听师父说

佛法如何求得-第1070集



佛法如何求得-第1070集

  法语:

  佛法是师道,师道一定是尊师重道。求学的态度要真诚、恭敬、谦虚,这三个是必须具备的条件。没有这三个条件,诸佛菩萨来教导你,也得不到利益。真正善知识,无论是世法佛法,决定是仁慈的,只要具备真诚、恭敬、谦虚的条件,你去求他,绝对不会拒绝的。  

  节录:

  佛法是师道,师道一定是尊师重道,你才能求得到。求的态度要真诚、要恭敬、要谦虚,这三个是必须具备的条件。没有这三个条件,诸佛菩萨来教导你,你也得不到利益,这个是一定道理。可是真正善知识,无论是世法佛法,决定是仁慈的,你只要具备真诚、恭敬、谦虚的条件,你去求他,绝对不会拒绝的。他要拒绝你,一定是这三个条件当中缺一个;三个条件统统具足,没有拒绝的理由,他会很认真的帮助你、成就你。

佛说十善业道经(第45集) 2000/8    

  教育是师道,「只闻来学,未闻往教」,这古人的话。为什么?他来求学,他有真诚恭敬心,也就是说他具足求学的条件,你不教他,对不起他。印祖常说,「一分诚敬,一分利益」。他只有一分诚敬,你教他一分,不必教两分。两分是什么?他接受不了,他只能接受一分。他十分诚敬,你就教他十分,你教他九分,你对不起他;人家十分诚敬心,你教九分,少了,你欠他一分。
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277集) 2011/2  

  往教,现在请家教,家里有钱、有势力,父母把老师请到家里来教,对于老师尊重心少了。这个老师,你看,我爸爸叫他来他就来,叫他去他就去。尊重心没有了。没有恭敬心,他什么都学不到,你去是枉然,你去的时候增长他的傲慢,加重他的罪业,那就错了。所以「只闻来学,未闻往教」,这是大慈大悲,这是师道。
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277集) 2011/2  

  「师资之道」可遇不可求,好学生想找个好老师不容易,好老师想找一个好学生更不容易,所以这是多生多劫的缘分,决定不是偶然的。但是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己求学的态度,你是不是有真诚心?是不是有恭敬心?真诚恭敬表现在哪里?不是表现在表面上那种虚伪的,是依教奉行,对老师有信心,老师所讲的能够透彻理解、能够百分之百的做到,这才是入室弟子,阳奉阴违是假的。

三福六度十大愿王(第4集) 2002/10  

  曾国藩先生解释「诚」的定义:「一念不生是谓诚」。诚是什么?诚是我们的真心,诚是我们的本性。很可惜我们不会用,你会用当下就成佛,成佛哪里需要三大阿僧祇劫?众生跟佛是一念之间,你会用真诚你就是佛,当下就成佛了。佛的心是什么?佛的心是一念不生。我们如果能做到一念不生,岂不当下成佛吗?我们的念头太多了,很想一念不生,偏偏妄念那么多,这是什么原因?无始以来的妄想习气,你想压都压不住,想断都断不了,我们才发现这是自己真正的灾难。我们修行不能证果,在人间不能过好日子,根源就在此地。

地藏经玄义(第20集) 1998/12  

  没有妄心就是真诚心。什么是妄心?贪瞋痴慢疑是妄心。翻过来把这五种妄心,贪瞋痴慢疑彻底放下,一切时一切处,不管是白天晚上,都不能叫这个心起来。这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祕诀。用什么方法?用念阿弥陀佛的方法把它念走。贪瞋痴慢疑起来了,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南无阿弥陀佛、南无阿弥陀佛,六字、四字都行,把它马上换过来,愈快愈好。我跟诸位同学说,这叫真修行。把妄心修正作真心,真心就是阿弥陀佛,我们离开阿弥陀佛都是妄心,找真心找不到。

弥陀大愿略说(第二回)(第3集) 2018/1  

  世出世间法,你要想学成都在谦虚,都在恭敬!所以十大愿王第一条「礼敬诸佛」,儒家《礼记》第一句:「曲礼曰,毋不敬。」世出世间法教学,第一个教什么?第一个教敬。敬是什么?就是断我慢。先把我慢破除,你才能成为一个法器,才能够学东西。只要有这个东西存在,佛菩萨作你的老师,你也是一无所成,你什么都学不到,自以为是,目中无人!这种人谁能教得了他?所以这是世出世间求学的大障碍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142集) 1984/12  

  「曲礼」是书的名字,《礼记》里头的一篇,第一篇。礼一定要委曲自己、尊敬别人,这是礼的精神、礼的核心,不能够自卑、自谦就没有办法尊敬别人。礼,外面是形式,内里头重要,内是实质。实质就是自己真正谦虚,对外面绝对的是恭敬,真诚的恭敬。
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297集) 2013/5  

