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语:
将自己的思想、见解、言行,依照「菩萨道」的标准来修正,叫修菩萨道。菩萨道的标准是什么?第一是净业三福;第二是六和敬;第三是戒定慧三学;第四是六波罗蜜;第五是普贤菩萨十愿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对人对事对物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都与这五个标准相应,就叫修菩萨道。
节录:
以「菩萨道」为标准,将自己的思想、见解、言行,依照这个标准来修正,这叫做修菩萨道。菩萨道的标准是什么?我们净宗提的五个科目就是标准。第一个是三福,净业三福;第二个是六和敬;第三个是戒定慧三学;第四个是六波罗蜜;第五个是普贤菩萨十愿。我们只提了这五个科目,不必再多了,这五个科目简单明了,诸位同修都能够记得。
大乘无量寿经(第32集)1998/11/21
用这五个科目做标准,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对人对事对物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都要与这个标准相应,不违背这个标准,就叫修菩萨道。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违背这个标准就不是修菩萨道。大家要记住,违背这个标准是修三恶道,果报非常不好,这是我们必须要记牢的。
大乘无量寿经(第32集)1998/11/21
这五个科目都是在净土五经里面提出来的。第一个科目要修三福,《观无量寿经》所讲的。三福,第一个是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。第二是「受持三归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。第三个是「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」。因为这三福,佛在《观经》里面告诉我们,这是修净业的基础。韦提希夫人求佛教给她修往生净土的方法,佛没有讲方法之前,先说三福,告诉她这是「三世诸佛净业正因」。所以我们知道这是修净宗的前方便。
大乘无量寿经(第12集) 1990/7
我们处事待人接物,要遵守这个教训,跟大众在一块相处,要遵守六和敬,叫三福六和。六和敬第一个是见和同解,戒和同修,身和同住,口和无诤,意和同悦,利和同均。无论是在家出家,跟大众相处要守这六个戒条。拿世间法来讲就是原则,我们要遵守这六个原则。第三个科目三学,戒定慧。三学,这部《无量寿经》当中具足了,有戒,有定,有慧,统统具足了。
大乘无量寿经(第12集) 1990/7
第四个科目是六度,六度也是待人接物的守则,要遵守的原则。第一个是「布施」,布施就是放下,不要与人计较,要能够放得下。第二个是「持戒」,持戒就是守法,佛的戒法我们要守,世间的法律我们要遵守,还有不是法律,风俗习惯、道德观念统统要遵守。而且这些东西,这世间法,每个国家地区都不一样,现在交通便捷,我们常常到各地方观光旅游,到哪一个地方要守哪个地方的法令规章,要遵守那个地方的风俗习惯,我们跟那些人才能够很融洽的相处。
大乘无量寿经(第12集) 1990/7
所以持戒范围很广,不要看得那么死,是守法。「忍辱」,就是要有耐心,要忍耐。「精进」,要求进步,精是纯而不杂,这样的进步才叫做精进。「禅定」,禅定的意思,就是心里有主宰。心里头要没有主宰,没有主见,外面邪说太多,很容易被它干扰,很容易破坏了正见。
大乘无量寿经(第12集) 1990/7
真正佛法是要成就自己的戒定慧三无漏学,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定,在我们净宗讲清净心,一心不乱,这总要清楚、总要明了。心有主宰,不会为外境所动,这叫禅定。「般若」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理智,不轻易感情用事,要有理性。这六个原则是菩萨入世的原则,我们应当要学习。
大乘无量寿经(第12集) 1990/7
末后一科就是十大愿王。十大愿王在佛法修行纲领来讲是最高的,普通人做不到,为什么?他心量太大!譬如讲「礼敬诸佛」。一切众生本来成佛,这个礼敬是要对一切众生平等恭敬,这是礼敬诸佛。对于一切人都像对佛一样的心,一个恭敬心来对待,决定没有一丝毫差别,没有分别执着,这才能做得到!不但对人,桌椅板凳,你看《华严经》上,桌子善知识、板凳善知识、烛台善知识、香炉善知识,它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,这个桌椅板凳也要恭敬,要平等礼敬。
大乘无量寿经(第12集) 1990/7
礼敬并不是叫你天天对它拜三拜,不是这个意思,那就错了,这里是说把它摆整齐,擦得干净,这对它的礼敬。所以礼敬诸佛是对人、对物、对事要用真诚的心,恭敬的心,尽心尽力做到尽善尽美,这是礼敬诸佛,很不容易!所以我们还有是非心,还有人我心,普贤行是决定做不到的。普贤行是法身大士所修的,但是我们虽然做不到,心向往之!
