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师父说

自信而后信他-第767集



自信而后信他-第767集

  法语:

  世法跟佛法的修学,没有自信心,都很难成就。所以首先要建立自己坚强的信心、理性的信心。自信而后再信他,他是释迦如来、弥陀如来、祖师大德,他才能帮得上忙。如果我们对自己失去信心,佛菩萨神通再大、智慧再高,也帮不上忙。

  节录:

  佛法讲信,第一个是信自己,建立自己坚强的信心、理性的信心。自信而后再信他,再相信佛、相信菩萨、相信老师,他才能帮得上忙。如果我们对自己失去信心,佛菩萨神通再大、智慧再高,也帮不上忙。佛菩萨能帮谁的忙?帮有自信心的人,他自己相信他能成佛,相信他能消业障。所以首先自己一定要建立信心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95集) 1984/12

  不要讲学佛,世间人也是如此,世间人有信心非常坚强的人,什么境界都转不动他,他就能转境界,他在这个世间能够建大功、立大业,他什么都不畏惧,为什么?他信心坚强。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,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就,为什么?受环境左右。这个人给你说这个话,他又怀疑,又变主意了,那个人又给他说一句话,他主意又变了,这种人能成什么事?能成就事业的人就是一个坚定的信心,不管人家怎么说,我决定不变更,我走我的路,这个路就被他走通了,他就成功了,世间法尚且如此,何况佛法?

阿弥陀经要解大意(第7集) 1986

  佛在许多大乘经论里面告诉我们这个事实,众生与佛不二,这是从体性上来说的。差别在哪里?佛悟自性,我们是迷了自性,只是迷悟不同而已,而自性则无二无别,完全是一样的。成佛就是悟了自性,就是觉悟、明了自性,这就叫成佛。由此可知,成佛是众生理所当然的一桩事,所以何必客气不敢承当?那就错了。

无量寿经玄义(第13集) 1994/10

  蕅益大师在《阿弥陀经要解》里面,给我们讲本经三大纲领:信、愿、行。头一个是「信」,他讲了六条,第一个是信自。莲池大师在此地也是明显的告诉我们,这是自性!如果不相信自性,那就不叫信佛。佛法里面讲信解行证,第一个就是要信自,而后再信他。他佛可以给我们做增上缘,信自是信亲因缘、所缘缘、无间缘,信他是信增上缘,信心是这么建立的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14集) 1984/12

  《华严经》的内容是什么?清凉大师将它分为四大科「信、解、行、证」,由这四大科就很清楚的看出这部大经的内容。《华严经》一开端,说出佛果地上的依正庄严,帮助我们建立信心。这个信心,不是信他,而是信自。如果信他佛,他佛与我无关,那只是徒增羡慕而已,不是自己的福报。我们一定要晓得,一部《华严经》自始至终说的是我们自己本人,没有说到本人以外的任何一桩事情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22集) 1984/12

  一定相信自己本来是佛。这个话释迦牟尼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讲的,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;又说过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佛在《华严》上讲的,这一点不错,我们相不相信?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讲净土的原理,理论的依据,佛只说八个字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。这两句话要不相信,我们往生有障碍,也成不了佛。是心是佛,我们本来是佛;是心作佛,那就是念佛成佛。

净土大经科注(第130集) 2012/1/9

  确确实实我们迷得太久,无始劫以来就不相信自己本来有圆常的觉性,一定要到哪一天自己觉悟了,那个时候就相信。六祖刚开悟的时候说:「何期自性本来清净」,他相信了,没想到自性这么清净,没想到自性一切都具足。具足圆常大觉,能生万法,它能变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,这是自己自性的德能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8集) 1984/12

