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师父说

不舍菩萨业供养-第794集



  法语:

  不舍菩萨业供养。菩萨的事业是什么?现在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,只要觉而不迷,利用这个行业服务社会、服务众生,令一切众生得到便利,念念为利益众生,为帮助一切众生觉悟,引导一切众生学佛,都叫做菩萨业。

  节录:

  不舍菩萨业供养。菩萨的事业,菩萨的事业是什么?诸位现在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,你只要觉而不迷,你那个行业,现在所做的这个事业,就是菩萨业。菩萨事业跟我们的事业没有分开,是一不是二。如果我们从事这个事业,譬如我们举一个例子,我们经商开个店,你每天到店里做生意,这是你的事业。你在没有学佛之前,你开这个店目的是赚钱、是营利,这个利都是自己的。你今天学了佛,当了菩萨,你开这个店不为自己,为社会、为大众,为服务社会、为便利大众,不以营利为目的,以服务社会大众为目的,那你这个店就是菩萨业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7集) 1998/4/25

  无论是哪个行业,只要是我利用这个行业服务社会,利用这个行业服务众生,令一切众生得到便利,这个事业就叫做菩萨业。佛菩萨跟众生差别就在此地,就是那一念之间,没有其他的差别。即使我们年轻,在学校念书的时候;念书,学生菩萨。这个学生,他在观念当中,我要认真努力,把他的功课学好,拿到学位,将来从事于这一个行业,发挥自己的所学,为社会大众服务,为一切众生服务,不为个人图名利,他是学生菩萨,他念书是菩萨事业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7集) 1998/4/25

  所以诸位要明了,菩萨事业就在自己现前的生活里面,现前的行业当中。你如果是家庭主妇,你主持这个家庭,那是你的事业。你能够把这个家庭治理得很好,有条理、有秩序,让你一家人过得很舒适、很自在、很欢喜,这个家庭,作所有一切家庭的榜样,就影响到你的邻居,影响到你的乡里,你是主妇菩萨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7集) 1998/4/25

  菩萨事业,不是要到寺院里头来,不是的。就在你现前生活里面,就在你现前的工作里面,乃至于处事待人接物,我们现在讲应酬,只要你一个念头,念念为众生,念念为利益众生,念念为帮助一切众生觉悟,引导一切众生学佛,都叫做菩萨业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7集) 1998/4/25

  大乘经上常说的,六波罗蜜是菩萨事业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,这是菩萨事业。不舍也就是勤修,修布施,修布施是利益一切众生,不是为自己,这是菩萨。世间人有修布施,为自己,为什么?布施的果报,财布施得财富,法布施得聪明智慧,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。

净土大经科注(第369集) 2012/6/8

  世间人为什么修这三种布施?想得三种果报。菩萨不是的,菩萨修三种布施,不起心不动念、不分别不执着。那是为什么?是性德自然流露,是大慈大悲当中流出来的。悲心是悯念众生苦,慈心是自然给予众生之乐,菩萨布施是这么个道理,绝对没有想到自己要有果报。

净土大经科注(第369集) 2012/6/8

  张载说得很好,「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」,这是菩萨。这个人真正发心,牺牲奉献,为整个人类谋幸福,为国家、民族的发扬光大,不为自己,这是菩萨。为自己是凡夫、是众生,凡夫只知道是自己,菩萨不是的,菩萨认识整个宇宙是一体,一切众生是一体。

二〇一四净土大经科注(第337集) 2016/5/22

  所以阿弥陀佛在哪里?每个人都是阿弥陀佛。文殊、普贤在哪里?人人都是文殊、普贤,只要他发心舍己为人,就是菩萨,菩萨的事业就是教化众生。佛的事业也是教化众生,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的是教育。那我们就知道了,佛菩萨的事业是教育,佛陀教育,叫菩萨事业。

二〇一四净土大经科注(第337集) 2016/5/22

  菩萨业是净业,清净的,不落在善恶二边,所以菩萨断一切恶修一切善,而不把一切善放在心上,这叫净业。放在心上,心就被染污了,清净心里头没有善恶,这个要知道,平等心里头没有觉迷,染净善恶都不放在心上,这个业就变成菩萨业了。净业三福,要做,非常认真的做,为什么?供养一切众生。就佛陀而言称教化,就菩萨而言说为供养,为什么?佛是师道,佛是老师,菩萨是同学,同学就要客气很多了,所以同学用供养,佛陀是教诲。

二〇一四净土大经科注(第151集) 2014/12/24

  净业三福教我们,实在讲天天要念,不念都忘掉了,重要课程。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要与三福相应,这是什么?这是标准的佛弟子。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」,要常常放在心上,认真把它做到,做给社会大众看,这是真正的劝孝劝敬。人能孝顺父母、能尊敬师长,这个人就是圣贤君子,这个人就是佛菩萨阿罗汉,依这个为标准。

二〇一四净土大经科注(第151集) 2014/12/24

  下面有两句,「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这两句是根本戒,培养自己的德行、智慧,这扎根教育。我们向佛菩萨学习,是接受教育。接受了之后,落实在生活,落实在工作,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,这叫修行,这叫不舍菩萨事业。

