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语:
《无量寿经》教导我们修行,最重要的就是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这是本经修行的纲领。这八个字合起来圆修圆证,偏在一边可不行。如果偏在发菩提心,没有一向专念,不行;一向专念,没有菩提心,也不能往生。所以发菩提心跟一向专念要结合起来,就决定得生净土。
节录:
本经教导我们修行,最重要的就是八个字,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这是本经修行的纲领。八个字合起来圆修圆证,偏在一边可不行。如果你偏在发菩提心,没有一向专念,不行;一向专念,没有菩提心,也不能往生。所以发菩提心跟一向专念要结合起来,你就决定得生净土。
大乘无量寿经(第26集) 1998/9/19
我们修学大乘,即使是念佛带业往生,也不能舍菩提心。你要舍菩提心,你的佛号念得再好,古人讲的,你念到如铜墙铁壁,风吹不透,雨打不湿,也不能往生。为什么呢?没有菩提心。你看看《无量寿经》上,三辈往生里面,告诉我们什么条件呢?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。你没有发菩提心,只有一向专念阿弥陀佛,你只做了一半,那一半没有不行!由此可知,发菩提心的重要了。
华严经行愿品妙住比丘章(第9集) 1997/7
我们在经上「三辈往生」这一品里面看到,上辈、中辈、下辈里面的行业不相同,上、中、下三根不相同。但是说到修行,都是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这两句完全相同,可见得发心非常重要。我们一般老实说,念佛不能往生,绝大多数都是在菩提心上出了问题,一向专念他真干了,他没发菩提心,没有发菩提心,就是心不清净。菩提是觉悟,没有发菩提心的人没觉悟。什么叫没觉悟?对于这个世间还有人我是非,还有许多放不下的事情,这就是没觉悟。真正觉悟的人,一定是身心世界统统放下。
大乘无量寿经指归(第8集) 1996/4
所以觉悟不觉悟,从这个地方看就很清楚。觉心是清净的,不觉,心是染污的,心里面有是非人我,有贪瞋痴慢,这个没有觉悟、没发菩提心,虽然念佛也不能往生,正是古德所说的「喊破喉咙也枉然」。因为往生真正的条件是「心净则土净」,你要心清净了,才能往生,正如《疏钞》上讲的依正清净,这是往生必须具备的条件。所以,大师在《往生论》注解里,特别提示出来告诉我们,三辈往生都要发无上菩提心。
大乘无量寿经指归(第8集) 1996/4
特别要记住,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正,真信切愿,真正相信,决定没有怀疑。佛告诉我们西方,这个法门指方立相,明明白白、清清楚楚告诉你的方向,你心只向着西方有极乐世界,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,是真的不是假的,一丝毫不怀疑,发愿求生。信愿,蕅益大师说的,就是无上菩提心。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356集) 2013/7/11
于是乎我们就晓得,许许多多我们以为他只会念佛没有发菩提心,他怎么能往生?多半指这些阿公阿婆,你问他什么叫菩提心?他不知道,可是西方极乐世界他深信不疑,求生净土那个愿坚定不动。蕅益大师说得好,这是真正菩提心。一向专念,我们只看到他一向专念,不知道他菩提心具足,跟《无量寿经》上所说的完全相应。这些人往生品位很高,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。他只有正行没有助行,或者是助行也是念佛,正行是念佛,确实有不少人这样成就的。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356集) 2013/7/11
发了菩提心,没有一向专念,也不能往生。蕅益大师虽然说,「能不能往生,决定在信愿之有无;品位高下,决定在功夫的浅深」,好像发心跟念佛是两桩事情,实际上是分不开的一桩事情,决定分不开。为什么?第十八愿讲得很清楚,临命终时十念决定得生,最后还是落在要念佛,那个十念就是一向专念,十句念念相续。功夫浅深,没有说念佛多少,没讲这个,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到。不是说一天念十万声就能往生,品位就高,不是的。功夫浅深,人家念一句,功夫深的人抵我们念一百万句都不止,为什么?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22集) 2012/11/19
如果是散乱心念佛就没有功夫,一心念佛就有功夫。一心是什么?没有杂念、没有妄想、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,这一念可不得了。为什么?这一念是真心在念。我们一般人念佛是用妄心在念,念佛的时候有妄想、有杂念,甚至于有牵挂、有忧虑,这个虽然念,没功夫。人家念得很少,一天只念个十句、念个一百句,但是他是一心专念,这就叫功夫。功夫深的,真的是没有杂念。念佛功夫跟发菩提心有密切关系,真正用菩提心念,这功夫深。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22集) 2012/11/19
