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师父说

贪图享受,菩提心生不起来-第800集



      法语:

  格物,物是物欲,就是是非人我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。格是格斗,格物就是要能够克服物欲。人能够过清苦的生活,物欲的念头就很淡薄,断烦恼容易。如果贪图享受,烦恼很难断,菩提心就生不起来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是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」,所以一定要克服欲念。

  节录:

  菩提心一发,你就是大乘起信的菩萨,在大乘经里面讲,叫发心住菩萨。你是什么位置菩萨?刚刚发心,这一发心,就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地位,初住菩萨的功德,一切诸佛都赞叹不尽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9集) 1998/5/2

  我们的心为什么发不起来?很想发就是发不起来。佛知道,中国古时候这一些圣贤人,他们也知道。所以告诉我们,你要想发心吗?你必须要把真心里头的障碍去掉,你的真心才能够发的出来。真诚心里有那些障碍?有烦恼障、有所知障,这两个障碍可就麻烦大了。只要有这两种障碍,你的至诚心、你的直心,就没有办法显露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9集) 1998/5/2

  儒家教人怎么教法?在诚意、正心的前面有两句话,「格物、致知」,然后才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可见得前面这两条重要,格物、致知。什么叫格物?还是司马光聪明,司马光是佛教徒,虔诚的佛教徒,他讲的就很有道理,他说:「格物,物就是物欲」。物是物欲,就是是非人我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,他这个解释跟佛法的解释相同了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9集) 1998/5/2

  格是什么?格是格斗。也就是说,我们自己要跟五欲六尘格斗,我们要战胜它,不要被它战胜我们,你要能够克服五欲六尘,就是佛家断烦恼这一句话。佛家用断烦恼,怎么个断法?儒家讲克制,这就是断烦恼的方法,法子好,你要能够克服五欲六尘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9集) 1998/5/2

  所以佛教给我们,教给后学的弟子,「以戒为师,以苦为师」;师就是表率、模范的意思。佛虽不赞成修苦行,但是佛赞叹修苦行。为什么?人能够过清苦的生活,这个物欲的念头就很淡薄,换句话说,断烦恼容易。如果你在生活上贪图享受,你就没有能力克服五欲六尘,你的烦恼很难断;烦恼不断,你菩提心生不起来。这一点诸位同修要特别注意。为什么?

大乘无量寿经(第9集) 1998/5/2

  因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《无量寿经》上的条件,第一句话就是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」。我要不把这个事情跟大家讲清楚、讲明白,将来你不能往生,你会怪我:这么重要的话,你为什么不告诉我?所以,发菩提心就非常重要,一定要以真心待人。那么你的真心现前,你一定要克服你的欲念,在这个五欲六尘,现在所谓的花花世界,决定不受它的诱惑,你自己能够克服得住,这就是格物的功夫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9集) 1998/5/2

  这个世间人大多数贪求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,我们现在所谓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,贪图这个享受,这也是障碍菩提心。真正修道的人,佛在一切经里头常常提醒我们,常常教导我们要念「苦空无常」。常常念苦空无常,观察这个世间苦空无常,对于这些享受的心才能够淡化,才能够把它止住,这样觉心才能够生得起来。菩提心的反面就是迷,菩提心就是觉,所以就是觉与迷这是修学的基础,决定不能够迷失了自己。

无量寿经(二次宣讲)(第11集) 1990/4

  为自己,自私自利,是凡夫,没有一样不是造业。《地藏经》上讲,「阎浮提众生,起心动念,无不是罪」,这个话里面,起心动念都是自私自利。觉悟的人,起心动念都是为一切众生,即使是生活都是为一切众生。我活在这个世间,为什么?为众生服务,不是为自己。穿衣吃饭都是为众生,读书为众生,工作为众生,样样都是为众生服务,为众生造福。这就是觉悟的人,这就是「近于觉意」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65集) 1999/10/9

  念念为众生,念念为社会,这就是「深起种种善根因缘」;念念为自己,那就是造作一切恶业的根源,差别在此地。我们如何把念头转过来,为众生,为社会,不要为自己,你的前途一片光明。这个念头,生智慧;念念为自己的人,那个心是迷惑颠倒,那个心里头生贪瞋痴,不生智慧,所以一定要把念头转过来。要真正转过来,必须要欢喜过清苦的生活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65集) 1999/10/9

  这一句话现在人听到,很难理解,很难接受。这是我们学习不够深度,学习如果有一定的深度,你就晓得,简单的生活就是最幸福的生活,奢侈的生活里面没有幸福,你要付出重大的代价。你仔细去衡量,得不偿失,得到的太少了,付出的太多。付出的是什么?忧虑。我们现在讲精神上的压力,物质上的压力,你付出太多了。简单生活,身心自在,你心里头没有忧虑、没有妄想、没有牵挂,你说多自在!心清净了,身就清净,身心清净,环境也清净了。这是境随心转,所以这一定要学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65集) 1999/10/9

