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师父说

有一念私心在,就没有感应-第858集




  法语:

  「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」,求有求的道理、方法,如理如法的求,则有求必应。如理,是不为自己求,为自己求就没有感应,为什么?佛菩萨决定不会帮助你增长贪瞋痴。为佛法久住,为一切众生得度,这跟诸佛菩萨、护法龙天同心同愿,自然得诸佛菩萨龙天护佑。所以一念私心在,就没有感应,就求不得。  

  节录:

  「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」,有的时候你求,求没有感应,求不应,那是什么原因?因为你自己有业障,你要把你的业障找出来,把你的业障消除掉,感应就现前。有许许多多人,念佛的人,学佛的人,对佛菩萨不相信,哪有有求必应的道理?哪有这么简单?所以他每一次求总是不相应,总是求不得苦,哪里有有求必应?他不晓得他所求的不如理、不如法。求有求的道理,有求的方法,你懂得道理、懂得方法,有求必应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29集) 1998/10/10  

  怎么消业障?改过自新。我们的过失就是妄想分别执着,这是过失。妄想分别执着里面最严重的,是非人我、贪瞋痴慢、自私自利,这个最严重。知道这些过失,彻底把它改过来,我们业障就消除,然后有求必应。

华严经讲述菁华(第48集) 1998  

  如理,不为自己求为众生求。为自己求就没有感应,为什么?佛菩萨决定不会帮助你增长贪瞋痴,那佛菩萨对不起你,对不起人。你没有自己,没有贪瞋痴,你为佛法久住世间,佛法是人天眼目,你为一切众生得度,这个求是正确的。跟诸佛菩萨,跟护法龙天同心同愿,他怎么会不帮助你?所以这里头有一念私心在,就没有感应,你就求不得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29集) 1998/10/10  

  一定要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,要把我们菩提道上的障碍清除。障碍,微细的障碍我们不说,为什么?我们做不到。我们讲眼前的、最粗重的,就是内要断烦恼,外要不受诱惑,我们的功夫才能得力。内里面的烦恼叫三毒,贪瞋痴是三毒,要把这个东西要拔除。外面诱惑最大的是财色名利,财色名利是四大魔王。你天天在魔王掌心里面,逃不出他的掌心,你还有什么成就?你怎么能出六道轮回?怎么能往生?所以千千万万要记住,外面不受诱惑,内里面要把贪瞋痴灭掉,然后恢复到自性,自性就能生万法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217集) 1984/12  

  这就是六祖所说的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,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的。我们今天有所缺乏,到哪里求?自性里面求,不要到外面求,外面求不到的。佛家常讲,「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」。可不可以求财富?可以。财富在哪里求?从内心里面求,不是向外求。凡是心外求法,这就是外道;佛法称之为内学。我们想求财富,佛告诉我们,贪心断了,自性里面财富就流露出来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142集) 1984/12  

  你今天自性里面财富透不出来,是因为你有贪心把那个门堵塞了,自性里面的财富流不出来。你所受用的,是外面的,是临时打小工,我今天打一天工赚一点钱,很苦!不是自己家里面的宝贝。家里面的宝贝是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,他不晓得!堵塞了,拿不出来,只好在外头打零工,苦不堪言!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142集) 1984/12  

  你要想求大财富,你要修大布施。而财用绝不为自己,为自己,这造罪业;一切都为众生,为众生服务。我有大的财富,我对于众生的服务面就大,照顾的圆满。那么希求大的财富是为什么?希望多照顾世间需要照顾的这些众生,这个心是菩提心,这个心是佛菩萨的心,这个心纯善纯净,不是为自己享受。我们应当要学习,这样的心才真正是智慧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663集) 2002/4/14  

  无论是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统统称性;称性就是我有多少施多少,我一无所求,跟法性相应。他所得到的是称心如意,也就是需要多少,多少就来了,不操一点心,与法性相应。什么时候做到?见性就做到,见性是真的做到,没有见性可以做到相似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282集) 2004/7/25  

  像我们现在,虽然没有见性,但是我们大乘经读多了、读熟了,这些义理、境界都是通达而没有怀疑了。我们今天也修这三种布施,修布施的时候一无所求,得到相似的性德,相似的性德就是佛门里面常说的,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。这个求是什么?求不是为自己,是为度众生,度众生需要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282集) 2004/7/25  

  学佛了,第一个好处,你要把业报身转变成愿力身,如果不能在这个地方转变过来,我们佛就叫白学了。转成愿力身就是乘愿再来,我这业报身就报了了,而今而后,我这个身是愿力来的,就跟释迦牟尼佛乘大悲愿力。

