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师父说

「清净平等觉」是一而三、三而一第852集




  法语:

  「清净平等觉」是一而三、三而一,互为体用的。不平等决定不清净,唯有清净才会平等,唯有平等才会觉。像水一样,要清、要平,才能像镜子一样,把外面境界相照得清清楚楚。所以修行最贵的是一门,一门容易得到平等、清净,学多了达不到这个目标。  

  节录:

  「清净平等觉」是一而三、三而一,互为体用的。你不平等决定不清净,唯有清净才会平等,唯有平等才会觉。它像水一样,水要清,浑浊不行;水不能起波浪,不起波浪就平,就是平等。觉是什么?觉是它的用处,它像一面镜子一样,把外面境界相照得清清楚楚,就是照见,觉是照见。所以心要清净,清净就是不染污;心要平等,平等就心不动摇,这是真如,这是不二法门。所以修行最贵的是一门,一门容易得到平等,容易得到清净,学多了达不到这个目标。

无量寿经(二次宣讲)(第25集) 1990/4  

  你们天天念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是什么?不知道。阿弥陀佛就是清净平等觉,你在《无量寿经》上可以看到。经上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,跟阿难讲,你要不要见无量清净平等觉?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。我们念这句名号就要想到自己清净平等觉,这个才行。果然清净了,实在讲这是三桩事情,清净、平等、觉悟,一而三、三而一,你只要得一个就行了,一个得到了,三个都得到。

生活的艺术 1996/4/20  

  我清净心得到了,哪有不平等的?人心不平等决定不清净。一个得到了,三个统统得到。好像我们这个讲堂有三个门可以进来,没有进门的时候,外面是三个门,进来就都得到了。由此可知,佛法的法门虽然很多,就像诸位从远方四面八方到这个讲堂来,可是到了这个讲堂之后,最后就剩三个门进来,所以八万四千法门、无量法门到最后目的地的时候只剩下三门,这个三门随便哪个门都能进来。

生活的艺术 1996/4/20  

  于是我们观察中国大乘佛法,中国有十个宗派,两个宗派是小乘,现在已经没落,已经没有了,大乘佛法八个宗,这八个宗我们从这三个门里就看得很明显、很清楚。禅宗、性宗是走觉门,要求的是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。觉门,我们一般讲要上根利智的人,中下根性的人没有这个悟性,所以参禅是要高度的智慧,心地很清净的人才可以,走这个路子能走得通。

生活的艺术 1996/4/20  

  如果不是这种根性,学教,所谓教下,在中国像天台宗、贤首宗、法相宗、三论宗,这都是从经教入门的。经教就是依照释迦牟尼佛的教训修正我们自己错误的见解思想,所以他从正门入,正知正见,修正我们的思想、见解、行为,走这个路子。这个路子一般人都可以走,但是路很长,好像读书一样,小学、中学、大学,一年级、二年级、三年级,得慢慢来,时间很长,但是你每提升一级有一级的受用。

生活的艺术 1996/4/20  

  第三个门叫净门。净门有它的好处,完全着重修清净心。在大乘法里面,净土宗是属于净门,密宗也是走净门的,这两个宗派都是以清净心为主。可是诸位要晓得,净土宗是三根普被、利钝全收,任何一个人走这个门决定能走得通,修清净心。密宗是高度的清净心,那个的确很难。

生活的艺术 1996/4/20  

  没有得到清净心不能学密。成佛一定要学密,不学密不能成佛。密是什么时候来学?一般经论是讲八地菩萨,试问问你们现在是不是八地菩萨?八地菩萨就相当大学毕业,而且是硕士学位拿到了,你现在念博士班。我没有这个程度,我旁听行不行?旁听也要有程度的。研究所的课程,你要晓得最低限度要有大学毕业的程度,大概可以去旁听一下,不能当正式生。所以密法,就是讲通融的,做旁听生的,那是什么人?圆教初住菩萨。换句话说,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可以当旁听生,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没有分。

生活的艺术 1996/4/20  

  三大纲领,我们只要抓住一个就行了,从平等入手也可以、从觉入手也可以,但是对我们业障深重的凡夫来说,从清净心下手是比较方便、比较容易。我劝导大家入佛门,先读一部经念三年,其他的一切都放下,为什么要这样做?为的就是修清净心。念一部经,心容易清净,你念多了、看多了,自然就胡思乱想,换句话说,你什么好处都得不到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286集) 1984/12  

  我们佛门讲功德,「功」是功夫,「德」是得清净心、得平等心、开智慧,觉就是开智慧。你心里妄想执着分别那么多,修行修得再勤苦,烦恼还是一大堆,妄想一大堆,智慧完全没有,这叫白修了,这实在讲是修行不得法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286集) 1984/12  

  佛门常常讲:一经通一切经通。怎么叫通?你要是从这经里面真正见到自性了,觉是自性,正是自性,净还是自性,你只要得到这一样,你就是见到性了。本性是觉是正也是净,所谓一而三、三而一。所以你只要见性,一切法没有不贯通的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140集) 1984/12  

  我们明白这个原理,你就晓得应该怎样去修,晓得我们念经是修什么?我们念这句佛号是修什么?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修的时候才有味道,才有兴趣!不会念念得枯燥无味,念到最后觉得很茫然,很空洞,不晓得自己在干什么,那是错误了。所以知道自己在做什么,知道做这个工作的意义,晓得我们要想达到什么目标。知道我们这个修学决定不落空,现前会得到真实的智慧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152集) 1984/12  

