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师父说

学佛的平等心-第873集





  法语:

  「法音普及无边界」,佛以音声说法普度尽虚空、遍法界一切众生,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才能够兑现。我们也曾经发过这个愿,但不真实,何以说不真实?因为我们的心不平等。喜欢的、看得很顺眼的众生就度他,不喜欢的、看得不顺眼的就不度他。所以要学佛的平等心,才能够普度众生、圆成佛道。  

  节录:

  「佛以一音而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」。这桩事情可能吗?如果我们把道理透彻,就知道这个事情可能。关键都是在清净心。所以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,从什么地方用真正的功夫?我们从经教里头节录出几句纲领,要从「真诚心、清净心、平等心、正觉心、慈悲心」就恢复,你就能够得到像如来一样的音声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35集)1998/12/12  

  求这种德能做什么用处?『法音普及无边界』,是以这个音声说法,说法普度尽虚空、遍法界一切众生,这是四弘誓愿里面第一愿,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你才能够兑现。我们也曾经发过这个愿,虽发过这个愿不真实,何以说不真实?因为我们的心不平等,喜欢的众生,看得很顺眼的众生就度他,不喜欢的,看得不顺眼的就不度他,你的心不清净,你的心不平等,你不能普度众生。所以学佛就从这个地方学起,学佛的平等心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35集)1998/12/12  

  清净心是道,平等心是道。所以修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,就在起心动念之处,要微密观照,我还有没有执着?还有没有分别?我们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还有没有爱好?还有没有嫌弃?顺自己意思的生欢喜心,不顺自己意思生瞋恚心,一丝毫的瞋恚,不想跟这个人往来,不想看他。我们错了,我们还有分别执着,我们还没有放下,心里面还有计较、还有是非、还有得失、还有好恶,这怎么得了?地地道道的六道凡夫。

太上感应篇(第60集)1999/7/23  

  因此我们才体会到《地藏经》上所说的,「阎浮提众生,起心动念,无不是罪」,我们领略了这句话。没有这个微密观照,细心的反省,我们看经文上,总以为他讲得太过分了;细细一观察、一反省,经上讲的字字句句都是正确的,一点没错。真修行人、大修行人,就在境缘当中把这些烦恼习气洗除得干干净净,把这些棱角磨得光光滑滑,那是真修行,修行做功夫在哪里做?我们明白了。

太上感应篇(第60集)1999/7/23  

  明白了要真做,在日常生活当中,对人、对事、对物没有别的,就是学一个看破、放下。有丝毫的意思起来,这个意思要放下,知道清净心中、平等心中、真心里面没有丝毫意思,有丝毫意思起来那就是无明起来,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。我们要不在这上用功夫,怎么可能成就?

太上感应篇(第60集)1999/7/23  

  佛的心是真慈平等心,我们要作佛,我们要有真正的慈悲,要有真正的平等。所谓真正的平等,最善的人跟作恶无端极恶的人在我们心里面的地位是平等的。并不是说我们不辨是非,善人我们尊敬他、爱护他,恶人我们也要敬他,也要爱护他,恶人才会改转为善人。

阿难问事佛吉凶经(第7集) 1982  

  恶人你要嫌他,你要恨他,他更恶,他更恶不但害他自己,他自己要造许多罪业,他要害社会,他要害众生。所以,为他个人着想、为社会着想、为一切众生着想,我们希望他改过迁善,这种力量是教化。儒家之所以伟大,是它有忠恕的精神,佛法之所以伟大,它有慈悲、平等的精神,不念旧恶,佛法里讲怨亲平等,从这个地方才能够成就圆满的佛道。

阿难问事佛吉凶经(第7集) 1982  

  如果要称性而说,大家就更容易明白,诸位要是真正在《坛经》里面有一点体会的话,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你自己心性变现之物。真的「法外无心,心外无法」,《华严》跟我们讲,「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,怎么不平等?所以,在体性上讲决定平等,事相上则是有迷悟的差别,悟的人心地清净,真慈平等,迷的人才有分别、有执着,造一切善恶业障。

阿难问事佛吉凶经(第7集) 1982  

  学佛是要学开悟,不是教你学迷惑颠倒,学佛要拓开心量,经里跟我们所说的,佛的心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这是佛心,我们如果连第二个人都容纳不下,这样的小心量怎么能成就?所以一定要拓开心量,我们中国古人所谓「宰相肚里能撑船」,这个比喻就是大人物心量大,能够容人。

阿难问事佛吉凶经(第7集) 1982  

  蕅益大师讲得好,「境缘无好丑」,境是物质环境,缘是一切人事环境,人与物没有好丑、没有是非、没有善恶、没有邪正。这些好丑、是非、善恶、邪正从哪来的?自己心里生的。所以那个会修行的人,一接触外面境界,心一动念,他马上可以回光返照:我错了,不是外面错。你看六祖教训学人说的些话,「若真修道人,不见他人过,若见他人非,自非却相左」。见到别人过是什么?就是自己的过失起现行。自己过失不起现行,你心是清净平等,没有分别,你怎么会见到别人的好丑!

