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师父说

什么是戒律精神?-第876集





  法语:

  持戒的意义就是守法、守规矩。佛在经里面教我们要做的,我们一定认真努力去做,教我们不可以做的,一定要避免,这就是持戒。戒是广义的,不是局限在戒律条文当中,要懂得戒律精神之所在。佛在一切经中的教诲,字字句句都是戒。以及世间的法律、风俗习惯、道德观念等等,都在戒律之中。

  节录:

  学佛第一桩要紧的事情就是持戒,持戒的意义就是守法、守规矩,这就是持戒。佛在经里面教给我们,教我们要做的,我们一定认真努力去做,教我们不可以做的,我们一定要避免,不敢造作,这就是持戒。戒定慧三学戒是广义的,不是局限在戒律条文当中,你要懂得戒律精神之所在。条文很有限,条文哪里能够包括我们日常生活点点滴滴,条文里头没说,戒律的精神包括就圆满了。所以佛在一切经里面的教诲都是戒,句句都是戒,字字都是戒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35集)1998/12/12  

  离开佛法,我们生活在世间,生活在这个国家,这个城市,国家的宪法,国家的法律,那也是戒条,也要遵守,不可以违犯。这个地区大众在一起生活,也有许多的公约规则,乃至于没有文字记载的风俗习惯、道德观念,所谓是「入境随俗」,到哪一个地区,遵守这个地区的风俗习惯,遵守这个地区的法律规章,我们才能跟这个地区的人相处,才能跟大家和睦共处,这都在戒律之中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35集)1998/12/12  

  佛给我们讲的戒法是很多,但是我们要抓到它的精神,这个很重要。因为戒律简单的说,就是我们日常生活规范,规范我们的思想、言行,也就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共同标准,因此人人都应当遵守。佛制定的戒律精神,就是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,无论戒条再多,都超越不了这个范围。因戒这才能得定,因定才能开智慧,佛法教学终极的目的是智慧。所以它是智慧的教育,智慧的教学,唯有智慧开了,这才能解决一切问题。没有智慧是解决不了问题的,哪些问题呢?简单的说,就是宇宙人生的问题。

观无量寿佛经大意(第2集) 1992/6  

  人生是个人一生的生活,乃至于自己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这些问题是属于自己本身的。除本身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,生活环境里面有人事环境、有物质环境,我们怎样处事待人接物,能够做到恰到好处,做到非常的圆满。佛教说穿了不外乎教给我们这些,所以它这个教育非常的实用,而是不能不学的。说到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,这就是讲的断恶修善,善恶以什么为标准?古今的标准不一样,中外的标准不相同。

观无量寿佛经大意(第2集) 1992/6  

  佛法善恶的标准,有个绝对的标准,绝对的标准就是真如本性;与性德相应的这是善,与性德相违背的这叫恶,这是绝对的标准。可是在事上讲,那就叫相对的标准。相对的标准,譬如讲不杀生,人天乘有人天乘的说 法,声闻、缘觉有声闻、缘觉的讲法,不一样,菩萨有菩萨的说法。同样是不杀生这一条,里面的范围、境界、理论统统都不一样,都不相同,这个我们要知道的。可是它绝对不会违背它的原则,就是与法性相应,这点要知道。

弥陀大愿利生说(第3集) 1991/6  

  心地清净、心地一尘不染,戒行就具足了。戒律的功能一般讲有三条,第一是消除一切恶业,这就是讲不好的行为,譬如像杀生、偷盗这些行为,戒律精神能够消除它。第二,能够灭除烦恼,烦恼是指我们内心的习气,能断烦恼。第三,能帮助我们证得无为的涅盘果报。它有这三种功德,所以戒律有清凉的意思。

妙法莲华经(第9集) 1987  

  佛教我们「以戒为师」,佛的教诫就是老师,所以我们每天读经。为什么天天读经?天天听老师的教训。早课接受老师的教导,希望今天一天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不违背老师的教诲。晚课是反省、忏悔,今天这一天,我们处事待人接物,有没有把老师教诫的真正做到;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,晚课是做这个功夫,这叫真正修行。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、见解、言语、行为,都要依照佛陀教诲为标准,早晚课用意在此地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3集)1998/5/20  

  世尊对我们一切的教诫,我们要遵守。教诫都在经论里头,你只要学一个法门,学《无量寿经》。《无量寿经》佛陀的教诫,从「如是我闻」到「信受奉行」句句都是;要是从戒律事相上来讲,《无量寿经》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,这一段经文里面讲的是五戒十善,是广义的、是大乘的,这就行了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853集)2002/9/20  

  不杀生戒,看到不如意的,心里面恨他,想杀害他,一想我持不杀生戒,我应当原谅他、应当宽恕他,不与他计较,消除你的恶念、消除你的恶行。我持不偷盗戒,见到这个东西我是很需要、很喜欢的,但是我持不偷盗戒,人家没有给我,我不能要他的,不能够顺手牵羊。所以它的功德是灭我们恶念,断除我们恶行的,诸位要懂这个意思。

妙法莲华经(第9集) 1987  

  而不是说那个戒条天天念念,半月、半月诵个戒,我这是戒行都没有缺,不是这么回事情,而是要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做到。《金刚经》告诉我们,「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」,这两句话不是把所有戒律全都包括在里头?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能不取于相,心地如如不动,你的戒律怎么不圆满?早就圆满。

