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师父说

如何种福田?-第817集




  法语:

  有福一定要给大家享,不要自己独享,自己独享就造业,给大家享,真正叫修福。福田有哪些?归纳为三大类。第一类叫「悲田」,慈悲、怜悯一切苦难的众生。第二种叫「恩田」,恩田是报恩,父母老师、诸佛菩萨、祖师大德、一切善知识都是恩田,再扩大,一切众生于我们都有恩德。第三种,称之为「德田」,这是专指三宝。  

  节录:

  我们有福一定要给大家享,不要自己独享,自己独享就造业,给大家享,真正叫修福。什么叫福?一定要清楚。福田很多,换句话说,修福的机缘太多太多。佛家无量的福田,归纳为三大类。第一类叫「悲田」,慈悲,怜悯一切贫穷苦难的众生。那我们要问,哪些是贫穷苦难的众生?十法界里面众生都是贫穷苦难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18集) 1998/7/25  

  你可不能看到现前没有饭吃、没有衣穿,这种人贫穷苦难。现在人他有福报,住的是很好的房子,生活非常富裕,你认为这种人就不贫穷?一样的贫穷。他贫穷在哪里?他贫穷在智慧;换句话说,物质生活他能过得去,精神生活他很苦。所以贫穷有物质上的贫穷、有精神上的贫穷,有道业上的贫穷、有智慧上的贫穷,贫穷的范围就太大太大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18集) 1998/7/25  

  所以今天我们要种福田,真正知道福田在哪里,我们看到世间有很多贫病这些众生,他们迷而不觉,我们要去帮助他,那是种福田,救苦救难。物质上送些供养是积一点福德,但是最重要的不要忘记,要帮助他觉悟。我们给一点物质给他,他很欢喜、很感谢,很感谢他就会很用心坐下来听你讲几句话。你要告诉他,至少要告诉他,我们为什么这么苦,苦是造作不善业所感得的,我们如何能够脱离贫苦,那我们就要真正修积福德。
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108集) 2010/8/11  

  一切众生还没闻到佛法,还不知道佛陀教育的好处,我们要以怜悯心来看待他们。去帮助他们,把佛法推荐给他,我们在佛法当中已经得到殊胜的利益,希望人人都能得到,我们觉悟了,也希望人人都能够觉悟。

无量寿经(第2集) 1998  

  第二种田叫「恩田」。恩田是报恩的,什么人与我们有恩?第一个是父母,一定要报答,报答父母是种福田。第二个是老师;我们的生命得自于父母,我们智慧,佛家讲「法身慧命」得自于老师,老师的恩德跟父母没有两样。除父母老师之外,诸佛菩萨、祖师大德、一切善知识都是恩田。再要扩大,国家有保护我们生活环境安宁的恩德;一切众生有互助合作供养我们日常生活的恩德,这就是我们在回向偈里面讲「上报四重恩」,一切众生于我们都有恩德。这是恩田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18集) 1998/7/25  

  天天念回向偈,回向偈里面,「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」,我们有没有报恩这个心?心尚且没有,哪有报恩的行为?我们用什么报恩?用善心、善念、善行。一生努力修善,对于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我们用这个行为报答亲恩,报答老师之恩,报答一切众生提供我们一切生活条件之恩。

佛说十善业道经(第23集) 2000/6/23  

  你报答就是种福,种的福看你的心行,你的心量大,你的心真诚,你的心清净平等,那你种的福无量无边,诸佛如来都称赞不尽,你种的福太大了。如果你心量很小,眼光短浅,你就是修再大的福,你得的果报少。像这些道理,希望诸位多读《了凡四训》,你就能够深深体会到怎样去种福。

华严经讲述菁华(第444集) 2001/10/23  

  第三种,单单把三宝提出来,佛法僧三宝不但是于我们有恩德,他还是有功德之田,称之为「德田」。三宝有大智、大德、大能,教化一切众生,所以我们种福到哪里种?要知道到这些地方去种福。纵然我们的能力达不到,不能没有心,正所谓是「心有余而力不足」;我们力量达不到,有心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18集) 1998/7/25  

  如果有力量一定做到,不是在那里空打妄想,真有这个心,真想去做。有一些人恭敬三宝,存心不善,他为什么恭敬?听说佛门里一本万利,所以他来恭敬。他在家不恭敬父母,他跑来恭敬法师,认为什么?佛门里种福马上可以发大财,这是存心错误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18集) 1998/7/25  