二〇一四净土大经科注(第151集) 2014/12/24

  佛教给我们日常生活当中,处事待人接物要修六波罗蜜,六种圆满。修布施,布施是放下,放下贪瞋痴慢,放下自私自利,全心全力去做利益社会、利益群众,利益众生的事业,这叫菩萨业。我常常劝勉同修们,我们只有一个真诚的善心,真诚的善意,真诚的善行,这就是发菩提心,修菩萨道。这是真实的,除此之外,全是假的。假的,不能干,我们要干真的。真正能存三善,力行三善,你一定得诸佛护念,龙天善神拥护,天灾人祸你都能够避免,这是真实的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66集) 1999/10/16

  人与人、人与动物、人与天地万物要和谐相处,要和睦,睦这个字好,睦里头有亲爱。对天地万物,用对爱父母的心、爱佛菩萨的心平等的去爱一切众生、一切万物,这个人福报大了。能够自动的、主动的全心全意照顾众生,关怀众生,帮助众生,成就众生,这是佛菩萨的业、佛菩萨的事,叫佛事,诸佛如来的事业。随时随地他修这个,纯净纯善,与一切众生结法缘,能成就众生、能帮助众生走向菩提大道。
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358集) 2013/7/12 


放下成见 照见性德-6


  不合自己心意的,烦恼给你痛苦;符合你心意的,带来是狂欢。狂欢跟痛苦是一不是二。为什么?狂欢是坏苦,它在你面前,你很喜欢,它没有了,你就苦了,你再也享受不到了。所以要知道,它是假的,它不是真的。现、不现,随缘,决定不放在心上就对了,那你就不受一切魔军干扰,不受外面六尘的诱惑,把五欲六尘统统放下,不但六尘不能干扰我,六根在六尘上不起心动念,不起心、不动念,清清楚楚、明明了了,那是自性般若照见,照见五蕴皆空,不是假的。

二〇一四净土大经科注(第377集) 2016/10/4

 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那叫照见。《心经》里面讲的,「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」,那是照见,那不是情见。我们凡夫是用情见,情见里头有分别、有执着,有起心、有动念,这就错了。那不是安住中道实相,安住在哪里?安住在烦恼习气里头,凡夫跟佛菩萨一念之差。
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216集) 2010/12/7

  照见,我们用镜子照个人,镜子照得清清楚楚的,它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,它没有喜欢、没有不喜欢,这叫照见。经上用这个字你懂得它,我们眼见外面色,眼要像一个镜子一样,不要有分别、不要有执着,不要有喜欢、不要有不喜欢,你动了那个念头叫情执,你就错了,你就迷了。用照见,像镜子一样,我眼睛看像镜子一样,清清楚楚、明明了了,里头没有憎爱,没有讨厌、也没有喜欢,完全是平等的心,这叫照见,照见是智慧。有分别、有执着、有爱憎,那叫情见,不叫照见,你里头有情识,情识是迷!
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114集) 2010/8/14

  见取见、戒取见,这两种中国人叫成见,就是我们讲主观观念,我以为是怎样怎样,这都属于这一类的。这一类都是烦恼,真正事实真相是一无所有,你放在心上就错了,你不放在心上没事,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很快乐。

发大誓愿(第二回)(第9集) 2015/5/16

  「超情离见」,这句就是《还源观》上讲的「随缘妙用」,情是什么?情是情执。见是什么?见是邪见。我们讲得更具体一点,见是成见,错误的见解,就是错误的看法,这个要离,要超越情执。情呢?情是五种思惑,贪瞋痴慢疑这是情,这属于情执;身见、边见、见取见、戒取见、邪见这是见。超情离见就是见思烦恼断了。断见思烦恼是阿罗汉,是小乘,超越阿罗汉这叫大乘。
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77集) 2010/7/12

  在《华严》里面讲这个情,起心动念、分别、执着这都属于情。见就是自己的成见、自己的看法全错了,为什么?清净心里头没有情见。有情见,清净心没有了;有情见,平等心没有了;有情见,就是迷而不觉。超情离见是觉而不迷。
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77集) 2010/7/12

  真正愿意干的,最重要是发心,利益众生的心,众生无边誓愿度,要发这个心。全心全力护持正法久住,发这个心,决定不为自己。有自己这一点点东西夹杂在里头,醍醐就变成毒药,那叫真可惜。佛希望我们早一天成佛,这是诸佛如来的本愿。
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81集) 2012/12/22

  首先要我们认识真心,认识之后再修心。心要怎么修?要在境界里面去锻鍊,历事鍊心。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,眼见色、耳闻声,乃至意知法,在这里头去鍊,鍊清净。就像《金刚经》上释迦牟尼佛给须菩提尊者的教导,其实他教须菩提就是教我们,鍊什么?鍊「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」,鍊这个。不取于相就是不着相,不动心、不起念,这就是修心,这是修自己的清净心,也是自己的真实受用。自己心地清净了,这才能够利益众生,利益众生就是大悲心,要帮助众生,成就一切众生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32集) 1984/12

  我们所有一切考虑先想到自己,这就是迷。所谓是主观观念存在,把这个事实就看错了。菩萨没有成见,没有我执,没有法执,所以他永远站在客观的立场上,对于一切事物前因后果,他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如果我们在这个世间也学成一个旁观者,那就跟菩萨一样了,不但是利害不相关,乃至于生死都不相干,这才是真自在。

无量寿经(第39集) 1992/6

  清净心,心如止水,清净一念不生;清净心起作用是无所不知,那叫照见。水在平静的时候不起波浪,一尘不染,它像一面镜子。体是清净的,作用,它照明,它像镜子,外面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;虽然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它绝不染污,那个影像不染它,我们的真心就是这个样子,所以一定要恢复真心。

阿弥陀经要解研习报告(第6集) 1991
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