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师父说

德行从什么地方学起?-第770集



德行从什么地方学起?-第770集

  法语:

  德行,行是行为,包括思想、见解、言语以及身体的造作,通称为三业行为。德是性德,自性本具的德能。与性德相应的行为叫德行。德行从什么地方学起?最基本的就是三福、六和,这是根本,要认真做到。唯有德行,才能够得到诸佛的护念,龙天善神的拥护。

  节录:

  德行,德是什么、行是什么,这两个字的含义要搞清楚。「行」是我们的行为,行为包括思想、见解、言语,以及身体的造作,通称为「三业行为」。什么叫「德」?德是性德,自性本具的德能。与性德相应,这种行为叫德行。

早餐开示 1999/3/29

  德行标准是什么?降到最低了,最低的德行就是世尊给我们讲的三福,「净业三福」。我们的思想、见解、言行,决定要跟它相应,这个行为叫德行。三福总共有十一句,要记住,念念都不能忘。第一条: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慈心不杀是五戒。你们想想看,孝亲、尊师,受持五戒十善,你与这个相应,这个行叫德行;再提升是「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;再向上是「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」,这十一句是我们现在修学德行的标准。

早餐开示 1999/3/29

  如果不在这上面建立,修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成就,念佛也不能往生。佛在三福后头总结,那一句话重要!他说这三条是一切诸佛,这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「净业正因」,修学有没有结果、有没有成就,关键在此地。换句话说,一切大小乘经千言万语,四十九年所说,无非是这三条的诠释而已,给我们详加解释。这个难!

早餐开示 1999/3/29

  修行第一个是德行、品德,其次才是学问。佛教化众生把德行摆在第一,孔老夫子教化学生也是把德行放在第一。夫子教学四个科目:第一个是德行,第二个是言语,第三才是政事,政事就是办事的方法,就是我们今天讲技术能力的教育,最后才是文学。世出世间圣贤都把德行放在第一,道德的教育比什么都重要。

善财童子参学报告(九)(第2集) 1999/9/12

  德行第一。德行里面是以孝敬这是根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」,《观无量寿经》净业三福前面这两句,世出世间法的大根大本。你没有这个根,你不会成就,再用功、懂得方法也不会成就,成就有限。你要是有根,那个成就就不一样,学儒,成就是圣贤;学佛,成就是佛菩萨;学道,成就是神仙,这真的,一点都不假。所以你懂方法。德行,儒释道三个根扎稳,一生要守住,恭慎保持,不能失掉。
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186集) 2010/11/5

  德行从什么地方学起?最基本的就是《观经》上给我们讲的「三福」、「六和」。而三福在第一条里面,就包括了五戒十善,这是根本,这是要做到的,不是口头上说说,要认真做到。唯有德行,才能够得到诸佛的护念,才能够得到龙天善神的拥护。

早餐开示 1999/4/14

  「见和同解,戒和同修,身和同住,口和无诤,意和同悦,利和同均」,这是我们处众必须要遵守的原则。能够遵守六和,这个团体就叫做僧团,僧团决定为诸佛护念,龙天善神拥护。你在家里头,你一家四个人能够修六和敬,你的家庭就是僧团,你这个家庭就得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。佛在经论里头讲得很多,我们求佛菩萨保佑是要用行动来祈求,不是口头上;口头上不算数,要用行动,这个行动就是三福六和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676集) 2002/4/20

  落实三个根,三个根就是净业三福的第一条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」落实在《弟子规》,《弟子规》做到,这两句话就做到了。「慈心不杀」落实在《感应篇》,《太上感应篇》真正做到,这一条就圆满。末后「修十善业」,没有十善业不能入佛。我们今天学佛,标准是什么?十善业道。十善业道统统做到,善男子、善女人有我一分;十善业道没做到,我不在其中。这个很好!
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276集) 2011/2/11

  儒释道三个根必须扎稳。这个东西不是念的、不是背的、不是讲的,是要落实,把它变成我们实际生活习惯,变成生活习惯,那真的就是圣贤了。古人读圣贤书,这个圣贤的根柢全部落实在生活。你会说、你会写,你没有做到,你的生活跟一般人一样,人家不要你、不理你,你是假的,你不是真的,必须要老老实实做到。

净土大经科注(第152集) 2012/1/22

  怎样落实道德?从《弟子规》开始,如果不从《弟子规》开始,道德只是一个口号。学佛,佛讲得很清楚,如果不从净业三福、十善业道、三皈五戒这里落实,学佛也是一个口号,有名无实,你要做到!儒家要不讲五常道德,儒也没有了,儒家就灭亡了。所以,根就在《弟子规》,《弟子规》比什么都重要。那就是善恶的标准,绝对标准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320集) 2004/10/13