  佛教给我们恭敬是依教奉行,这叫敬。我们对佛拜不拜没有关系,为什么?那是形式。天天见到佛,顶礼磕头,不能把佛的教训记住,不能依教奉行,一点用处都没有,将来该堕地狱还是要堕地狱。不能说我在佛面前磕了多少头,这可以不堕地狱了,没这个道理。所以形式实在讲不是真正重要,真正重要是依教奉行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集) 1990/7  

  「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」。当你有求而没有感应,不是不应,你自己有业障,你能把业障消除,感应就现前,这是老师教的。怎样把业障消除?老师教忏悔,忏悔不是在佛菩萨面前悔过,他说那是形式,要真的悔过。形式不重要,实质重要,实质是什么?实质是不贰过,就是后不再造。知道自己错了,以后再不会有同样的错误,这叫真忏悔,这个管用,能帮助你有求必应。
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108集) 2010/8/11  

  如果形式上的忏悔,痛哭流涕去忏悔,明天还照干,那是假的,那个没用处,那个不会有感应的。所以我们晓得,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,真正忏悔是后不再造。过失只有一次,不能有重复,才能成就自己的德行,才能够恢复到自己的清净平等觉。清净平等觉是我们的真心,果德那是智慧、无量寿、庄严。
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108集) 2010/8/11

,

礼敬诸佛 不见人过-第29集


  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很好,「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」,你的心才清净,世间人有再严重的过失都不要放在心上。为什么?决定不能让它染污了清净心,不能让它破坏了恭敬心。我们对他还是恭敬,像对佛菩萨一样,像对父母一样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,要尊重他。
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145集) 2010/9/16  

  我们如果责怪人,应该回过头来责怪自己,我错了,他没有错,这就叫回头。回头来看看自己,不要看别人,永远记住,世间没有过失。谁有过失?我自己有过失。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起心动念,这就是过失,还随着烦恼去转,不能转烦恼,被烦恼所转,这就是最大的过失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800集) 2007/7/30  

  我们要放弃自己的烦恼习气,不要以为这个人不行,那个人不行。真正修行人,他只看到自己过失,自己什么过失?我看到别人过失,就是我自己过失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064集) 2003/8/1  

  阿罗汉可以说实际上过失没有了,他有过失的习气。譬如喜欢发脾气的人,他是不是真的有瞋恚心,没有,瞋恚断掉了,可是有时候还有发脾气的样子。那是什么?那是习气,习气难断。习气到什么时候断?到辟支佛就断了,阿罗汉还有习气,何况阿罗汉以下的!这要知道,习气很难断!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774集) 2007/6/28  

  时时刻刻自己要注意,看到一切不善的,绝对不放在心上,绝对不放在口上,修行从这个地方下手。人有善的一面,再恶的人,他一生当中也有几桩善事值得称道的。我们学佛,佛在经教上教导我们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」,在中国古圣先贤教我们「人性本善」,这是我们要肯定的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158集) 2004/2/11  

  每个人都是善知识,再恶的人,他还有一念的好处,百分之九十九恶,他还有百分之一的善,我们要学他那个善。不善,不善我们用他来做一面镜子,照照自己看有没有?「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」,还是我们的老师,还是善知识,所谓是反面教材,这才学得多。天天有丰富的课程在学习,天天有进步,天天法喜充满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630集) 2006/9/10  

  为什么说看一切世间人都是善人?所有一切万法都是自心变现的。我们的心好了,变现的境界全是好的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礼敬诸佛。但是一切众生里面的确有顺法性的,有违背法性的。顺法性的我们称之为善,不顺法性的我们称之为恶;善我们赞叹,恶不赞叹,差别就在此地,除这一点之外,没有丝毫差别。善人是佛,恶人也是佛;那个行善我们赞叹,造恶不赞叹,但是恭敬心是完全一样的。

无量寿经(新加坡二次宣讲)(第5集) 1994/11  

  十大愿王第一条,礼敬诸佛,不修这个恭敬心,决定不能入门。真实的学问,要从恭敬心里得到。儒家《礼记》一开头,「曲礼曰,毋不敬」,儒家讲世间学问,世间学问也是从恭敬心当中得到的。所以今日之下,所学的是科技、技术,这个没有恭敬心能够学得到。但是学问没有恭敬心学不到,道业不能成就,这一点我们要记住。

华严经大愿精进力夜神章(第14集) 1987  

  印祖教我们求生净土,教我们常常生惭愧心、忏悔心,只管自己,不要管人家,只看好样子,不看坏样子,看一切人都是菩萨,只有自己一个是凡夫。他老人家所讲的,跟《华严经》上文殊菩萨教善财童子是同样的意思。真正照这个去做,一心称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,决定得生,这个重要!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617集) 2006/8/24

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