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语:
念佛一定要持戒,戒律的根是善,十善业道是戒律的基础。先修十善,然后才能发心持戒。戒律的根要扎得深,才有成佛、作菩萨、作祖师的条件;否则的话,人都没做好,怎么能作佛?
节录:
念佛一定要持戒,祖师大德教导我们「持戒念佛」。戒律的根是善,《十善业道》是佛法所有戒律的根本。我们今天《十善业道》都做不到,什么原因?它还有根,那个根是什么?那个根是儒家的《弟子规》、道家的《感应篇》。如果我们从《弟子规》、从《感应篇》学起,十善太容易了;十善做好了,三皈五戒乃至于《沙弥律仪》都没有困难,真做得到。
无量寿经菁华(第10集) 2009/12
所以一定把根找到,千万不可以轻视这个根,因为人家说这是教小孩的,我们何必要学?他不知道,菩萨八万四千细行从哪里来的?十善展开的。你就知道儒家也讲三千威仪,从什么地方展开?从五常、四维、八德展开的;换句话说,就是《弟子规》展开的。你们细心去观察,《弟子规》文并不长,一千零八十个字,你想想,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是不是统统在里面?你能找得出来,统统在里面。
无量寿经菁华(第10集) 2009/12
所以《弟子规》做到了,儒家所讲的笃行你就真的落实,落实笃行,那个人是圣人、是贤人。真正落实,你去读四书五经、十三经你才会读出味道来,你才有真正的体会,孔子是存的什么心,孟子是什么心,你能体会到。为什么?你的心跟他的心一样,不一样体会不到。所以他的言,字字句句里头有味道,佛法里面叫法味。
无量寿经菁华(第10集) 2009/12
如果我们念佛人都有这么好的基础,只要有儒释道这三个根,我们每一句佛号都跟阿弥陀佛起感应道交的作用,这就是决定往生。生到极乐世界,我们才真正报了恩,上报四重恩。生到极乐世界,我们有能力,像佛菩萨一样,十法界里面的众生有感,我们自然就有应。
无量寿经菁华(第10集) 2009/12
儒释道的根,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》,要把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当作戒律来学习,是我们学佛人的根本戒。原本佛说得很好,在《佛藏经》上讲的,「佛子不先学小乘,后学大乘,非佛弟子」,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。你做佛的学生,一定要遵守老师的教诫,老师教你先学小乘,后学大乘。
净土大经科注(第342集) 2012/5
那现在怎么?儒道不学,小乘不学,就搞大乘,这是释迦牟尼佛摇头的,不赞成。在中国这个环境,修小乘不如修儒跟道,儒跟道是自己的东西,容易理解,好学,而且效果不在小乘之下。那我们不能够不认真,从儒释道三个根做起,把戒律找回来。不找回来,你不是真修,你不会成就。真的,除念佛求往生之外,没有第二个方法。第二个方法都要根深蒂固,那就是戒律的根要扎得深,你才有成佛,才有作菩萨、作祖师的条件,否则的话,不具条件,人都没做好,怎么能作佛?
净土大经科注(第342集) 2012/5
今天我们受戒不能得戒,有名无实。章嘉大师教我,戒律你明了一条、做到一条,你就受了一条。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。我们晓得不杀生,决定不能让别人因我而生烦恼,这就属于不杀生的戒;决定不能占别人的小便宜,这就是不偷盗的戒,要在自己生活当中做到。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490集) 2013/10
有戒律就有佛法存在,戒律没有了,佛教就没有了;礼没有了,儒就没有了;因果没有了,道就没有了。所以我们用儒释道三个根本教,儒家《弟子规》、道教的《感应篇》、佛教的《十善业道》,变成我们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言行的标准,这叫持戒。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490集) 2013/10
持戒念佛才是德本,念佛不持戒不行,这个德本被你破坏了,被五恶,五恶是贪瞋痴慢疑;被十恶,十恶是十善的反面,被它破坏了。它真的是德本,万德之本。为什么我们天天念阿弥陀佛,还有这么深重的罪业?照理说应该所有的罪业都消得干净,念佛不持戒,声声佛号里面都夹杂着五恶、十恶,原因在此地。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539集) 2011/8
我们念佛想求生极乐世界,天天在造业,那怎么能成就?所以叫严持净戒。为什么?严持净戒意思叫我们不造业,以戒为师,以苦为师。我们一般普通在家人,在现在这个时代,严持戒律,持什么戒律?我们在戒律里头只选了五科,好懂,好记。第一个净业三福,那是指导原则,决定不能违背。佛说得很好,这三条是「三世诸佛,净业正因」,第一条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。我把这一条落实在三个根,孝亲尊师落实在《弟子规》,慈心不杀落实在《感应篇》,后面修《十善业》。
二〇一四净土大经科注(第87集) 2014/8
三福、六和,六和敬不能少,家和万事兴;三学、六度,我们要深入经藏,戒定慧,走这个路子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,最后普贤十愿。我们就持这个戒就行了,这就圆满了。一定要做到,要从根扎起,根就是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》。
二〇一四净土大经科注(第87集) 2014/8
所以要常常想到,持戒是断烦恼,烦恼断了清净心现前,心里没有烦恼、没有牵挂、没有忧虑、没有杂念。我们的经题上「清净平等觉」,清净,阿罗汉;平等,菩萨;觉就是明心见性,成佛了。这是我们修行的三个目标。
二〇一四净土大经科注(第87集) 2014/8
身心安稳,道业才能成就-第317集
心的安住,在大乘修学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。要求得心安,先要求得身安,身心安稳道业才能成就,正如同佛家常讲「法轮未转,食轮先」,也是这个道理。我们要弘法利生,首先一个条件要叫大家生活能安定,生活安定他才有心学佛。生活没有着落,每天忧虑放不下,还有什么心思学佛?