  我们要问:我们每天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,有没有显出自己的圆常大觉本体?天天念,愈念愈迷惑,没能显出来。这什么原因?不晓得这一句佛号的意思,显不出来!要知道我们的心在境界里面是念念迷,迷的相就是不觉,迷的相就是在一切境界里面起心动念,起心动念就迷了,分别、执着就迷了。当我们六根接触六境的时候,眼见色,耳闻声,心里面才动一个念头,这一动念就迷了。如果你有警觉心,才起念的时候,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把你这个迷就打破了,与觉性就相应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8集) 1984/12

  「南无阿弥陀佛」这六个字都是印度话,它的意思是「皈依无量觉」,皈是回来,从迷那里回来,回来要依靠什么?依靠无量觉,我样样都要觉,样样都不迷。换句话说,在一切境界里面,样样都要如如不动,都要清清楚楚,不分别、不执着、不起心、不动念,又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这是觉性,这里面就具足圆满的智慧,就具足圆满的德能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8集) 1984/12

  殊不知这一句名号,声声把自己圆常大觉唤醒,恢复过来。这个修行的方法,执持名号,正为显此觉体,没错!这个佛号与自性相应,佛号就是自性。这底下就说得清楚了,『盖以据乎心性,称彼名号』。「据乎心性」是理,是凭着这个理、「自性本体」这个道理来称名号,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或者是阿弥陀佛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8集) 1984/12

  古人教给我们念佛的方法,佛号从心里面生起来,这个『心』是什么?就是自性,自性觉就是这个佛号。从口里念出来,从耳朵再听进去,用这个方法来念佛。这个方法非常之妙,完全与自己的真如本性相应,用这个方法来恢复我们的自性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8集) 1984/12

  其次我们再讲信他,他是谁?他是讲释迦牟尼佛、阿弥陀佛。西方极乐世界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的,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决定没有妄语,他所说的一定是事实,我们信得过他;我们相信世尊所讲的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的四十八愿,愿愿都真实,愿愿现在都兑现了,没有一愿是虚假的。我们信他是信这个,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。

无量寿经玄义(第13集) 1994/10

  我们的信心愈强,力量就愈大,佛菩萨加持能加得上;我们的信心不强,他加的力量就很微薄,就不强。所以佛力加持跟我们自己的信心恰好成正比例,我们有一分信心,他加持一分;我们有十分信心,他加持十分;我们有万分信心,那他加持万分,这很不可思议,你说这信心多重要!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苦口婆心讲经教学,目的何在?第一个目标就是帮助我们恢复信心。信心是本来有的,迷失了自性,信心也丢掉了,这很可惜,所以佛教导我们把信心找回来。

净土大经科注(第130集) 2012/1/9


功德如何能保持不退失?


  我们也常在经论里面看到,功德不容易保持,福德容易保持。你修福决定有福报,无论你在哪一道里面都享福;你修的有福报,你在人间享福,你堕畜生道在畜生道享福,你堕饿鬼道在饿鬼道享福,只有地狱道里头没有福报。可是功德很容易失掉,所谓是「火烧功德林」。什么是火?烦恼。烦恼一现行,功德就没有了。

早餐开示 1999/4/11

  功德是什么?功德是定慧。那个慧不是聪明智慧,聪明智慧也不会失掉,那个慧是自性里面的真实智慧。这个智慧是从清净心生的,烦恼一现行,清净心没有了,平等心没有了,你定慧就没有了。功德太难成就了,如果我们要说你一生修多少功德,那就得问你,你从什么时候不生烦恼;烦恼没起现行,你这一段期间保持着,是你的功德。

早餐开示 1999/4/11

  你一天不生烦恼,你有一天的功德;两天不生烦恼,你有两天的功德;修行一辈子,到临命终时一发脾气,你的功德全完了,所以「火烧功德林」。福报没有关系,有烦恼还是有福。这些道理、事实真相,佛在经论上都说得很清楚,我们要细心去体会。如何能够保持不退,保持不失,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,「忍让」。欢欢喜喜的忍让,人家要我们的命,我们也忍让,也欢喜把命给他,绝不生一念瞋恚之心,绝不生一念贪爱之心,我们功德能保持,能保持着不退转。