  由此可知,我们自己能不能有成就,得不得到善知识、善友的帮助,全靠自己。自己要有真因,外面才有好的助缘。因、缘都具足,果报才会现前。凡事怨天尤人,决定不会有成就。总觉得自己是对的,别人是不对的;总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,连老天爷也对不起我,我就没救了。为什么?所有善知识、善缘看到你敬而远之,不敢碰你。这个道理要懂。真诚、恭敬、谦虚,处处忍让。

佛说十善业道经(第45集) 2000/8


持戒的目的-282

  佛教众生,善巧方便无量无边,对于一般烦恼习气很重的众生,回不了头,习气想断断不了。佛的方法巧妙!他用什么方法?戒定慧,这是方法,八万四千法门总的纲领、总的原则。首先教你持戒,持戒的目的在哪里?目的在破烦恼习气,破烦恼障,我们一定要懂得。换句话,你不用佛陀这个方法,你的烦恼障用什么方法来破掉?烦恼障不破,就没有办法出离六道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832集)2002/8/30   

  念佛往生,大家一定要明了,带业往生,只带旧业不带新业。你今天造的业这个不能带的,带什么业?过去造的业。要用佛教的术语来讲,可以带烦恼的种子,不能带烦恼的现行。种子是旧业,现行是新业,你要明白这个道理!这个烦恼习气天天还在犯,天天还在发作,这个不得了!如何能叫烦恼习气不发作?佛的戒律管用,你想发脾气了,佛教你「忍辱」;你想做恶业了,佛教你「持戒」;悭贪的念头起来了,佛教你「布施」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832集)2002/8/30  

  戒律是帮助你断恶修善,断恶比修善还要重要!小小事是威仪,威仪是什么?习气,不好的习气都是跟性德相违背的。我们从小没有人教,没有养成习惯,时时刻刻有意无意都露出来不善的威仪。在什么地方?日常生活当中,与一般人交往当中,言语当中,动作当中。没有学过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832集)2002/8/30  

  从哪里学?最简单的,《弟子规》。你能把《弟子规》学会,你就在任何地方,我相信受人欢迎,受人尊敬,自自然然得到大众的赞叹拥护。你自己不懂礼貌,无论用什么方法谄媚巴结,效果恰恰是相反的,别人总瞧不起你。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认为《弟子规》是小孩学的,你现在是成年人了,你也许是个大法师了;大法师没错,你讲的是一套,你所做的又是一套,所说的跟所做的不一致,别人从这些地方对你有几斤几两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832集)2002/8/30  

  学佛,无论在家出家,从哪里学起?从戒律学起,戒律是规矩。成佛之道,古今中外,此界他方,此是娑婆世界,他是诸佛剎土,没有例外的,就是一条路,戒定慧。从哪里起?从持戒。持戒的目的是什么?是得定,这个一定要知道。所以持戒是属于方便,帮助我们得定;得定是修行的枢纽,八万四千法门,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、不同的门径,统统修的是禅定。
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290集)2013/5/4  

  绝对不是说禅宗修的是禅定,其它都不是,那就完全错了,全是禅定。方法不一样,无量法门那是无量的方法、无量的门径,都是修定。修定不是目的,它还是属于手段,目的是什么?目的是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,这叫开智慧。所以佛法的修学没有别的,它只有一个目标,就是开智能。
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290集)2013/5/4  

  今天持戒人,我见到一些,没有定。不但没有定,造业,自己持戒,批评别人不持戒,憎恨别人不持戒。看到不持戒的,好像就脾气很大,要批评人,那个定怎么能成功?持戒的目的是得定,不是教你拿着这个批评人,自己以为不得了了,别人都错了,把持戒的意思都搞错了,这叫盲修瞎练。

净土大经科注(第286集)2012/4/11  

  戒律有分为大乘戒与小乘戒,小乘戒是私生活的规范,不与别人在一起,也是儒家所讲慎独,君子慎独的功夫。这是小乘戒,完全是自己,与别人不相干,就是自律的规范。而大乘戒,这是入众的生活规范,就是我们在团体当中,与许多的人在一起,这种生活规范。

佛说阿弥陀经(第13集) 1983  

  这种生活规范要记住,虽然是与很多人在一起是团体生活,团体生活里面的自律,也不是律他的。由此可知,佛法是真正自由,佛法的修学只约束自己,不妨害别人,这是佛法真正精神之所在。我们要认真的去研究,认真的去学习,去把它发扬光大利益一切众生。

佛说阿弥陀经(第13集) 1983   

  持戒的目的是什么?持戒目的是恢复清净心、平等心、觉心,我们经题上的「清净平等觉」,就恢复这个。所以依戒你能得定,一门,一句佛号都行。不认识字,没有念过书,你就老实念佛,心里头只有这一句佛号,除一句佛号之外什么都没有。

净土大经科注(第385集)2012/6/19  

  没有妄想,没有杂念,没有是非人我,没有自私自利,没有贪瞋痴慢,甚至于连我也没有,就这一句佛号。念久了得定,这个定叫念佛三昧。得定,你好好的保持,继续念下去,再念个几年,豁然大悟,就跟惠能一样,什么都明白了。这个方法妙!你能通一切法。

净土大经科注(第385集) 2012/6/19

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