  智慧现前,你的生活一定过得非常美满,非常快乐。为什么?你有真实智慧,知道自己,知道环境,知道别人,知道这个世界,知道过去,也知道将来,样样都清楚都明了,生活怎么不自在?当然自在,一点都不迷惑。这个能力是从清净心得来的。靠读书、靠做学问得不到,唯独清净心才能得到,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152集) 1984/12

保持清净心最重要的原则-第64集


  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,称为『净行』,凡是生西方极乐世界都是修行净业。这我们要晓得,要搞清楚、搞明白,我们是修净业,才能往生极乐世界。如果你在这个世间是修善业而非净业,将来只能在三善道享福,不能往生,念佛也不能往生,为什么?你的业不净。西方世界称净土,这要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怎样净法?心清净。

无量寿经(新加坡二次宣讲)(第25集) 1994/11  

  心怎么清净?对于这个世间没有一丝毫的染污,你的心就清净了。我们想想,我们每天念佛,在佛菩萨面前发愿,我要求生净土;天天念回向偈,愿生极乐国,天天念,为什么不能往生?就是心不清净,行不清净。行是生活行为,表现在外面的;心是里面,里外都不清净,念佛回向,只能跟阿弥陀佛结个缘,去不了。这一生当中决定要去了,一定要里外都清净。

无量寿经(新加坡二次宣讲)(第25集) 1994/11  

  你们看看觉明妙行菩萨,在《西方确指》的开示。念佛最忌讳的是夹杂。这个夹杂里面包括诵经。譬如说,我们一心想要求生净土,我们每天念《金刚经》,念《普门品》,念《地藏经》,念一大堆的经,夹杂!不能往生。夹杂是你心不清净,怎么个不清净法?世法里面牵肠挂肚的事情很多,心里放不下,这个心不清净,世出世间法都被染污了。如果要达到清净,世出世间法统统放下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我们的心才会清净。

无量寿经(新加坡二次宣讲)(第25集) 1994/11  

  佛祖教我们读诵大乘,我们也有不少人依教奉行,天天在读诵大乘,可是读诵有口无心,不能领会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。这也不是偶然的,必须念到心地清净才能体会,一分清净心体会一分,十分清净心就体会十分。如果心地不清净,一天念一百遍也不能体会;换句话说,真实的受用你得不到。

大乘无量寿经指归(第69集) 1996/4  

  你如果真能体会到,向往之心、恋慕之心,他真生起来,对于这个世界他真放下。莲池、蕅益大师跟我们讲欣厌,对这个世界厌离,我们世间人讲厌世,真生厌离之心,厌离娑婆,向往极乐,这个心生起来。娑婆世界里面一切人事物与我都不相干,它善也好、恶也好,与我统统不相干,我们在这个环境里面生活才能得清净心。

大乘无量寿经指归(第69集) 1996/4  

  相信我自己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,相信自己这一生可以上品上生,花开见佛,你要有这个信心才行。怎样发愿?我决定舍离娑婆世界,决定求生西方净土,要有这样的愿才行。你要想舍弃这个世界,这个世界你就不要再那么认真、再去计较了。所以习气一来,阿弥陀佛,把它压下去,念佛要紧就在这个时候念。妄念一起来,阿弥陀佛,始终保持你这个心的清净平等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109集) 1984/12  

  这个方法简单,真信切愿,老实念佛是方法。但当遵守、随顺佛语,经典上的经文,说明这一次的大事因缘,我们都明白了,明白之后,要真干,要真信,要真愿,发恳切的愿望求生净土。这个世间万缘放下,这个世间得过且过,没有丝毫希求,心就清净了,心就定了。

净土大经科注(第四回)(第496集) 2017/10/19  

  生活方面,适可而止,知足常乐,为什么?我们的心才能保持清净。否则,贪欲增长,你的心怎么会清净?贪瞋痴慢决定不能叫它增长。古来这些大德们,出家在家,给我们做榜样的太多了。他们生活非常富裕,为什么舍掉?释迦牟尼佛本人就做了样子给我们看,他是王子,舍弃富贵,王位不要、财富不要,到没人去的雪山里面修苦行,知足常乐,这是我们的榜样,是我们的模范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164集) 1984/12  

  我们没有办法做到释迦牟尼佛那个样子,至少我们要把奢侈的生活降低到最低的程度。所谓是吃得饱,穿得暖,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,足了,不要再求了。古人讲「人到无求品自高」,人品高尚。你再富有,你还有求,你还不知足;换句话说,你还是贫穷人。没有求的人,他真的叫富足,他没有求的了,叫真富贵。所以「知足者富」,富的标准是什么?知足;贵的标准,无求,这是真富贵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745集) 2007/5/21  

  能够克服自己的欲望、克服自己的妄想,真正做到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「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」。也就是我刚才所讲的,取我们所需要的就够了,这才不受诱惑,保持清净心。

早餐开示 1998/12/26  

  你一心念佛,你心里只有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之外,什么都没有。不但世间一切事放下了,佛门当中一切法也放下,世出世间法都放下,你那个心真的就跟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「本来无一物」,那个心才叫做清净心,那个心是真心。你的清净心现前,平等心现前了。

大乘无量寿经指归(第4集) 1996/4


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