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师父说

舍得干干净净,智慧圆圆满满-第893集





  法语:

  常行六度,度生成佛。从布施下手,布施得愈干净愈快乐、愈自在。大家都希望自己有智慧,为什么智慧不能现前?贪瞋痴盖覆了。贪财贪名、贪色贪利,把这些东西统统布施掉,智慧就现前。去掉一分就生一分智慧,去掉两分就生两分智慧,要想智慧圆满,要舍得干干净净。  

  节录:

  作佛、作菩萨之后,只有一桩事情,常行六度,度生成佛。自己用六度这个方法成就的,还用这个方法帮助一切众生。不但法藏是用这个方法成佛的,给诸位说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,都是这个方法成就的。果然真清楚、真明白了,诸位想一想,那不布施行吗?不行,一定要从这里下手,你布施得愈干净愈快乐,愈干净愈自在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3集) 1999/3/27  

  大家都希望自己有智慧,为什么智慧不能现前?贪瞋痴盖覆了,你都懂得,你听得很多。你把你这个盖覆去掉,你的智慧不就现前了吗?贪什么?贪财贪名、贪色贪利,你把这些东西统统去掉,统统布施掉,统统舍掉,你的智慧就现前。去掉一分就生一分智慧,去掉两分就生两分智慧,你要想智慧圆满,你要舍得干干净净。这是真理,是事实真相,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认真去干。所以菩萨自行,也用这个方法度众生,帮助众生成佛,帮助众生作佛、作菩萨。诸佛如来修行证果,是为了这个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3集) 1999/3/27  

  「布施」,这是佛法修学里头最重要的一个课题。佛教我们,佛教大众,我们要想求觉悟,你要想求觉悟,你从哪里学起?从布施下手,从布施学起。为什么?佛知道你为什么不觉悟?你为什么迷惑颠倒?是因为你有贪心,你有悭吝心,吝啬,自己有的不肯给别人,没有的就喜欢,贪而无厌,这是迷,这是不觉。你真正要想觉悟,你要把贪放弃,把悭吝放弃,于世间法、出世间法都没有贪心,自己有的可以与一切众生共享,这是觉悟的人,所以佛教给我们,头一个就要学布施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27集) 1998/9/26  

  什么都能布施,都应当要布施,布施就是舍,布施就是真正落实放下,从内到外,表里一如,你才能开智慧。为什么?把烦恼舍掉了。一般人不能舍是什么?悭贪,习气很重!没有得到的,希望得到,贪心;已经得到的,不肯施舍,不肯放下,这是烦恼习气。这种烦恼习气重,障碍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,统统被障碍住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514集) 2006/1/30  

  日常生活当中,我还有执着吗?还有执着,你还没有放下;放下一部分,还有一部分没放下,还不行,出不了六道轮回。必得于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布施掉了,贪瞋痴慢布施掉,名闻利养布施掉,五欲六尘布施掉,身心世界布施掉,于六道轮回不再执着,布施掉了,你才能超越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512集) 2006/1/26  

  「常行布施及戒忍,精进定慧六波罗」,这两句是菩萨住世的行持,也就是他们心行的标准,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。「常」是永远不能离开,应该常常学布施。「布施」的意思是放下,这一点同学们一定要记住,布施是舍、施舍;今天一般人讲到布施,就想到舍财,应不应该舍?应该要舍;你要不舍,你就被它害了。它怎么害你呢?你的心里有牵挂、有忧虑、有烦恼,那就又胡思乱想,所以必须要把它舍掉。

无量寿经(第24集) 1992/6  

  可是更重要的是舍心里面的妄念。实在讲,你的财富再多,你不舍真的没有什么关系,问题在哪里?是你心里头起了妄念,你有贪财的念头,那个念头就坏了。如果你有财,并不贪财,这个财对你来讲不发生任何关系;有,不喜欢它,丢了也无所谓,根本对于财富没有得失的观念,财再多也不碍事。

无量寿经(第24集) 1992/6  

  所以佛教给我们舍,要紧的是舍心里面那些妄想、那些分别执着,是要舍这个。事相上为什么也要叫你真的舍呢?它会影响你的心理。这个心境真正如如不动的时候,六波罗蜜统统都圆满了,一样也不必修,它就圆满了。正因为我们没有办法舍掉,所以从外面逐渐逐渐减少,这样把自己的妄想、分别、执着渐渐的舍掉它,用意在此地,我们一定要知道。

无量寿经(第24集) 1992/6

  世间人往往学这个菩萨道,产生了很大的误会,自己以为行菩萨道,天天到处去布施,到处去供养,目的在哪里?目的在将来有回报,佛家常讲「舍一得万报」,利息很厚,是为这个来舍财的;舍财将来我得财富,舍法我得聪明智慧,是为了有得,我才去做的,这就做错了。这不是菩萨,完全是凡夫贪瞋痴慢的妄想在作祟,这哪里是菩萨?菩萨要舍的,就是这些妄念;这些妄念统统都没有了,性德就现前。自性里面有无量的智慧、德能,有无量的财富,统统都现前了,哪里要求!哪里要修!不需要。

