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师父说

不离菩提心供养-第885集





  法语:

  「不离菩提心供养」。佛说:「忘失菩提心,修诸善法,是名魔业。」没有菩提心,修任何的善法,都是魔业。因为没有菩提心,修一切善法,将来得的是人天福报,出不了六道轮回。菩提心是觉悟的心,觉悟的心修一切善法,没有妄想分别执着,这是菩萨,这是佛。  

  节录:

  「不离菩提心供养」。普贤菩萨在《行愿品》里面,给我们说法供养,总共说了七条。他是以「如说修行供养」摆在第一,将「不离菩提心供养」放在最后,这一个前、一个后,非常重要。实在讲七句都重要,这两句是更重要。佛在大乘经上常说:「离失菩提心,而修善法,皆是魔业。」佛对于菩提心,这个教诲特别着重,没有菩提心,修任何的善法,都是魔业,不是菩萨业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1集) 1999/3/13  

  何以说它是魔业?因为没有菩提心,修一切善法,你将来得的是人天福报,享人天福报,出不了六道轮回,福报享尽还是要堕落,所以叫魔法,不是佛法,是魔业,不是菩萨业,道理就在此地。发菩提心,修积一切善法,为什么就变成菩萨业?菩萨觉悟,菩提心是觉心,觉悟的心。觉悟的心修一切善法,他不享受,他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着。修福自己不享福,那福到哪里去?福给一切众生享,这是菩萨,这是佛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1集) 1999/3/13  

  菩提心是清净心,不为外境所动摇,不为外境所污染,要保持这个心,这才叫菩萨,否则的话,麻烦就大了。这一布施供养就堕落了,为什么?贪图世间的富贵,贪图名闻利养。因为布施供养的福报很大,你财布施,你的财富是愈来愈多。在没有财富的时候很慷慨布施,钱财多了就变成很吝啬,一毛不拔,这堕落了。

普贤行愿品疏节录(第8集) 1993  

  他要不被外境所动,不被污染,钱财少,统统布施,多,也一切布施,决定自己不留,统统布施干净,这就对了。法布施得智慧,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,我们必须把财力、我们的智能、我们的体力,统统都供养布施一切众生,多做利益众生的事业,这就对了,这才是「不离菩提心」。

普贤行愿品疏节录(第8集) 1993  

  真想作菩萨,愿力超过你的业力,你就成功了。要发大愿,要真正看破,要真正放下。真正觉悟,没有自己,所以不必谈救自己、帮助自己,一切众生就是自己。帮助一切众生,自己就圆成佛道。《法华经》上说的佛知佛见,开示悟入,佛之知见。如果我们能够肯定,尽虚空、遍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,这就是佛知佛见。你能够肯定,你就入佛知见,入佛知见就转凡成圣,我们这个身就是乘愿再来,必得三宝加持。所以不能离菩提心,菩提心是真诚心,处事待人接物要用真诚心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1集) 1999/3/13 

  菩提心里面,第二个意思是深心,自受用;第三个意思是发愿回向心,他受用。所以讲菩提心讲三个心,有体有用,这讲得很详细。作用里面又分两种:一个自受用,一个他受用。自受用是深心,古人讲什么叫深心?好善好德。我们今天换句话说,喜欢舍己助人,这就是深心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1集) 1999/3/13  

  发愿回向心就是落实,你的至诚心、你的深心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,你真做到,真的喜欢帮助别人,真的把自己的智慧福德与一切众生共享。看到别人享福,我们自己很快乐,看到别人吃得很饱,自己没得吃,看到也很快乐,这是发愿回向心。马鸣菩萨在《起信论》给我们讲「大悲心」;换句话说,大慈悲心。大慈悲心是无条件的爱护一切众生,帮助一切众生,成就一切众生,决定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,不附带任何条件,全心全力帮助人,这是他受用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1集) 1999/3/13  

  世间一般人,包括我们学佛的同修在内,出家、在家都有,帮助别人、布施别人,还要讲条件。纵然不贪图回报,也会谈着我这个布施是不是真的做好事?是不是被别人骗了?还有好多问号打在那里,犹豫不决。这样的修布施、修供养,都是六道里面有漏的福报,不是功德。功德是什么?没有一丝毫疑虑,清净布施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1集) 1999/3/13  

  我们帮助人,心里不可以有执着,不可以有得失,更不可以有贡高我慢,「我帮助人多少,我对人有恩」,你的心地就被染污了。一定要像《般若经》上所讲的「三轮体空」,作而无作,我做了,心里面一点痕迹都不留,跟没做一样,心地清净,没有被染污。如果心里觉得我有做,你就已经有染污了。所以「作而无作,无作而作」,你心地永远保持着清净,才能够到无疲倦故。这是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,自己修行以及尽心尽力帮助别人应当有的态度。一定要做到三轮体空,永远保持着身心的清净,不为外境所染。