妙法莲华经(第9集) 1987  

  佛告诉我们,一个人能够持戒、守法,这个人的身心安定,没有恐布,是真正在社会上守法之人。安之后才能够得定,所以修行为什么这样重视戒律。如果作奸犯科,即使政府不制裁,他要受良心责备,他心不安,心不安就不能修定。要修定,首先要心安,身心安稳,这才是修定的基础。所以说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,道理就在此地。

认识佛教(第3集) 1991/12


三恶道是六道众生的老家

三善道是六道众生出来观光旅游-第88集


  于一切法里面还有好恶,还有喜欢的、还有讨厌的,你这个心被污染,你不知道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是清净平等的。你在这个境界里面,起好恶的念头、起爱憎的念头、起控制的念头、起占有的念头,这是严重的污染,我们要学习诸佛菩萨。诸佛菩萨那个境界,我们在经典上看到华藏世界,在往生经里面看到极乐世界,依正庄严,美不胜收。那些人享不享受?享受,这是告诉我们可以享受,不可以有妄念。

早餐开示 1999/4/7  

  也就是说他们种种享受,他没有控制一切人事物的意念,决定没有占有一切人事物的念头,念头都没有,何况是行为?那个叫大乐,那是真乐。我们这里面,无论是乐也好、是苦也好,都有控制这个意念,都有占有的念头跟行为,那叫造业;他们不造业。

早餐开示 1999/4/7  

  由此可知,起心动念想占有,起心动念想控制,这就造业了。造业决定是恶业多,善业少。什么叫善业?偶尔短暂的,把控制、占有放松一点,就是善业了,那个时间很短暂;抓紧一点,要造业,又恶业了,善恶无非如是而已。所以佛才讲,三恶道是六道凡夫的老家,三善道是六道众生出来观光旅游,时间很短促。

早餐开示 1999/4/7  

 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最佳的榜样。我们学佛,一定要以释迦牟尼佛做一个基础,这是我们根本的一个模式,然后你有了定力。什么叫定力?不会被外面境界诱惑,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,逆缘、逆境不生烦恼,善缘、善境不起贪爱,这叫定力。有定力,自然就有智慧,智慧就是一切通达明了,这样就可以学菩萨行、修菩萨道。

早餐开示 1999/4/7  

 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顺境逆境、善缘恶缘,说缘是讲人事环境,人事环境跟物质环境里面,我们还会不会起心动念?善缘、顺境里面有没有贪心?逆境、恶缘当中有没有瞋恚?还会有这个念头,我们完全不觉,不觉就是六道凡夫。六道凡夫,佛在经上讲得很好,决定是住三恶道的时间长,三善道的时间短;三恶道是六道众生的老家,三善道是出来观光旅游,时间很短暂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62集) 1999/7/17  

  放下占有的念头,放下控制的念头,放下支配的念头,这些念头统统没有,这是佛。不放下呢?不放下,喜欢的想得到,不喜欢的想排斥。想占有它,想控制它,想支配它,这是什么?这造业。造业,业就有善有恶,你有这个念头,他也有这个念头,会起冲突。这里头善业恶业,感得的是什么?感得是六道轮回,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,搞这个,错了。
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342集) 2013/7/1  

  为什么平常人造业?平常人起心动念、分别执着,他在这些妄相里头起贪瞋痴慢,想控制、想占有,争名夺利,那就造业了。造的善业,三善道受报;造的恶业,三恶道受报,出不了六道轮回。而且造业,肯定跟众生结缘,有善、恶缘,生生世世冤冤相报,没完没了,后头有这么一大堆的麻烦。

净土大经科注(第382集) 2012/6/16  

  轮回业里面必然是恶业多、善业少;换句话说,变现出来的果报,我们在三途的时间就长,三善道的时间短。佛在经上讲,六道众生是以三恶道为故乡,是你的家乡,你在家乡住的时间长;你现在到人天二道来是观光旅游,时间很短。佛这个比喻我们愈想愈有道理,句句话都是讲事实真相,我们不能没有警惕。高度的警觉心就是菩提心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7卷) 1998/6/15  

  给诸位说真实话,如果你没有能力离开六道轮回,你在三恶道的时间决定长久,你在三善道的时间是短暂。你如果不相信的话,你可以仔细去想想,我们心里起的念头,你去想一天,今天早晨到晚上,我这一天念头是善念多还是恶念多?是善的力量强大还是恶的力量强大?你一想就晓得,恶念多,恶的力量强大;换句话说,善念少,善的力量薄弱。那你就晓得,三善道时间短,三恶道时间长,这个话不是随便说的,有理论依据的,你自己好好的想想你就知道,必定是这么个结果。

无量寿经(第19集) 1989/4  

  世间是假的,世间你要想贪求,你想控制、想占有,无不是罪。《地藏经》上讲的话是真的,「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,无不是罪,无不是业」。所以我劝大家起心动念全是阿弥陀佛,心之所思所念无不是《无量寿经》,这个好!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利益无量无边。从今天以后不再干傻事,不再干糊涂事,一心念佛求生净土。
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332集) 2011/3/19

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