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语:
弘法利生是利益众生的,要不要放下?要不放下,是轮回心,干的是轮回业。放下,是破我执。弘法利生是好事,但是与心性不相应。一定要明了:我统统放下了,弘法利生事情有没有人做?有,诸佛菩萨会再来。我去作佛、作菩萨要紧,所以很多人放不下的因素在此地。
节录:
我们讲「放下」。从哪里放下起?首先放下自私自利,这就是放下我相;我相里面最严重的就是自私自利,一定要把这个放下。「我做的这个事情是利益一切众生的!」「利益一切众生」也得放下,弘法利生是利益众生的,你要不要放下?你要不放下,你是轮回心,干的是轮回业;不过这个轮回业是善业,果报在三善道,出不了六道。放下,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,这是破我执,所以一定要懂这个道理。
佛说十善业道经(第129集) 2001/3
你的心是很慈悲,好心,「我要帮助这些苦难众生,要把佛法好好的发扬光大」,是好事,但是与心性不相应。所以你一定要明了:我统统放下了,这个事情,弘法利生事情有没有人做?有,诸佛菩萨会再来。我赶快去作佛、去作菩萨要紧,一定要懂这个道理。诸佛菩萨大慈大悲,哪有见到这些苦难众生不来救度的道理?何必一定说是「这非我不可,我不做就没人做了」,哪有这种道理!这是迷得深,所以很多放不下的因素在此地。
佛说十善业道经(第129集) 2001/3
真正明理的人,从世间法里面来说,最重要的是传人,就是我走了,底下还有人接着来干,这在佛法里面叫「承传」;历代祖师一代一代的承传,这在世间法是对的,不一定我要干到底,有人接着干就行了。接着的人没有像我自己做得这么圆满,这是可能的;但是不要着急,只要传人接着干,他在经验当中会吸取教训,他会不断在进步、不断在成长,十年、二十年之后,可能他的成就超过我们自己,这很可能的。只要锲而不舍,只要不退心,「勇猛精进」这条非常重要。
佛说十善业道经(第129集) 2001/3
真正要想往生,什么都要放下,随缘度日,老实念佛!不要说是世间事情要放下,出世间事情也要放下,弘法利生这个事情也得要放下,随缘做,不要攀缘。攀缘就是放不下,这个要知道。随缘而不攀缘,机会来了,我们做,没有这个机会,不去找事。古人所讲: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少一事不如无事。事来了要做,不来就不找,这个心才清净。心清净,这一生就作佛了。心不清净,事情做得再多,跟诸位说,人天福报而已!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38集) 1984
由此可知,放下是放下什么?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。要做的是什么?真正利益众生的事业。能够放下妄想分别执着,他做的事业叫净业。净业的果报,六道里头没有了,果报在哪里?在净土,心净则佛土净。无论他造作什么事业,只要放下妄想分别执着,他造的事业,心心回向,就决定得生。这个道理,我们要明白,我们要懂得。
大乘无量寿经(第60集) 1999/8
所以,真正念佛人也不需要把一切利益众生的事情放下、舍弃,没有这个必要。干这一切事情还是一向专念,什么原因?佛性遍一切处。遍一切处就是没有取舍,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无不是阿弥陀佛、无不是极乐世界,所以于一切法没有舍也没有取。
净土大经科注(第341集) 2012/5
以真诚心来帮助苦难众生,做这些好事、善事,把这些功德回向求生净土,跟阿弥陀佛的缘就结上了。如果求人天福报,那就不相应。不求人天福报,只求往生净土,亲近弥陀。那为什么佛劝我们念佛?正因为这一句名号,具足一切诸佛遍法界虚空界所有功德的大圆满,这个是没有法子相比的。
净土大经科注(第341集) 2012/5
我们真想去,就要把这个世间统统放下。世间的好事要不要管?遇到真正是利益众生的大事可以随缘,不可以攀缘。为什么?随缘没有妨碍我一向专念,攀缘妨碍了,那就错了。我们要想一想,是救众生的事大,还是自己往生成佛的事大?救这些众生,我往生不了,算了!我不往生,舍己为人。这也值得可敬,实际上是什么?你错了。为什么?你救人只救这一片,顶多救一个地球;你往生到极乐世界,你救的是遍法界虚空界,那个数量不知道有多少,你真有本事救。
净土大经科注(第342集) 2012/5
今天你救,你未必有本事。所以真正聪明人,真正有智慧人,真正有大慈悲的人,我先到极乐世界成就自己,再倒驾慈航,这就对了。譬如到水里头救人,看到别人掉水里头,自己不会游泳,发了个心我要去救他,你跳下水,白送一条命。往生极乐世界,我到那里去学本事,去学游泳,做最高的水手,你才真有能力把掉在水里头的人一个一个救上来。这个就是要有自知之明,我们才能选择。