早餐开示 1998/6/8
我遇到几个好老师,我跟他们学,那是私塾的办法,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这个路走通了。我们没有像学校里面学那么多科目,学得那么杂,我们只选几样东西专攻,这个成就是这么来的。我这个根,知道,但是我们的根扎得不稳,这个扎得不稳是什么?是生活上有关系,就是生活不稳定。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189集) 2010/11/8
这古人讲的,讲得非常好,「身安则道隆」。身心不安,你有忧虑、有压力。佛门常讲「法轮未转食轮先」,我们吃饭有问题,所以学东西就摆在第二、第三,怎么活得下去,这排在第一,你说这生活多可怜、多苦!学佛之后,稍稍得一点安慰,老师是这样的,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榜样,他老人家一生流浪,居无定所。我们流浪还有个房子住,释迦牟尼佛住在野外,树下一宿,日中一食,托钵。想想我们比释迦牟尼佛生活就好多了,这很大的安慰。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189集) 2010/11/8
你真正想修道,身心要安定。身心安定最重要的是经济来源有固定的,不靠人。所以古时候寺院庵堂,它都有土地、有耕地,是信徒们捐赠的,给道场做道粮,是捐田地、捐山林,山林可以种树,都有生产。这些土地,有些是出家人自己耕种,有些出家人不耕种,给农夫耕种,收成的时候跟他分。他的经济来源是固定的,他不求人,他心是定的,身心安稳,这才能办道。
净土大经科注(第560集) 2012/10/11
你要身心安稳,那么你一切都要简化,要简单,不求人、不怕苦,这是佛教给我们两个条件。释迦牟尼佛临走的时候告诉往后的弟子,第一个要持戒,以戒为师,第二个以苦为师;你不能吃苦、不能持戒,你什么都得不到,那是假的不是真的。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3集) 2010/4/7
契入佛法,对佛法的利益逐渐逐渐我们明白了,这身心才真正得到大安。无论什么环境里面,身心总是安稳的,纵然是劫火满三千大千世界,他的身心也是如如不动,安稳如须弥山一样,那是什么人?法身大士。诸佛如来与法身大士他们是以法空为座,也就是说,他们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了、通达,没有丝毫的疑惑,这个时候心才得到真实的安住,安住在哪里?安住在一切法空。
早餐开示 1998/6/8
我们在大经里面读到以法空为座,这个座是师子座,座就表示安稳的意思、安住的意思,安住在法空之中,这就是真正安住在实相,事实真相。所有一切的忧虑、烦恼、牵挂、业障,都圆满的消除得干干净净,因为这些东西都不是真实的。
早餐开示 1998/6/8
安住于法之实相就对了。在一切万物,安住在法性;在我们自己身体上,安住在我们的自性,或者是六根根性,这就对了。大乘经上佛常说「离一切相,即一切性」,只要不着相,对自己不着自身相,对万物也不执着它的形相,知道统统是一个自性清净圆明体所变现的。自性清净圆明体就是此地所讲的法之实相,我们把心安住在这个地方,这叫忍。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123集) 2010/8/25
没有得度,身心怎么会安稳?我们是凡夫,妄念太多、烦恼太多,患得患失。不但这一生身心不得安稳,实在讲生生世世从来没有得到过安稳,这是事实。无论你今天处的是顺境或者是逆境,都得不到安稳;真正得到安稳的在佛法中。如果我们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,佛经上常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,你要认识清楚了,真的搞明白了,然后一心念佛求生净土,你的心才算是安了、才算是定了。这一生当中,有了一个方向、目标,你就心安理得;人一生当中没有方向、没有目标,他怎么会安?
大乘无量寿经指归(第51集) 1996/4
只要真正为佛法、为众生,而不是为自己,你的一生就有诸佛护念、龙天善神保佑,无论是顺境、逆境都是佛菩萨安排的。这就是我们把自己要想怎样做怎样做,自己计划自己的生活,把它放下,从来不再为自己去想,这是佛菩萨安排的;如果我们自己还再计划,还再想要如何的做,佛菩萨就不要操心了,「你自己会办,我就省事了」。你自己什么都放下了,他不管不行,他绝对要照顾。
学佛答问(第32集) 2000/10/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