无量寿经(二次宣讲)(第62集) 1990/4  

  所以成佛,见到一切众生同成佛道;成菩萨,看到大地众生同成菩萨。我们今天见这个也不是,那个也不是,换句话说,是十足的凡夫,愚痴到极处!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?说实在话,是从做人学起,如何能够用平等心、清净心跟一切人事来相处,从这里学起。用什么方法把我们的心变成清净、平等?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你只要老实念。念,靠自己力量不够,阿弥陀佛神力加持你,十方如来加持你,自自然然,你在境界里面就得清净平等。清净平等是自性现前,那个时候不但你有无量的智慧,无量的福德都现前了。

无量寿经(二次宣讲)(第62集) 1990/4


彻底牺牲自己利益的人能觉悟-85

  自私自利这个念头要不断掉,菩提道上寸步难行,你肯定不得其门而入。怎样才能入门?要把自私自利这个念头放弃。你要懂得做一个转变。六道凡夫起心动念,第一个念头就是想到自己的利益,这是我相、我见的根。真正觉悟的人,就在这个地方开始,他觉悟了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853集)2002/9/20  

  我们还把身当作我,这个身见放不下,从身见产生自私自利,生这么多烦恼,名闻利养、七情五欲这都从身见上生的。几个人能把它淡化?淡化还不行,要彻底放下。

二〇一四净土大经科注(第155集)2014/12/30  

  对世法一定要彻底放下,才能把你境界向上提升一层。如果对世法里头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,你要是放不下的话,佛法是一分一毫你都入不进去。就像我们上楼一样,你要不放下第一层,你怎么能到第二层?你不放下第二层,你怎么能到第三层?你要是贪恋,舍不得离开,你就不会进步。这个浅显的道理容易懂,要细心去体会,不舍不能入境界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382集)2000/12/28  

  觉悟就是看破,契入就是放下,放下就契入。放下什么?放下欲望。欲望的根是我执,根是自私自利,什么时候我们把自私自利舍掉,学佛就会一帆风顺,能解、能行、能证。自私自利的念头不能放下,信、解、行、证都是障碍,我们对于圣教没有办法相信,不能理解,不会修行,当然更不能证果。什么原因?自私自利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382集)2000/12/28  

  要知道无量劫来,我们学佛绝对不是这一生,过去生中多生多劫都曾经遇到过佛法,善根深厚。为什么不能成就?自私自利没放下,坚固的执着。所以虽然生生世世听闻经法,也喜欢修行,始终不能离开六道,始终不能够离开三途。不能够离开六道,就决定会堕三途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382集)2000/12/28  

  所以我劝同学们,无论在家出家修行,我讲了十六个字,「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、贪瞋痴慢」,一定要放下,一定要离开,永远离开,你在菩提道上才不遭魔障。如果这十六个字你离不开、放不下,不干不净,你没有不遭魔难的。你这一生修行修得再好,修福修慧,将来作魔王;修行功夫差一点的作魔子魔孙,走到魔道里头去了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495集)2001/11/27  

  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、贪瞋痴慢。这十六个字要放不下,你这一生当中不会有成就,不但不能悟入,连对于经教理解都产生障碍,念佛也决定不能往生,这个诸位必需要知道的。因为这十六个字是轮回心,纵然是念佛,还是轮回业。祖师大德说得很好听,你在佛门造一点有漏的善业。

信守和睦相处 即是拯救世界2004/2/4  

  果然能够放得下,佛在经上常说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把这些东西统统放下,这种人叫老实人。老实人学佛一定得受用,受用是什么?就是清净、平等、觉,得清净心、得智慧,智慧就现前。

早餐开示1998/10/17  

  所以人就怕不老实,就怕搞这一桩事情,想东又想西,那就没有办法。就跟释迦牟尼佛教化周利盘陀伽一样。周利盘陀伽也是愚痴,他的好处也是老实,所以释迦牟尼佛能够教他。他在佛的会下,最后证得阿罗汉,到最后是辩才无碍。

阿弥陀经要解(第35集) 1984  

  所以古德教给我们老实念佛。什么叫老实?这心里头只有一念,念佛,除这个佛念之外,什么念都没有。你们想想看,那是不是放下?彻底放下了,这叫老实。老实人决定成功,老实念佛,一定往生。

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(第116集) 1991/1

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