大乘无量寿经(第12集) 1990/7
前面四科是基础,前面四科能做到之后,逐渐逐渐就会接近于普贤行愿。所以我们修行的五科,普贤行愿是最后的一科。从三福做起,三福、六和、三学、六度、十大愿王,不要再搞多,再搞多,太多了,记也记不得,五个就够了。一本《无量寿经》,一句阿弥陀佛,守住这五个科目,处事待人接物,说老实话,你就是菩萨在世。再搞多,那是说得好听,做不到,能够把这些做到就不错!要把它做到,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,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西方世界。
大乘无量寿经(第12集) 1990/7
这是为我们净宗同学拟定的五个课程,这五个课程做到就够了。佛讲的方法太多太多了,我们只要抓到这个纲领,「三福、六和、三学、六度、十愿」,很好记。要懂得每一条的意思,让我们在生活当中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能与它相应,这叫真正念佛,你把念佛落实了,不是口念。你的心念,你的身念,你的行为念,这是佛心、佛行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,这是真念佛。
菩提心贯注在整个生命中1999/12/24
然后我们提的念佛,这个念佛是专求生净土,把我们的功德,什么功德?生活是功德,工作是功德,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是功德,与这前面五个科目相应,都是功德。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西方净土,决定得生,真的是古大德讲的万修万人去。
菩提心贯注在整个生命中1999/12/24
如果是口念,心行都不相应,那就是古大德讲的,「口念弥陀心散乱,喊破喉咙也枉然」。所以这个念,心行相应叫念,我们要搞清楚。你的心是佛心,佛是什么心?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;你的行是佛行,佛行是三福、六和、三学、六度、十愿。你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护念,你得一切龙天善神的拥护,一点都不假。
菩提心贯注在整个生命中 1999/12/24
落实是真修行,明白是真智慧-第75集
真正念佛人,他的生活表现决定是「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随缘」。看破是什么?对于世出世间一切理事、因果清楚明白,那叫看破。放下是什么?心里面对于世出世间法,一丝毫都不沾染;不是事情不做,事情照做,做得比别人还要积极,做得比别人还要好,心地清净丝毫不染着。这是菩萨行,前面十个字是菩提心。能够把这个落实,这是真修行,你能够理解明白是真智慧。
早餐开示 1999/4/17
所以一个真正觉悟的人,他知道这个世间所有一切的万事万物都是虚妄的,像《金刚经》上所说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没有一样是真实的。知道一切都是虚妄,这叫看破;看破之后,他对于万事万物决定不取不舍,于一切境界当中没有取舍这个念头,这叫做放下。真正看破、放下,这个人觉悟了,觉心清净,他的心一样都不会沾染。
无量寿经(二次宣讲)(第69集) 1990/4
如何落实在生活上、工作上、处事待人接物应酬上?佛指示我们,我们把它归纳四点: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随缘,这是佛华严的生活,佛菩萨的生活。何谓看破?看破是对于世出世间一切诸法、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这叫看破。一丝毫没有疑惑,没有差误,这是智慧的流露,放下是慈悲的流露。
大乘无量寿经(第78集) 2000/3/4
放下什么?不是叫你把工作放下,那你就错误了。不能说学了佛,家也不要了,事业也不要了,你完全把佛的教诲误会,那佛真是喊冤枉!佛没有这样教人的。佛教给我们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名闻利养,放下贪瞋痴慢,教我们放下这些,而积极为一切众生服务。
大乘无量寿经(第78集) 2000/3/4
我们在这个社会上,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,我们有我们的职责、有我们的本分,我们职分之内的事情,尽心尽力把它做好。做好是对社会服务,不是为自己,为自己的事情马虎一点无所谓,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,为社会,为众生,马虎不得!
大乘无量寿经(第78集) 2000/3/4
修行要在境界上修,离开境界到哪修?没地方修。日常生活穿衣吃饭,从前穿衣吃饭讲究、执着,有喜欢的、有不喜欢的,错了;今天穿衣吃饭随缘,什么都好,吃什么都好,没有分别执着,这就是在磨鍊,这就是在落实。顺境、逆境都好,没有一样不好,都是成就我的,都是帮助众生的。所以真修行,大修行人是在生活当中修行,这要知道。离开生活,到哪里去修?生活里头磨鍊,鍊什么?鍊清净平等觉。
净土大经科注(第316集) 2012/4/30
修行。用什么修?放下、看破。看破是理明白了,智慧现前;智慧现前还不够,必须要彻底放下,放下是事上的修行,真修行;就那么简单的两句话,看得破、放得下。
学习《神爱世人》(第11集) 2018/10/20
真正把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这个「明白」就是德;明白是智慧,能够随顺自然。我们的思想随顺,我们的言语随顺,我们身体的一切造作,现在讲就是我们的生活、我们的工作、我们处事待人接物都能随顺自然的法则,这是有得于身。心觉悟,身在行道。行道,就是完全走的是天地自然的秩序。这个身之德,我们一般讲是健康长寿、幸福美满,道家讲的积功累德,断恶行善,你走的是这条道。这个道是圣贤的大道,这个道是佛道,这个道是菩萨道。
阿难问事佛吉凶经(第18集) 2001/9/30
诸佛菩萨积极的工作为一切众生服务,全部是付出,没有一丝毫希求的念头,就是那个放下;工作要认真、要努力,要把它做得尽善尽美,没有丝毫希求自己要得什么好处的念头,这个放下。世间人这个放不下,「我干的事情一定要有回报,没有回报的事情不做」。佛菩萨不要回报,把回报放下。所以经要多听,你才真的会搞清楚搞明白,不致于产生误会。只有真正放下,然后才能够为一切众生全心全力去服务,那个服务就叫度众生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671集) 2002/4/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