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师父说

修行次第不能颠倒-第877集





  法语:

  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跟一门深入有没有矛盾?没有,但是有先后顺序,初学的时候,一定要一门深入,才可以帮助我们完成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,烦恼断了,恢复到清净心,这时候才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。四弘誓愿是教导我们修行次第顺序,第一要发心,发心之后断烦恼,烦恼断尽了学法门,法门圆满就成佛道,一定要循序渐进。  

  节录:

  八万四千法门,佛说得好,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,这是佛在《金刚经》上说的,这说的是真话。你要修学,你只能在所有法门里面取一门,一门就是精,一门深入那就有进步,就是精进。所以佛没有教给我们杂进,不教给我们多进,教给我们精进,这才有道理。为什么?精进能得定,精进能开慧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35集) 1998/12/12  

  四弘誓愿里面又说,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这句话跟精进有没有矛盾?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是广学多闻,那就不是专精,是教你广学多闻,与精进这个教学的方法没有冲突,但是它有先后顺序,初学入门的时候,一定要精进,一门深入。到什么时候你才可以广学多闻?智慧开了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35集) 1998/12/12  

  如果我们把顺序颠倒,那你一生当中你不会有成就,你的方法用错了,必须按这个顺序。四弘誓愿说实在话,就是教导我们修行次第顺序,第一你要发心,发心之后断烦恼,烦恼断尽了学法门,法门圆满就成佛道,这个次序决定不能够错乱,一定是循序渐进。实在讲佛慈悲到极处,对于后学照顾得非常周到,样样都给你讲清楚,都给你讲明白,你只要能听得懂,体会佛的意思,依教奉行,没有不成就的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35集) 1998/12/12  

  这个教学的原则,不但佛家是这样,我们中国儒家也是这样。它从「格物致知」这个地方下手。格物就是断烦恼,物是什么?物是欲望,物欲;格是格斗。所以它先从「克己」的功夫上做起,就是要克服自己贪、瞋、痴的欲念,要克服这个念头。跟佛法断烦恼没有两样。

弥陀大愿利生说(第3集) 1991/6   

  格物而后致知,换句话说,它的格物就是佛法讲的断烦恼,破烦恼障;它的致知就是佛法讲的破所知障。这两种障碍都去掉了,心性的光明恢复了。在佛法讲,菩提心现前!儒家讲的诚意,「致知而后诚意,诚意而后正心」,诚意正心就是佛法讲的菩提心。

弥陀大愿利生说(第3集) 1991/6   

  真智慧从那里来?我们还是讲得愈简单、愈浅显愈好,从清净心来,心有染污就有困难。佛在经上给我们譬喻,譬如我们这个茶碗,这个茶碗从前是盛毒药的,现在毒药虽然是把它倒掉了,里头一点都没有了,这里头还有一点残余并没除尽,再把它盛上甘露,甘露也变成毒药,这里面有一点点毒素渗在里面全变成毒素。

弥陀大愿利生说(第3集) 1991/6  

  这个譬喻什么?我们的烦恼、习气没有断尽,纵然闻到甚深的佛法,就像清凉大师讲的,还是变成邪知邪见,增长邪见,也就是在开经偈上常念的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,他把如来的真实义解错、曲解了。为什么曲解?因为烦恼习气没断。因此学佛从哪里学起?从断烦恼学起。

弥陀大愿利生说(第3集) 1991/6  

  烦恼不断,你学法门,法门里头掺杂着烦恼,永远不能成就。所以一定要先断烦恼,再学法门。初学的人读经,讲经属于分享,全都属于自利,不是利他,是帮助你断烦恼的,是做学法门的预备工作。所以禅宗它就用这个方法,没有明心见性,不看经典,见性之后再学法门。见性是什么?心定了,得三昧了,智慧开了,读一切经论,那就是修无量法门,把他所得的三昧变成现前百千三昧,无量三昧,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在这个时候。
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106集) 2013/1/4  

  我们修净土的同学要记住,我们要遵守佛陀的教诲,一心专念阿弥陀佛,修行全依《无量寿经》,一部经,一句佛号。为什么?修行的目的是断烦恼,学太多了,烦恼断不掉;学一样,容易得定,容易断烦恼。不要把心搞乱了,不能把心搞杂了,最怕的就是这个。心一乱,心一杂,怕的这一生不能往生,我们这一生修行的目的达不到,这就错了。不如一个老太婆,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,最后往生极乐世界,瑞相稀有,叫你看到生羡慕,以前也学了不少经论,不知道,不明白,现在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赶快放下。
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106集) 2013/1/4  

  莲池大师、蕅益大师都是这样示现的,年轻的时候广学多闻,著作很多,真正认识净土之后,恍然大悟。这个大悟不是明心见性,大悟是自己以前路子走错了,学得那么多,把精力、精神、时间统统浪费了。如果一开头就一心专注,决定生实报土。
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106集) 2013/1/4  

