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语:
「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」,「求其放心」就是「都摄六根」。我们凡夫的心随着六根往外跑,攀缘六尘,眼缘色,耳缘声。心散乱,一会儿想东,一会儿想西,所想的都是五欲六尘、名闻利养,要从外边把它收回来,心就灵明了,就具足无量智慧,这叫学问。
节录:
孟子讲「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」。什么是学问?把妄想伏住就是学问,妄心就是胡思乱想。我们叫妄心,他叫放心,心放在外头,放在五欲六尘上,你把这个心收回来,这就是学问。孟夫子在世的时候,佛教没到中国来,人家说明什么叫学问。现在懂得的人很少,以为多念一点书就有学问,他错了,学问不是多念书,学问是调伏诸根,学问是都摄六根。这个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说「降伏其心」,心得清净,妄想断掉了,烦恼断掉了。这个调伏诸根,如果用佛法的名词就是破二障,烦恼障跟所知障破了。
无量寿经(二次宣讲)(第79集) 1990/4
在净宗,大势至菩萨说得好,教我们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那是好方法。怎样都摄六根?「摄」是收摄,收回来。「求其放心」就是「都摄六根」。我们凡夫的心在哪里?心随着六根往外跑,攀缘六尘,眼缘色,耳缘声,心往外面跑。世出世间这些圣者教导我们,你要把那个心收回来,眼不缘色尘、耳不缘声尘,把它收回来,这就是学问,这就是功夫。
大乘无量寿经(第17集) 1998/7/18
因为我们平常这个心散乱,一会儿想东,一会儿想西,所想的都是五欲六尘、名闻利养,心散在外面,心要从外边把它收回来,收回来什么都不想了,这叫学问。心要收回来了,心就灵明了,心就具足无量智慧。收心是定,定起作用就是智慧。
阿弥陀经要解(第27集) 1984
制心一处的确有困难,我们的习气太深,这习气的时间太久。很久闻不到正法,见不到正法,接触不到正法,现在把邪当作正;遇到正法,还会误会把正法当作邪法,太可怜、太可悲了。在这种环境当中,八万四千法门都不起作用,为什么?就是你没有办法专注,或者说你没有办法专心,你的心是散乱的,妄念非常之多,你不可能把心收起来,所以你不会成就。
净土大经科注(第330集) 2012/5/10
阿弥陀佛慈悲到极处,了解这个事实真相,开一个特别法门,这个特别法门还是用专注的方法,还是用一心的方法,这个原理原则决定不能离开。他用的方法巧妙,是什么?就用名号「阿弥陀佛」,让你把心专注在佛号上,这有个地方落脚。
净土大经科注(第330集) 2012/5/10
我们的心要在境界上定下来,那是勉强的定,所谓用理智控制住感情,不叫它动,这都不是办法,这是石头压草。不但解决不了问题,压制到相当的时间之后,怕会爆发,压不住的。这就是说明了不能够理解事实真相,才有这些弊病产生。所以佛在一切大乘经论里面,把一切事实真相给我们说破。佛给我们讲「万法皆空」,我们哪一桩空了?没有一样空。
楞严经(第111集) 1981
什么叫空?怎么才能够跟空相应?太难太难了。阿弥陀佛说我这一句佛号,这个佛号非有非空,亦有亦空,你就把心住在这个佛号上,不要离开,不要动摇,慢慢的三昧就现前,你就得定,这个法子妙极了。如果心不住在佛号上,就住在五欲六尘,住在妄想上。五欲六尘、妄想都是造业,造业后面必定有果报,果报现前,你的心愈来愈散乱,因中有果,果中有因,生生世世没有法子脱离。
净土大经科注(第330集) 2012/5/10
缘外面六尘是什么?那是生死心,那是轮回心。不向外攀缘,你向内就照根性,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方法。观音菩萨怎么修成功?「反闻闻自性,性成无上道」,菩萨用耳根,耳根不向外攀缘,向内,内是什么?内是自性,自性是清净的。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33集) 2010/5/8
所谓「净念」,净是清净,要用清净心念佛。佛是什么?佛就是自性净。这个很重要,这一点都不迷信,念佛就是念心,念佛就是念自性。不会念的念外面的佛,所以你六根收摄不住;会念的念自性佛。自性佛不会念,藉着阿弥陀佛,因为阿弥陀佛是已经成佛了,我藉他来恢复我的自性佛,这叫会念佛。
大势至念佛圆通章(第1集) 1992/9
