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语:
「先以欲勾牵,后令入佛智」,这就是先修供养,广结善缘,然后再把佛法介绍给他,他就欢喜接受。一切供养当中,财供养不如法供养。但是世间人重视财,所以财供养是手段,法供养是目的。
节录:
世出世间一切法,佛说得很好,缘生法。没有缘处处都是障碍,有缘一切都顺利。过去李老师常常教导我们:没学讲经,先结法缘。到以后讲经的时候,法缘就多了,听众就多了,道场就庄严了,要先结法缘,缘很重要。缘怎么结?供养。
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(第145集) 1992/1
这个供养一般人只看到物质的、钱财的供养,其实那只是供养品里面的一种而已,我们要尽心供养,常常能够念着众生,念着与乐拔苦,这都是供养;念念当中我们要把佛法介绍给众生,这就是供养心、供养愿。事上供养,我们讲机会,有机会就要做,机会不能够失掉,一定要能够把握住,这是属于高度的智慧。佛门有一句话说:「先以欲勾牵,后令入佛智」,这就是先修供养,广结善缘,然后再把佛法介绍给他,他就欢喜接受。
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(第145集) 1992/1
普贤菩萨告诉我们,一切供养当中,财供养不如法供养。但是世间人重视财,他有贪心。所以财供养是手段,法供养是目的。佛菩萨教化众生、利益众生,众生不认识佛菩萨,众生不知道佛菩萨真实利益,那佛菩萨也得随顺众生,「恒顺众生」,先用财布施给你;佛家所谓「先以利欲牵」,来接引、牵引你,「后令入佛智」,后令入佛智是法布施。
大乘无量寿经(第40集)1999/3/6
我们看到贫苦的人,你要劝他学佛,他三餐饭都吃不饱,他哪有心来学佛?你能把他基本的生活解决掉,你劝他来学佛,他就来了。这是大乘教里佛教菩萨,对一切众生「先以利欲勾,后令入佛智」,先以欲勾牵,那就是财施。所以佛教菩萨有四摄法,摄受一切众生。四摄法里面头一条就是财布施,这布施,他迫切需要,你要帮助他。财施他立刻就感到恩惠,他对你就产生好感,你再劝他学佛,他听得进去,你是个好人,你不会害我。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258集)2011/1/31
你要了解众生种种不同的欲望。所以佛帮助人,菩萨帮助人,第一个条件是要投其所好。大乘经上常说,菩萨接引众生,「先以欲勾牵,后令入佛智」,这是手段,先投其所好。所以佛教给我们,人与人之间相见、应酬,这个事情怎样才能做好?佛教给我们四个方法,这四个方法在佛经里叫「四摄法」。说「四摄法」很多人不好懂,我把它换一个名词叫「四种交际法」,大家好懂了,人与人之间往来四种方法。
善财童子参学报告(十五)(第1集)2000/6/5
第一个方法是布施。这个「布施」怎么说?特别着重在多请客、多送礼。你跟人家交际,首先是「先以欲勾牵」,用这个方法接近,先建立交情,「礼多人不怪」,先用这个办法。第二个是「爱语」,爱语是常常关心他、照顾他,这是布施恩德。人都会知恩报恩,所以要布施恩德。第三个是「利行」,我们所作所为对他都有利益,对他都有好处,他才会对你生起信心、欢喜心,这个交情愈来愈厚了。
善财童子参学报告(十五)(第1集)2000/6/5
最后一条是「同事」,同事是把我所学的这些真正好的东西介绍给你,这才把佛法教导他,这是究竟圆满真实的利益。否则的话,这一份东西是好礼,你给他他不接受。必须有方法按部就班,到最后他对你很相信,慢慢识货了,你介绍他能接受,这个要懂,这都是佛教的。
善财童子参学报告(十五)(第1集)2000/6/5
佛法之所以殊胜,是真实帮助我们解脱生死的大事,永脱轮回,成无上道。这个事情虽然好、虽然大,但是绝不是现前大多数众生心里面所希求的。现在众生心求什么?求名、求利,求五欲六尘的享受,我们可以说,迷恋在五欲六尘、名闻利养之中,不肯回头。现在我们要推展佛陀的教学,如果佛所讲的跟他们心之所欲完全相违背,佛法再殊胜,也不会被他们接受。这就是所谓契理而不契机,我们所用的功夫、所用的心血不能达成效果;换句话说,白费心机。
华严经讲述菁华(第261集)2000/2/11
如果是契机,帮助这些众生获得名利,满足他的欲望,不能帮助他了生死、出三界,这是契机不契理,佛经里面讲,那是魔说。什么是魔?魔是折磨的意思。现前可以得名利,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,这里面决定不能够避免造作种种恶业,将来恶的果报现前,这不就是折磨吗?所以那是魔说。