早餐开示1999/4/11

  忍辱比什么都重要,我们积功累德靠什么?靠布施,但是这个功德能保持靠忍辱,如果不忍辱,积再多的功德都会流失。经教上所说的「火烧功德林」,火是什么?发脾气。脾气没有发,心里很不高兴,功德就少了一半;脾气一发,烧光了,功德完全没有了。功德是什么?功德是戒定慧,这个要知道,不是别的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,一发脾气,定没有了,功德全没有了。一发脾气是什么?生烦恼,不生智慧。
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478集)2011/7/4

  清净心生智慧,不生烦恼,那你没有忍耐,你清净心从哪来?由此可知,忍辱在修学它是关键。前面,六波罗蜜前面,布施、持戒是积功累德,这个功德能不能成就、能不能把它真正变成功德全靠忍辱,能忍都是功德,不能忍是福德。福德是在六道里头享受的,功德能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,能帮助你念佛往生提升品位,你看作用不一样。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那我们在忍辱这个课程当中,一定要痛下决心,要认真学习,否则的话我们这一生不就白干?
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478集)2011/7/4

  我们学佛的人,真正想修功德的人,那个警觉性就很高。决定不发脾气,不管什么事情,惹起我们心里不高兴,想发脾气了,你要警觉到,那是什么?魔障;魔看到你已经不少功德,就劝你烧!烧!你就真听话,就把功德烧掉。如果你要是不发脾气?你的功德在,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把你破除掉,魔也没有法子,魔还是叫你自己把你自己功德摧毁,他没有能力。所以你有警觉心,我不干,我绝不发脾气,绝不肯听从,这个功德才能保持。

无量寿经(新加坡二次宣讲)(第九集)1994/11

  由此可知,要能真正恭慎保持,一定是贪瞋痴慢烦恼习气统统断掉了,那他的功德就能保持了。《金刚经》上教导我们初学的人「一切法得成于忍」,所以忍辱波罗蜜能把功德保持住。布施、持戒是修功德,忍辱是保持功德。所以没有忍,虽修功德随时都会被烧掉的、都失掉的。所以菩萨六度是每一个环节都扣得紧紧的,彼此有密切的关系;到精进、禅定,那你功德成就了,这才显示出无量的智慧。

无量寿经(新加坡二次宣讲)(第九集)1994/11

  六波罗蜜里头,修忍辱波罗蜜、修布施波罗蜜,六波罗蜜里头这两种最重要。《金刚经》从头到尾讲六度,这两个讲得最多,为什么?布施就是放下,放下起心动念,放下分别执着,那就成就了。放下名闻利养,放下财色名利,这是下手的功夫,这是入门,这个东西不放下入不了门。放下起心动念,那是成就,证果,全在放下。放下,要把功德保持,靠忍辱。
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464集)2013/10/6

  所以佛教给我们要忍,忍,在古时候从小就学忍,要学包容、要学忍、要学让,忍让通常是连在一起的。最初是教你忍让,然后慢慢进步晓得谦让,谦虚、谦让,到最高的境界是礼让,都从忍辱波罗蜜得到的。
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175集)2010/10/25

  我们在这个世间,无论在生活、工作、待人接物,真的,古人讲的「不如意事常八九」,十之八九都是不如意的,那你就得忍辱。忍后面还要加个「让」,能忍能让你才能成就学业,才能成就道业。功夫愈深愈显出忍让的深度、广度,能忍才能进步,忍就是进步,帮助你德行向上提升,帮助你烦恼渐渐远离,帮助你智慧渐渐增长。真的是烦恼轻、智慧长,那得要靠忍辱的功夫,所以忍辱后面才是精进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2069集)2009/11/21

  忍辱加上精进,后头就得定,定能开慧。六波罗蜜的后面般若波罗蜜,就是大彻大悟,就是明心见性。佛教菩萨大彻大悟就是用这个方法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,开智慧了。这是大彻大悟的一条路。
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464集)2013/10/6

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