佛说阿弥陀经要解(第13集) 1993/6  

  《无量寿经》经题好,清楚明了给我们显示出来「清净平等觉」,清净平等觉就是真正的菩提心。一切法依清净平等觉,就没有一法不是佛法;如果离开清净平等觉,所有一切法都不是佛法。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讲「忘失菩提心」,你要是把菩提心忘掉、丢掉了,所修一切善都叫魔业,这句话说的意思很深很深。《楞严经》里面所谓的「因地不真,果招迂曲」,这就是因地不真。因地就是清净平等觉,你的心与清净平等觉不相应,因地不真,你的修学就很难成就。

华严经讲述菁华(第15集) 1998  

  所以一定要常常提高警觉,这个警觉就是「不忘菩提心」。不管我们做什么事情,决定心里头不要沾染名利,绝不贪图利养,一心一意只求西方极乐世界。如果要想享受,到西方极乐世界再享受,现在这个地方一享受,西方极乐世界就去不成,这个问题严重了。

无量寿经(第19集) 1989/4


这个世间是假的,不是真的-97


  我们在一切时、一切处、一切境缘当中修真诚心。人家虚假对待我,不管他,我们要真诚待人。在一切境缘当中修清净行,修平等行,修清净心,不染污,能够舍贪瞋痴慢,你心就清净了。修平等心,于一切法里头不要分别,不分别就平等,不染污就清净,能到清净平等,智慧就生了,信心清净,则生智慧,正觉就现前了,大慈悲心自然就流露出来了,这个是我们修的,我们修学就是修这个。

华严经行愿品吉祥云比丘章(第10集) 1997/3  

  用什么方法修呢,我们又提出五个: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随缘、念佛,方法里头最重要的—看破、放下。看破世间是假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你要看破,没有一样是真的,你自然就放下,你放下了,就自在了。你今天为什么不自在?你放不下,你牵肠挂肚的东西太多了,你怎么会得自在呢?你真的能一切都放下了,你就得自在了;实在讲,你不肯放下,是你真的没有看破,事实真相你不了解。

华严经行愿品吉祥云比丘章(第10集) 1997/3  

  凡夫都被境界转,顺境、善缘,你生贪爱、起贪恋,你被它转了;逆境、恶缘,你生瞋恚,你六根对六尘境界你的心不清净,会生起喜、怒、哀、乐、爱、恶、欲,七情五欲,你会生这个东西;这个东西生起,你就被境界转了!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224集)2004/1/11  

  我们面对着一切境界,顺境也好,逆境也好,顺境起贪爱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把贪爱拔掉;逆境里面会生瞋恚,一想想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瞋恚心也拔掉,这真做功夫。时时刻刻要能提得起来,不要忘掉,不能随着烦恼增长,见到顺境生欢喜心,一昧欢喜,你随着烦恼增长了;逆境你要起瞋恚心,瞋恚不断,常常念着,错了!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377集)2005/3/28  

  所以你要想得大自在,没有别的,就是看破、放下,一切人事物不要认真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《金刚经》上这两句话很好,常常念念。碰到你高兴的时候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那个高兴的心就凉了;你烦恼起来的时候,念那两句,烦恼就没有了,你心就会平了,都是假的,为什么不随缘度日呢?诸佛菩萨示现在人间叫游戏神通,我们能学随缘度日,就是游戏神通,什么都不计较,什么也不执着,这就对了。

华严经行愿品吉祥云比丘章(第10集) 1997/3  

  顺境平常心处之,逆境还是平常心处之,绝对不会被外头境界所动;为外面境界所动,就是功夫不行,功夫不踏实,功夫不得力。所以功夫得力不得力在这个地方看,我们一切境界当中是不是平常心,就是清净平等心。

金刚般若研习报告(第68集) 1995/5  

  心在不平的时候,你就念这句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心就平了。不会念这两句,念阿弥陀佛,无论顺境、逆境统统阿弥陀佛,就摆平了。这是最好的修行方法,让我们常生清净心、常生平等心、常生智慧心,这个重要。修行的三大纲要,特别是净宗同学,《无量寿经》的经题,「清净、平等、觉」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739集)2007/5/16  

  时时刻刻、在在处处保持平常心。平是平等,常是永远保持你的清净平等,这是道,这是如来的大道,成佛之道,成佛之道就是在一切境缘当中保持你的平常心。佛在经论里面跟我们讲十法界的业因,平等心是成佛第一个因素,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平等。平等就是在一切诸法当中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着,我们心才平等;要在一切境缘当中放下七情五欲,我们心就得清净。

华严经讲述菁华(第221集) 1999  

  这个世间,假的不是真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要时时刻刻提起来,你在顺境你就不会起贪爱之心,逆境也不会生烦恼,一切境缘之中,你能够保持平常心,平常心是道,是菩提大道。

早餐开示 1999/4/24


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