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法语:
修行人首先的条件是身安则道隆,要身心安稳,那么一切都要简化,要简单,不求人、不怕苦。释迦牟尼佛临走的时候告诉往后的弟子,第一个要以戒为师,第二个以苦为师;不能吃苦、不能持戒,什么都得不到。
节录:
修行人首先的条件是身安则道隆,你要身心安稳,那么你一切都要简化,要简单,不求人、不怕苦,这是佛教给我们两个条件。释迦牟尼佛临走的时候告诉往后的弟子,第一个要持戒,以戒为师,第二个以苦为师;你不能吃苦、不能持戒,你什么都得不到,那是假的不是真的。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3集) 2010/4
戒是什么?戒里头的根就是孝。没有孝亲尊师那个戒就没有了,根没有了,纵然有是假的不是真的,花瓶里面插的花几天就枯死了,它不是活的。所以孝是戒的根,这就是说明师道是以孝道为根基,没有孝道就没有师道。孝道跟师道没有了,这个天下怎么能不乱?今天社会的混乱,根就找到。这个世间人不知道孝顺父母,不知道尊敬师长,社会就动乱,你要找动乱的根源。如何能化解这个问题也在此地,怎么样来收拾这个动乱,让这个社会恢复到安定,这个世界恢复到和平?没有别的,提倡孝亲尊师就做到。
无量寿经菁华(第16集) 2010/1
所以古时候帝王做人民的榜样,做人民的模范,你看他对父母的孝,对老师的尊敬,上学行拜师礼,他为什么要这样做?为社会安定,为天下太平。别人一看的时候,皇上都这样的,那还能不学吗?皇上进学堂,也是向孔老夫子行最敬礼,三跪九叩首,天下人都服了。皇上对父母的孝敬,照顾无微不至,全国的人都向他学习,带头!把君那一个字做到,君就是领导,他真的做到。
无量寿经菁华(第16集) 2010/1
我们从小怎么知道孝养父母?老师教的。怎么知道恭敬师长?父母教的。所以双方面教,才把一个人教出来。现在这个社会,问题出在哪里?父母不教儿女尊师重道,老师也不教学生孝顺父母,这个社会它怎么会不乱?所以社会病了,地球也病了,要把那个病根找出来,应病予药,你才能把它恢复到正常,正常就是健康的。这孝是戒。
无量寿经菁华(第16集) 2010/1
所以佛教给我们,教给后学的弟子,「以戒为师,以苦为师」;师就是表率、模范的意思。佛虽不赞成修苦行,但是佛赞叹修苦行。为什么?人能够过清苦的生活,这个物欲的念头就很淡薄,换句话说,断烦恼容易。如果你在生活上贪图享受,你就没有能力克服五欲六尘,你的烦恼很难断;烦恼不断,你菩提心生不起来。
大乘无量寿经(第9集) 1998/5
这一点诸位同修要特别注意。为什么?因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《无量寿经》上的条件,第一句话就是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」。所以,发菩提心就非常重要,一定要以真心待人。那么你的真心现前,你一定要克服你的欲念,在这个五欲六尘,现在所谓的花花世界,决定不受它的诱惑,你自己能够克服得住,这就是格物的功夫。
大乘无量寿经(第9集) 1998/5
不能持戒、不能吃苦,你就不能入佛境界。佛境界是什么?真正看破、放下。这两条做不到你不可能看破,你也不可能放下。佛给我们所说的纯真无妄,交代得真清楚、真明白。那我们要学佛,最基本的就这两个条件,我能持戒、我肯吃苦。持戒、吃苦这个人自自然然谦卑,一定是个老实人,才能接受经教,佛在经上讲的东西他听得懂,他真干。这样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没有一个不成就。
净土大经科注(第88集) 2011/12
所以,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生没有建道场。道场建得愈雄伟、愈华丽,愈是长人贪心,舍不得走!那些出家人,他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,死了以后怎么办?这庙里有老鼠、有蟑螂、有蚂蚁,就投这个胎了。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想到释迦牟尼佛不建寺庙有道理!佛的规矩很严,晚上休息在树下,树下只准一宿,第二天你搬到别的树下去,不能老在这棵树下。老在这棵树下,贪恋这棵树下,这树下也有小动物。就是不准你有一丝毫贪恋,把贪恋的缘给你切断。
净土大经科注(第262集) 2012/3
我们凡夫不知道,佛菩萨很清楚,出家人成就的多,不成就的也不少。所谓「施主一粒米,大如须弥山,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还」,句句是真话。出家使命就是续佛慧命,弘法利生,要真正是这样的心就没有事。现在不然,现在寺庙都盖得很庄严。很多人为什么出家?看到这个房子好,比我家好多了,这么出家的。
净土大经科注(第262集) 2012/3
出家供养又不要纳税,生活比一般人都好,还有很多人伺候,这样发心的出家人我看得很多。所以佛教会衰微,甚至于会毁灭,不是没有原因。出家人把出家的本意丧失掉了,为了贪瞋痴慢出家。出家了,不是戒定慧增长,是贪瞋痴慢增长,这问题当然就来了。
净土大经科注(第262集) 2012/3
学佛的人不争权、不夺利。佛灭度教导我们「以戒为师,以苦为师」,不怕苦,苦一点是什么?消业障。我们求的跟世间人求的不一样,世间人求富贵,我们求明心见性,跟富贵不相干,走的是两条路子。
净土大经科注(第124集) 2012/1
人生活在苦难当中,常常有出离心,所以一定要受苦,要喜欢吃苦。苦也不要过分,时时刻刻能提起自己的警觉心,时时刻刻想往生极乐世界,这就行了。
净土大经科注(第532集) 2012/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