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师父说

慈悲要有善巧方便-第875集




  法语:

  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,慈悲心怜悯、护念、关怀一切众生,这是慈悲;有慈悲还得要有善巧方便,能够表达出来。众生很苦,要想帮助、救度他们,用什么方法?唯一的方法,就是把佛法的道理,跟大家讲清楚、讲明白。所以,首先自己一定要把事实真相搞清楚,这是智慧,表达起来才能善巧方便。  

  节录:

  众生很苦,你要想帮助他,要想救度他们,用什么方法?唯一的方法,就是把佛法的道理,跟大家讲清楚、讲明白。佛法里面讲的是些什么道理?一切经论里面跟我们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。这里面包括心性是理论,现象作用,因缘果报,范围包括了十方三际,三际是讲过去、未来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35集) 1998/12/12  

  这些事实真相,你要是不清楚、不明白,你怎么能给人介绍?你怎么能把这些事情,给人家讲清楚、讲明白?所以一定要把事实真相搞清楚,这是智慧。表达那是善巧方便;佛家常讲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,这是慈悲心怜悯一切众生,护念一切众生,关怀一切众生,这是慈悲;有慈悲还得要有善巧方便,你能够表达出来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35集) 1998/12/12  

  我们自己已经安住在《无量寿经》之中,自己得到一切功德法,得到真实的利益;但是进一步要把大经的功德要推广、要介绍给一切众生,「游步十方」,普遍的去宣传、去介绍、去推荐,去做这个工作。「行权方便」。这就是常说的善巧方便,有些人不接受,我们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让他能够欢喜接受,行权方便。

无量寿经(新加坡二次宣讲)(第3集) 1994/11  

  当他不能接受排斥的时候,不要勉强,为什么?因缘没成熟,他喜欢其他的法门,不妨用其他的法门诱导他;到最后回过头来,就入了这个法门,所以你要懂得方法。巧妙的方法,能够诱导一切众生认识佛法,认识《无量寿经》,认识净土法门,这非常非常重要。

无量寿经(新加坡二次宣讲)(第3集) 1994/11  

  觉悟的人有义务,要帮助那些没觉悟的人,将宇宙人生的真相为大家讲清楚、讲明白,一定要讲得让他相信,你讲了他不相信,那有什么用处?如何能讲得叫别人相信,这要智慧,要善巧方便。他相信之后,然后他在生活当中,他在处事待人接物,自然就收敛,不敢起恶念,不敢用恶心,这样就好。他也学会了存好心、说好话、做好人,这是我们真正帮助了他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77集)  

  讲经教学第一个目标就是帮助他建立信心,有信心之后再帮助他生起愿心,有愿心之后再帮助他一向专念,有一向专念再帮助他往生净土。我们自己一心一意向这一个方向、一个目标在努力,自己哪有不往生的道理!对于自己往生净土是真有把握,一丝毫都不怀疑。无论在什么境缘当中,顺境逆境、善缘恶缘,都不会受到干扰,法喜充满,夫子《论语》里面所说的「不亦说乎」。慈悲,那就是要帮助众生离苦。苦从哪里来的?苦从迷惑颠倒来的。你把大乘的道理讲清楚、讲明白,他听懂了,他苦自然就离了。

净土大经科注(第21集) 2011/10/20  

 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众生根性不相同,我们帮助他的方式,要求的标准也不相同。对于迷得重的人、烦恼习气很深的人,要以善巧方便给他细说业因果报的道理,种善因得善果,跟他讲因缘果报,要举出因果报应的事实给他看,他才会相信。这些事实是愈近愈好,像报纸上、新闻上刊登的,时间、处所也是愈近愈好,一说大家都知道,他就肯相信了,帮助他断恶修善,用这个方法来劝导他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29集) 1999/4/20  

  根性利一点的人,跟我们接触时间久的人,相识多年了,帮助他破迷开悟。要为他陈说三界六道的真相,一真法界、极乐世界的真相,他要是清楚了,要是明了了,他自己就会选择,那还用得着劝吗?为什么多少学佛的人,不愿意求生极乐世界,对极乐世界知道的太少了,对娑婆世界知道也不多,迷于现实的环境不能自觉,所以求生净土的念头发不起来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29集) 1999/4/20  

  我们不但要讲给他听,而且还要举出许许多多的证据,现在人讲拿证据来,没有证据他不相信。我们要搜集许许多多的证据,最好的证据,就是我们自己本人做个样子给他看,让他看到之后好好的去反省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29集) 1999/4/20  

  「乐说无碍」,乐是欢喜。一切诸法随一切众生的根性为他说,这样子说法才契机。你不能说得太深,太深他听不懂;你不能说太浅,他没兴趣。如果所说的不是他所需要的,他也不愿意来听;你所说的是他迫切需要的,那他就非常爱好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656集) 2006/11/9  

  讲跟学有关系,讲是介绍给人,对外;学是自己,真用功。你有学,你就能讲,自然的。你没有学,你讲什么?真学佛才能够讲佛,真学儒才能讲儒,真学道才能讲道,你没有真学,没法子讲。所以它是活的,它不是死的。你看,「大悲为根者,谓行者发悲愿,拔众生之苦,与以乐也,方便为究竟者,为一切智智之果,即以利他之行而名之也」,这对于这个名相解释得很清楚