华严经讲述菁华(第261集)2000/2/11
佛要用什么方法帮助众生?这方法叫正法。佛家有两句话说,「先以欲勾牵,后令入佛智」,这就是正法。先满足你的欲望,这个满足是少许的满足,不是给你充分的满足,那就做错了;给你少许的满足,帮助你觉悟,这叫后令入佛智,这个样子契机契理。你去接引众生,你不用这个手段,他不会入佛门来。所以可以用它做手段,不是目的,目的是让他觉悟,让他接受大乘佛法。
华严经讲述菁华(第261集) 2000/2/11
明天还有这个机会吗?-第108集
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,一定要把握机会。而且一定要认清楚,这一生不能成就的话,李老师常说,你不免长劫轮回。下一次再想遇到这个机会,不是来生,不是后世,恐怕要多劫多生之后才会遇到一次。所以那些大声闻、大菩萨,对于机缘非常珍惜,他知道这是很难遇得到的。
早餐开示 1999/4/8
如果我们不是常常读经,看到这些佛菩萨对于这些机会这样的重视,说老实话,我们也会当面错过,也没有在意。以为这些机会常在,今天偷一天懒没有关系,还有明天,今年放逸一下也没有关系,还有明年。这个思想就错了,这就是自己的业障现前;不仅是业障,魔障现前。我们晓得明天还有这个机会吗?明年还有这个机会吗?靠不住。
早餐开示 1999/4/8
佛在经上说出这个事实真相,其目的是叫我们要珍惜机缘,机缘不容易遇到。如果在这一生错过,纵然我们这一生做人还很不错,修五戒十善,是个好人,我们常讲存好心、说好话、做好事,你是个好人,来生能得人身。得人身之后,是不是再能闻到佛法?靠不住。
大乘无量寿经指归(第52集) 1996/4
这一次不能往生,下一次再要遇到这个机会,就不知道要隔多少生多少世!你不要梦想,我来生还能遇到。来生说实在的话,你能得人身吗?能不能有把握来生还得人身,这是个很大问题。说实实在在的话,我们这个世间人,佛在经上比喻告诉我们,我们失掉人身再得人身,那个数量就像指甲上的土一样;不能得人身,像大地土,哪个多?
无量寿经(二次宣讲)(第102集) 1990/4
我们今天非常幸运,能够听到如此究竟圆满的佛法,确实像古人所讲的,「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」,太可贵了。假如这一生不能把握住,让它空过,你想想看,多可惜!一转世,再遇到很不容易,相当困难。不修行的人,一转世堕三恶道,以后闻法的机缘就少;修行得很好的人,一转世,享人天福报去了,这一享就享胡涂了,遇到佛法也排斥了。现在世间富贵人不念佛的,那个富贵人前生认真修,修得很好,福享完又堕落了,你才晓得这个机会是很不容易遇到的。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237集) 1984/12
难值能值,难见能见,这是大幸。世间哪一桩事情幸运?没有比这个事情更幸运的。你要说为什么?你遇到佛法,你就有了生死、出三界,往生不退成佛的机会,你有了这个机会,这个机会多难得,这个机会多么可贵。佛说这个话用意在此地,我们今天遇到佛法,而且遇到佛说最真实的佛法,如果我们不信、不解、不认真的去修行,当面错过,那是真正的可惜。
大乘无量寿经指归(第52集) 1996/4
你不能往生。一生的念佛修行,只是跟西方极乐世界结了一次善缘,这一生不能结果。诸位要知道,不结果麻烦很大。不结果,我们这一生当中,一定是「随业流转,强者先迁」,又要去搞六道轮回。这一搞六道轮回,到哪一生哪一世再遇到这个法门,很不容易。所以得人身,遇佛法,好难!这个佛在经上讲得很多,真正不容易。我们晓得这种机缘难得,我们才真正肯把这个机缘牢牢的抓住。
弥陀要解演义(第13集) 1995/1
如果你有这种警觉心,你了解这个事实真相,你会把这次的机会抓紧,绝对不放松,我这一生决定成就。自己一定要想定着,这一生不成就,就没有机会了。机会不是真的没有,后头还有,不晓得到哪一生哪一劫,你在轮回、三途不晓得要受多少苦难,这是事实真相。
净土大经科注(第513集) 2012/9/14
印光大师教我们常常把死字贴在额头上,做为警惕。我在这个世间存活就这一天,我就要死了,还有什么好想的?只想阿弥陀佛,这叫真念佛。我还有明天,我还有明年,这个念佛是假念佛,为什么?你的生死心不切,你念佛没有感应。如果想到我明天就要死了,我的时间只有这几个小时,分分秒秒都会把它把握住,不再有其他的念头夹进来,这个人叫真念佛。这个方法好!
净土大经科注(第423集) 2012/7/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