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师父说

学问深时意气平-第362集



  在佛法里面,骄慢是根本烦恼,你看贪瞋痴下面就是慢。无论他修得怎么好,他瞧不起别人,他还嫉妒别人,这就完了,那全是假的。古谚语里头也说得很好,「学问深时意气平」,一个人愈是有道德,愈有学问,愈谦虚,愈显得心平气和,不会激动,不会冲动,无论是顺境、逆境,他都能保持一个平常心,这是道。平是平等,常是永远保持着,心地清净平等。

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(第21集) 2009/4/8 

  清净心起作用是智慧现前,样样清楚、样样明了、样样不执着,这就不痴。贡高我慢是大烦恼,世出世间圣人都重视,都教导学人,儒家在《礼记》里面,一开端就说「傲不可长」,那是世间圣人没有意思超越六道轮回,警惕你贡高我慢不可以增长。换句话说,就到此为止,不要再增长,再增长麻烦就大了!可是佛法是教我们了生死脱轮回,那烦恼有丝毫就出不去,就是大障碍。

华严经行愿品文殊十信章(第21集) 1997/1

  我们看五十三参每一位善知识,对善财童子参学开示之后,自己谦虚,赞叹别人,恭敬别人,这是降伏慢的烦恼。你看这个善知识,绝对没有丝毫贡高我慢的习气。不但佛法如此,世间法也不例外。中国古时候谚语说,「学问深时意气平」,学问从哪里表现?从谦虚,从恭敬,愈是有学问、有德行的人,愈谦虚愈卑下。如果说学问很好的时候,现代人说值得骄傲,那就错了!只要一值得骄傲,这种人就不值得人尊敬。

华严经行愿品文殊十信章(第21集) 1997/1

  瞧不起人,这就是习气,这就傲慢,认为别人不如我,这是习气,这都很难出三界,不容易。所以诸位要晓得,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教训我们,「学问深时意气平」,愈是有学问的人愈谦虚,愈没有脾气;如果说学问很高,脾气很大,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愈是有学问愈瞧不起人,那个将来都是要堕落的,这是要知道的。真正有学问的人、有道德的人,没有好恶,没有偏爱;换句话说,他的心是清净的,是平等的,这叫真正功夫,这才能够超越三界轮回。

阿弥陀经要解研习报告(第10集) 1991

  即使你大彻大悟了,那更谦虚,愈是真有道德的人、真有学问的人愈谦虚,中国古人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,真的是心平气和,时时刻刻都乐意接受别人的教诲。教他的人确确实实不如他,但是要知道,中国古人所谓的,愚者他也有一得,你仔细去观察,人有长处也有缺点,缺点再多的人他还是有长处,那个长处值得我们学习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145集) 2003/7/14 

  慈悲是从谦下流露出来的,你自己不能谦虚,不能够卑下、处处尊重别人,慈悲心没有了。真正有学问、有德行的人,他没有脾气,他绝对不会勉强别人,他非常随和,为什么?他连我都没有执着,哪来的我所!我所是什么?我所有的,他没有这个。我与我所都没有了,都放下了,才能成正觉,证得阿罗汉。证得阿罗汉,给诸位说,六道没有了,他超越六道轮回。
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60集) 2010/6/17

  确实他放下一切对立,放下一切竞争,放下一切矛盾、冲突,这些东西在他心里面找不到,他的心里一片慈悲。一片和睦、一片慈悲,这是自性里头本有的,不是外头的,从外面学不到的。
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292集) 2011/2/20 

  自卑而尊人,这是中国古礼,愈有学问的人愈谦虚。中国古谚语有所谓,学问深时意气平和,真正有学问、有道德的人他非常平和。你看《还源观》上的四德,柔和质直,性德无量无边,提出这四个,随缘妙用,真实智慧,威仪有则,那是大慈大悲,真正慈悲到极处,树立榜样。我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可以给天下人做榜样,这是真正大菩萨。
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65集) 2012/12/11
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