念阿弥陀佛的人,一天念十万声佛号,心不清净还是不能往生,这一点要记住。一定要念到身心清净,也就是经上讲的「一心不乱」,本经讲的「一向专念」,专念就是清净。不净就是不专,你有掺杂、有妄想、有间断、有怀疑,这都不专,都不是一心称念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
无量寿经(二次宣讲)(第63集) 1990/4
如果真正做到一向专念,菩提心就在里面;没有菩提心,这个一向专念做不到。所以我们不要问别人,问问自己:我们自己能不能一向专念?为什么不能一向专念?我们还会受外面境界困扰。心里面烦恼还不能断,原因就是我们没有专,如果专一,其他念头就不生了,妄想执着真的伏下去了,外面境界也不理会了,也不会受外境干扰了,这是一向专念。所以一向专念,菩提心就在其中,如果不是真正的求生净土,一向专念他做不到。
无量寿经玄义(第7集) 1994/10
无论在什么时候,无论在什么处所,起心动念都要把它归到阿弥陀佛,心里头不动念则已,动念就立刻把它换成阿弥陀佛。善导大师在《四帖疏》里面教给我们,他说假如善男子、善女人,身专礼阿弥陀佛,礼就是礼拜,我们每天拜佛,专拜阿弥陀佛,别的佛都不要拜了;口专称阿弥陀佛,就是专念阿弥陀佛;意就是心里头专想阿弥陀佛,这个叫三业执持名号。这样修行,一百个人修一百个人往生,一千个人修一千个人往生,万修万人去,一个也不会漏掉的,这叫专修,也是本经提倡的一向专念。这是我们要牢牢记住的,要认真去做的。
无量寿经(第1集) 1998
处处谦虚 处处忍让-第57集
我们这个地方修行不容易,人事环境恶劣,物质环境也恶劣,在这样一个恶劣环境当中能修善,这个不容易。
无量寿经(第50集) 1992/6
修行在哪里修?在日常工作、生活当中修。重点是必须知道:修行是修自己,不是修别人。凡事只要求自己,不要求别人;只求自己跟别人和谐,不求别人跟我和谐,这样你在团体当中,就会过得很快乐、很自在。
自利利他 端在生活中力行 2018/2/4
古人常说:「做事难,做人更难!」人与人之间相处不容易,大学问!怎样才能处得好?要懂得谦虚,要懂得礼让,要懂得忍辱。如果你把这三条做到,谦虚、礼让、忍辱,你就能够跟一切人和睦相处。和为贵,家和万事兴。
宗教徒同愿会缘起 2001/06/04
别人不喜欢我们、讨厌我们,我们回避,让他生欢喜心。他喜欢我们,我们一起接近,在一块共同学习;不喜欢我们,躲得远远的。一生记住,与一切众生结善缘,结善缘就是无论哪个团体都欢喜你,都愿意接纳你,都欢迎你,广结法缘,世间人讲的广结善缘。真正要做出牺牲跟奉献,念念懂得谦虚,懂得礼让,懂得尊重别人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760集) 2007/6/13
这几年我教人四个字,我们大家都认真学习,针对我们现前毛病来说的,「诚、敬、谦、和」这四个字,要真诚、恭敬、谦虚、和睦,一定要从本身做起。我们才对得起佛菩萨,才对得起祖师大德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265集) 2004/5/22
无论对什么样的人都要谦虚、都要恭敬,决定不可以有傲慢的行为,不要自以为是,不要自以为了不起。哪一尊佛、哪一尊菩萨,甚至于哪一个阿罗汉、须陀洹,我们跟人家比都比不上,有什么值得骄傲?常常向佛菩萨看,我们傲慢的心就没有了,自然养成谦卑。谦卑是属于性德,佛教我们,孔老夫子也是这样教我们。一部《礼记》,它讲的是什么?无过于是自卑而尊人,这是一部《礼记》精神之所在,教我们自己处事待人接物要卑下,要尊敬别人。孔老夫子做到,我们在《论语》里面看,夫子接见任何一个人都谦卑。
太上感应篇(第73集) 1999/8/8
对一切人恭敬,自己为人处事学谦卑、学礼让,不再跟人争。中国古圣先贤教人忍让、谦让、礼让,让到底,一层一层往上提升。这与心性相应,这是自性里头的本善,本善不要忘掉,本善要叫它增长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2095集) 2010/1/28
个人要忍让,团体要忍让,我们要想化解冲突,促进社会安定、世界和平,忍让才能得到;这里头是大学问、真实智慧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937集) 2008/3/20
心量一定要拓开,一定要学忍让、学包容,这是性德,忍让、包容带给你自己幸福美满,带给你这一生快乐。佛法里面讲,法喜充满,常生欢喜心。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159集) 2013/2/3
古圣先贤,你看他们成大功、立大业,没有一个不是大心量的,心量小的人做不出来。所以我们第一桩事情要拓开心量,要包容所有的众生。佛包容十法界,他建立极乐世界,要包容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剎土里面的六道众生,你看心量这么大。所以感得的国土开阔广大、无量无边.
净土大经科注(第212集) 2012/2/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