  我们是佛弟子,我们要以这些美德来装饰自己。不必用这些物质,物质没用处,假的。真实智慧,真实的德行,用这个来装饰好。世间人不认识,他不知道,佛菩萨认识你,诸天善神认识你,甚至于灵鬼都认识你,他对你都致敬,对你都拥护。恶鬼也不敢伤害你,你有德行,你的身有光明,他们能看得见。
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276集) 2011/2/11



要舍得干净、彻底

  【经句】

  佛叫我们舍,我们要舍得干净、彻底,心里没有一丝毫的牵挂。无论顺境逆境、善缘恶缘,心里都没有丝毫牵挂,这个心就坦然,这样才能转境界。

  【开示】

  佛叫我们舍,我们要舍得干净、舍得彻底,心里面没有一丝毫的牵挂。无论顺境逆境、善缘恶缘,心里头也没有一丝毫的牵挂,你这个心就坦然。这样才能够转境界。

早餐开示 1998/4/27

  环境上的逆境,人事上的恶人,我们讲的「处逆境,随恶缘」,没有一丝毫的瞋恚,没有丝毫怨天尤人,成就自己的德行;知道诸法实相,知道前因后果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能忍,不动心,这是讲的逆境恶缘。顺境善缘也一样,「处顺境,随善缘」,不起贪痴,对于境界一丝毫都不染着,这是忍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947集) 2003/1/22

  为什么?知道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境界是自己的心、念头变现出来的,跟梦中境界没有两样。常常记住大乘经上的教诲,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。顺境逆境心想生,善缘恶缘还是心想生,离开心想无有一法可得,那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。所以诸佛菩萨在一切境缘当中,不起心、不动念,不分别、不执着,他能忍,顺逆境界都能忍。我曾经说过「处逆境,随恶缘,无瞋恚,业障尽消」,业障就消了。「处顺境,随善缘,无贪痴,福慧全现」,福慧完全现前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947集) 2003/1/22

  一切万法皆从心生。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,我们居住的环境,顺境是心生的,逆境也是心生的,每天接触这么多人,人是缘,善缘是心生的,恶缘也是心生的。明白之后不会怨天尤人,不会怪外面境界,要怪什么?要怪自己的念头。为什么有逆境、有恶缘?念头不善;为什么有顺境、有善缘?念头善,你可不要迷惑了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779集) 2007/7/4

  顺境、善缘是妄念,逆境、恶缘也是妄念,自性里头没有,你要见性,二边都要舍掉,就是二边心里都不能执着,都不能住。所以,佛在《金刚经》上教人「应无所住」,用现在的话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要放心上,你的心就清净了,心本来就清净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779集) 2007/7/4

  无住就是放得下,样样都要放下,不能有丝毫执着,随缘而不攀缘,没有一样不好。所以确实我们真正契入学佛的境界,「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」。顺境、善缘,正面的教诲,教导我们,逆境、恶缘是反面的教材,哪有不得利益的?统统得利益。事实真相明白了,不住心,不住心这个境界怎么样?境界有即非有、非有即有,你知道眼前境界相是心想或者是心念所现的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779集) 2007/7/4

  无论境界顺逆,不管处什么样的环境,都能保持自己的清净心。『真真洁白』,保持你清净心,也就是说,绝不为外面境界所改变,不管外面境界怎么样,自己能做主宰,这个主宰是无上的主宰,就是心地的清净,觉不迷、正不邪。环境,修行人知道,环境里面实在讲没有好坏,好坏在自己的心。自己的心好,没有境界不好的,处逆境也好,顺境好,逆境也好;如果心地染着,顺逆境界都不好。可见得真正修行人是要用自己的心去转外面的境界,「境随心转」这就对了。

无量寿经(第22集) 1989/4

  修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。会修,决定不随境界所转,不被境界转,你就能转境界;你能转境界,就跟佛没有两样。「若能转境,则同如来」,这个重要,不能不知道。既然知道,你在日常生活当中,一定要提高警觉,我们今天讲高度的警觉。古大德常讲「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」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896集) 2002/11/20

  要时时刻刻提得起观照功夫,也就是一切时一切处,特别是遇到境界现前,这个境界有顺有逆,无论是顺境,顺境常常起贪恋,逆境里面起瞋恚或者起恐怖,一遇到这个境界,第一个念头阿弥陀佛,就对了。这就是古大德所说的「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」,觉悟要快,这一句阿弥陀佛是觉悟。贪瞋痴慢这个念头不怕,那是迷,最重要的是迷的念一起,第二念就是正念,就是阿弥陀佛,把这个恶念取而代之,它不起现行,正念把它压住,这叫念佛功夫得力。

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(第36集) 2008/7/31

  我们要学着,看到欢喜的阿弥陀佛,看到不欢喜的也是阿弥陀佛,用阿弥陀佛把外头的境缘全部摆平。顺境、逆境、善缘、恶缘,一句阿弥陀佛统统摆平,你平等心现前,清净心现前,这个重要,比什么都重要。

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(第36集) 2008/7/31

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