佛说阿弥陀经要解(第3集) 1993/6  

  大悲是对一切众生,从前业报身念念为自己,事事都为自己,起心动念都是想到自己的利益,为个人、为家庭,这是业报。从今之后我们明白了,我们起心动念念念为一切众生,再不为自己。念念为佛法,怎么叫为佛法?我们了解,佛法是世间至善圆满的教育,如何将佛教育在这个世间推广,在这个世间发扬光大,使一切众生都有机会接触到佛教育,都有机缘接受佛教育、修学佛教育,这就是把业力转变成愿力。

佛说阿弥陀经要解(第3集) 1993/6  

  佛做出这个样子来给我们看,就是教给我们求佛菩萨保佑的方法,你要像释迦牟尼佛这样去做,你一定能够得到『无量诸佛咸共护念』。也许你会说,这个我做不到!事上做不到,你要有这个心,要有这个愿,念念不忘佛自行化他的功德,念念希望自己能做到。尤其是以一句阿弥陀佛自己受持,劝勉一切众生念佛求生净土,就行了,这个功德就相当的圆满。

无量寿经(第3集) 1998


无争无求,热诚助人-第70集


  学佛所以不能契入境界,不能够证果,原因在哪里?原因是被情执迷了,放不下。不单是在家同修,出家同修又有几个人能把情执放下?我们常讲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、贪瞋痴慢,难!这个东西障碍了我们。每一个人都晓得业障,什么叫业障?这些东西就是业障。所以学佛头一步就是要把这些放下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812集) 2002/8/5  

 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过很简单的生活,非常快乐的生活,对这个世间、出世间真正做到了与人无争,与世无求,他心才能得清净,才能得三昧,三昧才能开智慧。所以我们一定要以真诚心、清净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放弃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,放弃对一切人事物占有的念头,我们才能够像佛菩萨一样,为一切苦难众生做牺牲奉献,热忱的服务。

韩国餐会讲话 2002/3/31  

  佛菩萨为一切众生、为社会服务,决定没有自己,绝不求自己的名闻利养,所以他的布施清净,他的布施平等。众生需要什么,自己能力可以做得到的,无不是尽心尽力去帮助人。

华严经讲述菁华(第245集) 1999  

  无条件的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苦难人。要真正心地清净,于人无争,于世无求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是自性性德自然的流露,我们学佛才真正学得有一点像了。诸佛如来如是,法身菩萨们如是。这些人是我的榜样、是我的模范,我要向他学习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816集) 2002/8/12  

  要把念头转过来,起心动念多替别人着想,不要替自己想。佛教导我们,对自己最重要的是清净,特别是修净土的,心净则佛土净,所以对自己要清净。对别人要慈悲,慈悲里面一定有尊重,对别人要尊重,对别人要敬爱,对别人要体谅,对别人要帮助。

学佛答问 2006/6/9  

  自己成就要放下,自利;提起是利他,要帮助一切众生,成就一切众生。所以说一切的事业提起来为利益一切众生,决不是自己在这里贪图名闻利养,那就糟了、坏了!所以一个自受用跟他受用最初下手的时候要分得清清楚楚。自受用的,烦恼一天一天少,智慧一天一天增长。不是说名闻利养一天一天增加,这叫自利那就坏了,那就颠倒了。一切的物质、精神享受布施给别人,让大家去享受,这是修菩萨道,学菩萨行。

梵网经(第31集) 1983/11  

  无论你做什么事情,只要你能够保持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,就完全正确,这是菩萨道,这是菩萨行。如果在生活工作应酬里面没有真诚,不得清净、不得平等,迷惑颠倒,自私自利,错了,这是什么行?这不是菩萨行,轮回行,轮回心造轮回业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105集) 2000/11/4  

  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,要以清净心去修学。所谓修学就是过日子,要用清净心过日子,要用清净心去工作,你就是修菩萨行,你就是修六度,就是修十波罗蜜。决定不能有丝毫的染着,染着什么?名闻利养,不能有这个念头,我们才能保住自己的身心清净,保持自己智慧常照。

华严经疏论节要研习报告(第2集) 1997/8/31  

  舍己为人,行菩萨道。菩萨道就是没有自己,只有众生、只有社会、只有国家,要用现代的话说,为社会、为国家、为人民服务没有自己,这是菩萨道,这是菩萨行。

早餐开示 1998/6/13  

  真正立志,觉悟了,我这一生到这世界来,不为自己,我要为众生服务,全心全力奉献给众生,这是菩萨行,不为自己。学佛的人为正法久住,为弘法利生,这是菩萨,这不是普通人。

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(第61集) 2009/7/24

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