净土大经科注(第540集) 2012/9/30  

  受持是依教奉行,真正去做。广为人说,遇到人都给他讲,当然讲的方式、技巧是要有变化的。学佛的人讲当然很方便,不学佛的人,甚至于排斥佛法的人,对佛法有反感的人,我们也有善巧方便来给他讲。

金刚般若研习报告(第29集) 1995/5  

  《无量寿经》教给我们住真实慧,真实智慧就是阿弥陀佛,就这一句。「惠予众生真实之利」,惠是给人家,给一切众生真实的利益,就是把这个方法介绍给别人,没有比这个更真实。我们把这个道理搞清楚,事实真相搞清楚,今天我们要把佛法介绍给别人,就是念阿弥陀佛。为什么?真实之利,马上就得受用。果然是以真诚心、清净心、恭敬心来修学,三个月到半年就有效果,这是证明那个利益是真实的,将来哪有不往生的道理!

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(第153集) 1992/1


什么害自己生生世世不能脱离轮回-第87集


  彻底放下情执的人,心里头只有一个念头,就是为一切众生服务。今天的说法是为人民服务,这个范围小,为人民在十法界里才只一法界。为一切众生服务,这个范围大,除了人之外,其他的九法界都包括在其中,你想想看这个心量多伟大!决定没有自己,他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,为众生服务就是为自己服务,这个道理很深。如果只为自己,不肯为人、不肯为众生,这是佛在经上讲的迷惑颠倒,迷失了自性,害了自己。怎么说害了自己?生生世世永远不能够脱离轮回,再说得明白一点,永远不能脱三恶道。

早餐开示 1999/4/6  

  我们修学,一定要知道我们修学的目的,我们修学的重点。修学的目的不是为个人,如果你修学的目的是为自己,你不能成就;为什么?我执不能突破,我为自己,永远不能脱离六道轮回。为什么?六道轮回就是「我」这个念头变现出来的。所以只要一切为我,修得再好,只能够修到色界天、无色界天;「我」没有了,才能出三界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268集) 2000/2/24  

  「我」没有了,我们修行目的在哪里?修行目的是为众生,不是为我;我念佛不是为自己念,是为众生念。回向偈里面「普皆回向」,回向法界众生,不是为自己。自己没有了,这个样子你才能超越六道轮回,才能超越十法界。这是我们修行能不能脱离三界的一个关键,我们要懂得!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268集) 2000/2/24  

  我们学佛有没有成果,就在看你心地转变的幅度。你要是做一百八十度的转变,你得到的结果是圆满的,你做九十度的转变,你得到的结果是一半,可见得佛法的修学都在自己,不在外境。外面的人事环境、物质环境与自己修持不相干,都在自己的存心,都在自己的用心,一定要用纯善之心,用纯粹利益众生的心,不可以自私自利,自私自利就造无量无边罪业,三途苦报你就永远不能脱离。

地藏经玄义(第26集)1998/12  

  利益众生是善业,帮助众生是善业。为什么不做这个事情?利益自己的是恶业,帮助自己的是恶业。何以说帮助自己是恶业?帮助自己是你坚固的执着,那就是帮助你永远不能脱离轮回。你想想,这个事情是善还是恶?在六道轮回里面,我们过得够辛苦。诸位念念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,你就了解。所以佛说的话是真话,我们要相信,我们要依教奉行。

善财童子参学报告(五)(第3集) 1999/5/6  

  我们可以冷静思惟观察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要是为自己,全都是恶业,为别人这叫善业。这个善恶的定义是什么?帮助我们出离轮回的是真善,我们出不了六道轮回那就不是善。念念为自己出不了六道,好事也出不了六道,好事,断一切恶,修一切善,果报在人天,人天没有离开轮回,轮回是天道、人道、修罗道、饿鬼、畜生、地狱,这个六道轮回出不去,修善,断恶修善,生三善道,造恶就生三恶道。

二〇一四净土大经科注(第258集) 2015/10/4  

  平等的反面是傲慢,正觉的反面是愚痴,迷惑颠倒,慈悲的反面是自私自利,起心动念只为自己,不替别人想,所以真心没有了,全是虚妄的。妄心,反面的妄心就是轮回心,所作所为都叫轮回业,你脱离不了六道轮回。妄里头有善有恶,善是三善道,恶是三恶道,总是出不了轮回。所以在轮回里头,无量劫来生生世世,要晓得是这么一回事情。你现在明白了,我现在把念头一转,我对人真诚,对自己真诚,对人、对事我都要清净、我要平等,你就不再搞轮回了。

对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职员义工谈话五 2006/6/7  

  诸佛菩萨教人没有别的,教你回头是岸。点点滴滴都是为众生,没有一个念头是为自己的,为什么?为自己是增长无明、增长我执。我执是六道轮回的根,这个根你不能把它拔掉,你还天天帮它增长,它就永远不会消灭,你就永远不能脱离生死轮回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941集) 2008/4/10


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