净,简单的说,不怀疑。有一丝毫疑心就不净;有一丝毫夹杂,也就不干净。「相继」是这个净念不能中断,断了就不叫相继。净念相继,决定不能中断。也就是古德告诉我们,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,要这样念。诸位想想,这个念法是不是都摄六根?当然都摄六根,唯有都摄六根才真正能做到这个念法。
大势至念佛圆通章(第1集) 1992/9
这句佛号深深把我们的本觉唤醒,这叫念佛,所以叫一念相应一念佛,念念相应念念佛。什么叫相应?与本觉相应,本觉就叫做阿弥陀。阿弥陀是梵语,阿翻成中国意思是无,弥陀是量,佛是觉,无量觉。无量觉就是无所不觉,究竟圆满的觉悟,这是我们自性本有,念佛没有别的,就是把这个觉念出来。
大乘无量寿经(第183集) 2006/2/26
忠厚老实 知恩报恩-第28集
「不忘本」是做人的基本原则。人要懂得饮水思源、知恩报恩,才能积累深厚的福德。正如树木有根本才能长出枝叶花果,江河有源头才能形成滚滚长流;同样的道理,祖宗是我们的根源,我们有祖宗的德荫,才能有今日的美好环境与健全身心;因此要常常怀念祖宗的恩德,谨记祖宗的教训。
祭祖的意义与作用 2016/10/4
学佛要离开孝道,那是假的,那不是真的,不孝父母、不敬老师,决定是假的。我们自己要做到,念念不忘。
净土大经科注(第224集) 2012/3/3
为什么?是因为父母师长教育我们成人,这是恩德无比。没有父母师长,我们纵然得一个人身,说实在的话,人与禽兽又有什么不同?人与禽兽不同之处,就是由于父母师长爱心的教导,使我们破迷开悟、离苦得乐。尤其是佛教的老师,帮助我们断烦恼、脱轮回、成佛道,这样的恩德,我们不知道恭敬奉事,你还会有什么成就?所以孝顺父母师长是天经地义。
无量寿经(二次宣讲)(第55集) 1990/4
我对于老师的恩德念念不忘,知恩报恩。我接受过儒佛的教育,落实在我日常生活当中,起心动念之处,受人滴水之恩,常思涌泉为报。这个人过去曾经有一天对我好,我永远不忘;以后有什么对我不好的,我不放在心里。我懂得,老师教我的,我这个心永远要装一切众生的善,我的心是纯善。我不会把一切众生不善装在我心里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791集) 2002/7/25
一切众生与我们都有恩,恩德最大的无过于老师,佛菩萨是我们的老师,我们接受佛菩萨教诲,这才真正觉悟过来,觉悟才能解决问题,迷惑必定堕落。父母对我们养育之恩,这恩大!老师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。
阿难问事佛吉凶经(第8集) 2001/9/24
在这个时代里头,真正像老师所说的,「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我能享受到,不能不感恩,念念不忘老师的恩德。孝养父母、奉事师长我们要落实,父母师长都不在了,念念不忘,起心动念不敢作恶,作恶对不起老师、对不起父母。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574集) 2014/1/8
我们每堂课都要向老师鞠躬,都要向父母问候,念念不忘,民德归厚。忠厚老成怎么培养出来?就是这样培养出来,忠厚老成人有福。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492集) 2011/7/12
我们这一生当中,决定不能够忘恩负义,做人的根本!人家对我们有一天的好处,我们一生一世不忘记他;他对我有一百个不好处,我决不放在心上。为什么?放在心上把自己的心染污,我们自己的清净心为什么去装别人的垃圾?大错特错!别人丝毫不善不可以放在心上,我们的心纯净纯善,我们只容纳别人的好处,只念别人的好处。
怎样才能实现世界和平 2004/2/11
我们决定要知道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清净心跟慈悲心,绝对不记别人的不善,别人怎么对我,不要放在心上。对我好,我感恩戴德,我们总有报恩的心;对我不好,完全不放在心上。
阿难问事佛吉凶经(第12集) 2001/5/9
别人对我好,我真诚心对他,别人对我不好,还是真诚心对他,决定没有二心。我对佛菩萨用真诚之心,对我冤家对头还是用真诚之心,一心无二心,这就是理一心不乱。果然你用这个心,不管在什么境界,你心是清净的,你心是慈悲的。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62集) 1984/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