净土大经科注(第342集) 2012/5
真没放下的,我说一个大家容易理解的,就是你的事、业,你的事还不能放下,业(业力)就牵着你,留在此地。所以无论干什么好事,好事应该要做,像现在佛法衰了,我们努力把佛法复兴起来、振兴起来,这是好事,这是大事,这个要你住世才行,如果你留恋这桩事情,你就不能往生。要怎么样?事业非常认真做,做完了之后,还是一句阿弥陀佛在心上,这些事业没有放在心上,那就对了。
二〇一四净土大经科注(第336集) 2016/5
口为祸福之门-第310集
孔老夫子的教学四个科目,它有次第的,第一个是德行,就是道德的教育,这是最主要的。第二是言语,言语要有分寸,一句话说错了,可能引起很大的误会,可能引起身家的败裂,可能引起国际的战争,所以言语非常重要,是一门很大的学问。
净业三福(第3集) 1992/4
我们听了不能不谨慎,「口为祸福之门」,一言兴邦,一言丧邦。一个人一生的成就,家庭的兴旺,国家的兴衰,言语是关键。所以夫子在德行之下,就是教你怎么说话,你要会说话。
大乘无量寿经(第46集) 1999/4/24
言语不当很容易坏事,很容易教别人起误会,甚至于与一些人结了冤仇都不知道,所以说无意当中说话得罪人。所以过去老师教学生,处大众之中或者陌生人里面,我们如何相处?多听少说,以免口过。
无量寿经大意(第3集) 1992/12
「祸从口出」,我们说话不小心得罪人,自己是无心,可是听者有意,他怀恨在心,等待机缘来报复,这是很惨痛的事情。古今中外都有,历史上记载得很多,所以语言不能不谨慎,不能不小心。我们看有德行、有学问、有大成就的人,他们言语少,心地清净,这是涵养的功夫。古人说一句话说,「言多必失」。言语多就是过失,过失里面有许多不当的言论,不应该表达的,招惹祸害。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294集) 2011/02/21
《无量寿经》讲到最高的原则,叫我们「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」,我们做到没有?真正做到了,决定不会说人家的长短;真正做到了,永远不会说人家的过失,你才做得到。你要晓得,你随随便便说人家过失,不但自己业障很重,人家晓得了,你跟人家结了冤仇,冤冤相报没完没了,非常可怕,你不怕人报复你吗?
华严经行愿品妙住比丘章(第9集) 1997/7
历史上这类事情太多太多了,严重的家破人亡,追溯其原因—说话不谨慎,有意无意的得罪人。佛在戒经上有比喻,「斧在口中」,舌头,佛比喻是一把斧头,斧头是你惹杀身之祸。
华严经行愿品妙住比丘章(第9集) 1997/7
佛一再教给我们,对人言语要和颜悦色。我们的容貌要欢喜相,言语要柔和,别人听了欢喜,愿意接受。粗暴的言语、命令的句子,你是他的长官,他不得不服从,内心不服,不是真正的悦服,那你不是有成就的人,也不是一个有福报的人。所以要懂得修福,要懂得积德,要和颜爱语。
华严经讲述菁华(第309集) 2000/5/28
真正是爱护的人,父母对儿女,老师对学生,有意无意要教戒,他错了的时候,怎么教训呢?不能当第三个人面前,为什么呢?他有自尊心,你当着人家面说他的过失,你说这个多难堪!父子也不行,师生也不行,如何规过劝善?把房门关起来,没有人,诉说他的过失,真正爱护他,绝不会让第三个人听见。教训你,说了你的过失之后,他也不会去告诉另外一个人。
华严经行愿品妙住比丘章(第9集) 1997/7
人与人之往来言语是关键,最重要的是言语,言语要柔和,言语要如理、要如法、要小心谨慎。人犯过失,口业最容易,而且犯得最多,护口节辞,言语愈少愈好,把事理讲清楚、讲明白而不费词,这是人人都欢喜的。能够叫大众听到了都生欢喜心,这你成功了。
净土大经科注(第142集) 2012/1/16
我们在《无量寿经》上读到善护三业,第一个是善护口业。释迦牟尼佛跟孔老夫子没见过面、没开过会、没有交换过意见,他们的看法做法相同,这是我们中国谚语所讲的「英雄所见,大略相同」。为什么?口最容易造罪业,多少很好的修行人,修行一生,积功累德,到后来功德都漏掉了。从哪里漏掉?从口里漏掉。辛辛苦苦修,修了几十年,几句话的口业就漏光了,口为祸福之门,不可以不知道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41集)
觉明妙行菩萨教人,「少说一句话,多念一声佛」。你要开口说话,想想,我这话不说行吗?如果不说可以,那就不要说,多念一声佛号积功累德。话要是说错就造口业,把你的功德就流失掉、漏掉了,这有漏法;在有漏里面,口是最大的漏洞,这不能不知道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41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