  我们也是一样,以前人虽然有老师提示,不相信,所以我们对这个经典上讲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,我们体会得很深,因为我们自己就通过这一关,难信,真难信!忏云法师劝我,我没听;李老师劝了多少遍,也没有接受。学佛差不多三十年,讲经教学超过二十多年,慢慢对这个法门才有了一点信根,不怀疑了,但是对于广学多闻的习气很重,还是放不下。
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106集) 2013/1/4  

  用章嘉大师的标准,放不下就是你没有真懂,真正懂了,哪有不放下的道理!章嘉大师这个教诲非常有受用。因为年轻人每每都以为我懂了,我明白了,只要没有做到就是没懂。孝顺父母没做到,对这个孝顺不懂。尊师重道我没做到,什么原因?对这句话没懂。只是听了,也会讲,含糊笼统,讲不清楚、讲不明白,为什么?没有通过实验。真正做到了,那是实验。
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106集) 2013/1/4  

  真正做到之后讲出来,味道不一样。同样是一句话,佛口里说出来的大家相信,一般人口里说出来的没人相信,什么原因?佛是通过实验,他做到了,他那个话有摄受力,能感动人心。一般人虽然会讲,没做到,没有摄受力,别人听了生怀疑。行,就是佛门的实验;证,你的行跟你的知合而为一,这就是证。我真正这样做,知道这是真的,这是真理,这是应该要这么做的。
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106集) 2013/1/4


从自私自利的念头转起-第89集

  凡圣就在一念之间。转凡成圣要多久,这个没有一定,问题就在你肯不肯把念头转过来。《楞严经》上讲的最初方便,从哪里转起?从自私自利的念头转起,这个念头一转,一切都转过来了。过去没有接触佛法,还不能透彻理解的时候,念念都是想到自己的利益。我们学佛也是如此,第一个念头总想自己,这就迷了,这就是分别,这就是执着。转过来之后,起心动念想一切众生,不是想自己。

华严经讲述菁华(第127集) 1999/4/14  

  起心动念都是为自己着想,充其量为家庭、为事业,这心量非常的窄小。何况只知道自利,不但不能利益众生,反而伤害众生,自利损人,这是我们都能够觉察得到的。佛说这是众生的大病。

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(第3集) 1994/7  

  我们无量劫来生死、死生,总出不了六道,这就是没有成就。为什么出不了六道?「我」这个念头没有忘掉,念念以这个身是我,为这个身造无量无边的罪业,让这个身贪图享受,让这个身自私自利。一切的造作只有一个目的:损人利己,干的都是这个事情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254集) 2000/1/7  

  我们今天修行为谁?为我自己,所以你的成就就很有限。我们很少真正生个念头是为众生,里头不附带自己的,很少会起这个念头,这就是你学佛怎么个学法都学不像。

华严开敷夜神章(第16集) 1986  

  我们从哪里学起?我常常勉励同学,放下自私自利,我们从这儿下手。诸佛菩萨教给我们,因为我们有自私自利的念头,有自私自利的行为,所以我们生活不自在,障碍多、困难多。我们生活在烦恼里头,日夜不离忧悲苦恼,我们过这样的生活!这个生活过得很冤枉,过得很苦,什么原因造成的?自私自利造成的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296集) 2000/4/6  

  我们想离苦得乐,自私自利是一切苦恼的根源,你把这个根拔掉了,永远离苦。如何得乐?得乐要修善,把自私自利的念头转变为利益一切众生,利益一切众生你就得乐,你就得大自在。决定不要再为自己想,从这个地方可以入佛法之门;要不舍弃自私自利,佛法的门虽然多、虽然大,你入不进去,没有你的分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296集) 2000/4/6  

  我们再想一想,菩萨所干的跟我们恰恰相反,菩萨念念是众生,没有自己。我们在这个地方要清醒过来,我们要想成佛、成菩萨,就得要学佛菩萨的心行,从今而后念念只有众生,没有自己,你就转凡作圣,你就不是凡夫,就是佛菩萨了。全心全力、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众生,破迷开悟,离苦得乐,你就是佛菩萨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254集) 2000/1/7  

  决定不掺杂自己,念念之中只有众生,没有自己,这是佛心,这是佛意,这是佛行。所以凡圣就在一念之间,看你这个念头能不能转得过来,果然转过来了,彻底转过来了,你不但超越六道,同时也超越十法界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254集) 2000/1/7  

  我们要想这一生当中真正有把握往生西方净土,我们要跟阿弥陀佛学,我们起心动念要利益一切众生,换句话说,我们要多为一切众生的利益着想,不要想自己。所以学佛先要把这个观念改过来,也就是改正我们对于宇宙人生的想法、看法,与诸佛如来,特别是要与阿弥陀佛完全相应、完全相同。

阿弥陀经要解大意(第19集) 1991

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