无量寿经(第24集) 1992/6  

  实在说,凡夫的大病就是放不下,这才委曲婉转,以种种方便来帮助我们渐渐放下。所以菩萨给我们作一个榜样、作一个示范,教我们布施,就是教我们要舍,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统统要舍。不但这些要舍,烦恼要舍,忧虑要舍,牵挂要舍,统统布施掉,生死也要舍;你不愿意舍,那你就搞生死轮回;统统放下,这就对了。我们所学的这些佛法,佛法也要舍,也不能要,要它就坏了。《金刚经》上给我们说得很明白,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,法就是佛法,佛法也不能执着;执着就错了。

无量寿经(第24集) 1992/6  

  智慧是被烦恼盖覆了,减一分烦恼就多一分智慧。布施就是放下,看破是智慧,放下是功夫,放下就是禅定,禅定不一定要面壁。你能放下一分,你就得一分清净,你就长一分智慧,这个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做。名闻利养,五欲六尘,这是世间人所争取的,我们明白,不但我们不争,给我我也不要,为什么?我们道业没成就,道业没成就就是定慧没有成就,定慧没有成就,如果有这些东西缠绕,你就脱不了身。

转境降魔—一念之间 1997/10/24  

  《大般若经》我看了一遍,总结十二个字,「一切法无所有,毕竟空,不可得」,一切法,世法佛法都包括在里头,佛法也是无所有,毕竟空,不可得。所以世尊讲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,连佛法都要放下,都不能执着,何况世间一切法。统统舍得干干净净,你就回归自性,你就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,自性里面的无量功德、无量智慧、无量相好你全都受用。这是什么境界?这就是实报土的境界
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368集) 2011/4/9


尊敬老人,照顾老人-第105集


 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老,我们尊敬老人,到你自己老的时候,年轻人就会尊敬你,因果报应。我们不尊敬老人,到自己老的时候,年轻人不尊敬你。所以自己要晓得一定会老,老的时候需要人照顾,我们现在就一定要照顾老人,照顾得愈尽心,照顾得愈周到,你培的福就愈大。

早餐开示 1999/3/25  

  你不孝顺父母,想儿女孝顺你,不可能,为什么?那因果颠倒了。这样才知道孝敬父母的重要,为什么?做给儿女看,儿女将来就学你的样子。你孝顺父母,他一定会孝顺你,你尊敬老人,到你老的时候一定有人尊敬你,这种因果定律永远不会改变。我们要别人怎么样对我,我就应该怎样对人,先布施、先种因,后来自然得果报。

阿弥陀经要解研习报告(第4集) 1991  

  所以福田要种在真实的福田,那你就有福了。供养父母是第一福田;照顾贫苦、老病,这也是第一福田。你能够孝养父母,这是因,将来你老了之后,你的儿孙会孝养你,果报。我能照顾老人、病人,自己将来老了、病了,就有很多年轻人来照顾你,果报决定不虚。见到别人有苦难,我援助他,我将来遇到苦难的时候,有很多人援助我。

怎样入佛法之门(第5集) 1991/11  

  你种什么样的因,将来就有什么样的果报,真的是因缘果报丝毫不爽。我们在这个世间免不了老苦,就要替老的时候做打算,换句话说,尽量减低我们的老苦,方法是我们今天能尊敬老人、帮助老人,能多多的去修福,不要享福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129集) 1984/12  

  所以我们看到,老人晚年时候没有儿女照顾,生活贫苦,身体很可能就多病,这在人生一生当中是最痛苦的一个阶段。我们如何在现代这个社会把养老的事业做好,这是属于无畏布施。我们能够想到照顾老人,帮助老人度幸福美满快乐的晚年,这个福报比什么都大!这果报是健康长寿。

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(第55集) 2009/6/26  

  佛告诉我们,财布施得财富,法布施得聪明智慧,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,这个世间果报是这么修来的。我们今天讨厌老人、嫌弃老人,自己老了的时候,年轻人嫌弃你、讨厌你,果报马上现前。所以我们尊敬老人、帮助老人不是帮助他,是帮助自己,要晓得自己会老。常常想到业因果报,这个人就有智慧,他就不迷惑。念念为众生想,其实是真的为自己想;念念为自己想,大错特错!

华严经讲述菁华(第246集) 1999  

  我们不尊敬老人,不爱护老人,不照顾老人,试问问我们自己会不会老?我们自己老了,很希望有年轻人照顾,有一般人尊重。佛常常在经论上教导我们「深信因果」,这个话的意思很深、很长,我们要能够深深的体会。所以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,爱护别人就是爱护自己,照顾别人就是照顾自己,在这个里头最重要的是真诚心,这就是菩萨道。

太上感应篇(第59集) 1999/7/22  

  佛告诉我们,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,我们要从这里建立宇宙人生观,一切众生确确实实是自己的过去父母,未来诸佛,要把佛的教诲落实,落实我们确确实实是这个概念。我们孝顺父母、孝顺诸佛、孝顺一切众生,你一生生活在感恩之中,我们天天回向「上报四重恩」要落实。

早餐开示 1998/9/15  

  一切众生都与我有恩,我们尽心尽力牺牲奉献,服务社会、服务众生,这是具体报恩。报恩不是说说就算,要做到,真正爱护一切众生,时时刻刻关怀一切众生,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众生。报恩是平等的,佛法为大慈大悲,是平等的,不是特别对待某一个人,平等的慈悲,一切真实,诸佛菩萨这样的用心,我们应当要学习。

早餐开示 1998/9/15


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