  人生最高的享受,是要把物欲、爱欲、嗜欲统统舍掉,一切为社会、一切为人民、一切为众生,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最高的享受,这里面有大乐,佛家讲常乐我净这四净德你都得到了。在学佛过程当中,修行过程当中,还有一念私心没放下,这个境界你得不到。佛家讲舍得,「舍得」两个字是佛教的术语,你舍就得,你不舍就不得。把自私自利舍掉,把名闻利养舍掉,把五欲六尘舍掉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你就都圆满得到了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57集) 1999/7/8

  你所得到的是虚空法界,你所得到的是性德的圆满,你才真正证实虚空法界一切众生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」,你把它证明了。证明就是佛家讲的证果、证道,可见得证果、证道不是难事,难在哪里?难在你放不下,难在你不肯舍。所以你舍,你就得到圆满的佛道;你放下,你就得到圆满的自性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57集) 1999/7/8


处事待人 修正心行-第12集


  众生最难的是自己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,以为自己没有错误,于是错误永远不断,永远没有办法修正过来,这个过失就大;如果你晓得你自己过失在哪里,你会修正。我们在讲席里面,实在讲讲得太多太多,我是平常就我们现前应该从哪里下手,我跟大家讲十六个字,这是一切众生普遍犯的错误。自私自利,真心、清净心里面没有自私自利,所以自私自利是错了。我知道错了,这真的觉悟,觉悟之后就要起修,起修怎么样?我要在日常生活当中,处事待人接物,我要把自私放下,把自利放下,这就教你用功,悟后起修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363集) 2005/2/23

  什么叫开悟?开悟我们听起来很玄,以后我接触经教多了,才真正明了。什么叫开悟?知道自己的过失叫开悟;把过失改正过来,叫做忏悔,忏悔是真正修行的功夫。这个修学方法里面,最难的是知道自己过失。人能知道自己的过失,这个人就不迷,这个人就觉悟了。

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(第45集) 2003/7/1

  修行这两个字要搞清楚,行是行为,包括思想,起心动念是心的行为,就是念头的行为,言语是口的行为,身体动作是身的行为。行为再多,不出这三大类,身口意。行为错误了,行为不善,把它修正过来,叫做修行,修行是修正错误的行为,得搞清楚。
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451集) 2013/9/22

  行为有了错误,错在哪里?跟真心不相应,就错了。我们从最粗浅的境界来说,心虚伪与自性不相应,自性真心它是真诚的,没有虚伪,现在你有虚伪,你跟你的自性不相应,这是错误的。自性是清净的,你现在的心不清净,你有烦恼染着,那是错误的。自性是平等的,你现在心里头有高下,这不相应。自性是正觉的,本具般若智慧,你现在迷了,智慧不能现前。自性是大慈大悲,你现在的心里头有自私自利,这是错误的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709集) 2002/5/12

  起心动念我这个心念错误,知道错误就是觉,佛家讲始觉,你开始觉悟了。你把这个念头转过来就叫修行,转虚伪为真实,修正。修是修正、修理,把错误修正过来。我把贪瞋痴慢染污的这个念头转过来,转成清净,烦恼放下,你修清净心;把高下的心转成平等心,把迷惑的心转成智慧的心,把自私自利的心转成大慈悲心。宗门教下、祖师大德常常教人「从根本修」,根本是心,根本是念头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709集) 2002/5/12

  为什么我们修学这么困难?佛讲的话听到,「不错、很好」,不能去做。每天生活工作,处事待人接物,还是贪瞋痴慢,怎么办?跟别人往来专看别人的缺点,专想自己的好处,专看别人不好处,自己是好人,别人都不是好人,这怎么能成功?佛教给我们恰恰相反,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专看别人的好处,专看别人的善处,别人不好、不善统统不放在心上,

大乘无量寿经(第88集) 2000/5/27

  当我们起心动念,就要想到将来什么样的果报,这是佛在经上常讲的,菩萨畏因,众生畏果。众生是果报现前,他恐惧了、害怕了,那个没有用,果报现前必须要承受。菩萨有智慧,在起心动念之处,就把错误的念头修正过来,这叫修行,修习。习就是应用在生活上,把它修正,观念修正过来,言行修正过来,应用在生活当中,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之处,非常重要。修行从哪里修?就从这个地方修。

大乘无量寿经指归(第62集) 1996/4

  阿弥陀佛真修,所以能成就极乐世界,那个地方确实永远听不到恶声,永远见不到恶色。我们要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,也要这样修才行。所以,一定要修清净心,心净则土净。清净心里头,决定没有一个恶念对众生,非常重要,如果还有恶意对众生,念佛也不能往生,这个诸位必须要记住。

大乘无量寿经指归(第62集) 1996/4

  每天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、言语、行为,天天干这个,时时干这个,处处干这个,不妨碍工作。不管你过的是什么生活,也不论你从事于哪个行业;你处顺境也好,处逆境也好,都在现前修正错误的想法、看法、说法、做法。你能这样去做,这叫菩萨行。菩萨不是干别的,菩萨就是修正自己的毛病,修行人,真干!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3集) 1998/5/20

  真修行完全在日常生活当中,特别是处事待人接物之间,他修什么?修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着,他修这个,这叫真修行。
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451集) 2013/9/22

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