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师父说

舍家弃欲-第897集




  法语:

  「舍家弃欲」,「家」有四种:田宅之家、烦恼之家、三界之家、生死之家。形式的家一点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出烦恼之家、三界之家、生死之家。「弃欲」,欲是欲望、希望,对于世出世间所有一切的希求要统统放下,唯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这就对了。  

  节录:

  「其上辈者。舍家弃欲。而作沙门。发菩提心。一向专念。阿弥陀佛。修诸功德。愿生彼国。」这个上辈一类往生,修学的纲领就是这一段经文。这一段经文不长,只有几句,可是句句都含着有很深广的境界。第一句『舍家弃欲』,有一些同修是望文生义,看到这一句,「这个上辈往生,我们在家人没指望,为什么?一定要出家」。

无量寿经(二次宣讲)(第68集) 1990/4  

  可是你有没有想到,你在这个经的前面第二章里面所念的「德遵普贤第二」,经文一展开,「贤护等十六正士」,这十六个人都是等觉菩萨,跟观音、势至、文殊、普贤地位是平等的。十六位统统是在家菩萨,那在家人怎么没分!

无量寿经(二次宣讲)(第68集) 1990/4  

  在家人既然一样能成佛,为什么此地一定说要「舍家弃欲」?关键就在这个「家」字,你要真正明了什么叫做家。你今天妻子儿女田宅之家,这个家不算是家,为什么不算是家?障碍不了你。所以佛在一切经论当中常给我们讲家有四种家,出也有四种出。

无量寿经(二次宣讲)(第68集) 1990/4  

  「家」哪四种?刚才讲了是大家观念当中的,妻子儿女,家里这些财产,房屋田地这个不动产,这个在佛法叫「田宅之家」;第二种,叫烦恼之家,「烦恼是家」;第三种,「三界是家」,这个六道轮回是家;第四种,「生死之家」,这个生死超过三界之外的了。三界之内的有分段生死、变易生死;三界之外的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,分段生死没有了,还有变易生死。

无量寿经(二次宣讲)(第68集) 1990/4  

  由此可知,佛是教你出什么家?不是教你出田宅之家,田宅之家出了没有用的;佛要你出烦恼之家,要你出三界之家,你能够出烦恼之家就能证初果,能出三界之家就成阿罗汉,能出变易生死之家那你就是法身大士,这个要知道。

无量寿经(二次宣讲)(第68集) 1990/4  

  「出」也有四种,一种是「身出心不出」,身出,出田宅之家,就是现在的出家人。心怎么?还是贪图五欲六尘,还是执着名闻利养,这心没出。第二种是「心出身不出」,就是在家的居士,这出家人比不上他。他虽然身在家,有田宅、有妻子儿女,人家心地清净,心地对于家宅、五欲六尘他不沾染,心出了,身没出。贤护等十六正士就是心出身不出,所以一样证得等觉菩萨,上上品往生。

无量寿经(二次宣讲)(第68集) 1990/4  

  第三种叫「身心俱出」,这是佛门里面的祖师大德。第四种是「身心都不出」,身心都不出,不是指普通的人,是指在家学佛的居士,虽然天天学佛、天天念佛,身是在家,心还是在家,心也没出,心为什么?还要搞五欲六尘,还要搞名闻利养,还搞这个,把佛法当作一个副业。

无量寿经(二次宣讲)(第68集) 1990/4  

  出有四种,家有四种,这要搞清楚,我们是属于哪一类的。这个里面两类是正确的,身心俱出、心出身不出,这个两类都是上辈往生的。「弃欲」,欲是欲望,再说得落实一点,就是希望。有希望就有失望,因此我们对于这个世间所有一切的希求统统放下,对于佛法当中一切希求也放下,唯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这就对了(所以这个欲包括世间与出世间),你才能真正得到清净心。

无量寿经(二次宣讲)(第68集) 1990/4  

  要远离五欲六尘。这个修行法,不管是在家出家,统统都要修的。譬如说你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,这个世界你要能够舍弃,你要是我这个世界离不开、舍不得,阿弥陀佛虽然大慈大悲,到时候来接引你,你不愿意去,你对这个世界还有留恋,佛也不会勉强你,这还是去不成。

无量寿经(第10集) 1988  

  欲望是每个人都有的,可是真正修行人要提高自己的警觉,欲望愈少愈好,生活能过得去就够了。佛常教给我们少欲知足,唯有如此,对于我们道业才没有障碍,对于我们将来往生我们对世缘才没有牵挂。所以,此地讲的舍家,诸位要知道,并不是一定叫你去出家,做个僧人,不是如此,是叫你出烦恼家,出无明家。离欲,就是教你这个世间七情五欲、贪瞋痴慢要把它舍掉。

无量寿经(第10集) 1988  

  善导大师曾经给我们说过,「三辈九品,总在遇缘不同」,这说得非常清楚、非常明白;品位高下不在出家、在家,不在这个。我学佛当初,没有出家之前跟章嘉大师,大师跟我讲「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」。出家是个形式,这是次要的,最重要的是实质,实质的出家就是离欲。我们讲席当中常常讲的「自私自利,名闻利养,五欲六尘,贪瞋痴慢」,这十六个字有一个放不下,恐怕对你念佛往生会产生障碍,这一次机会你就错过了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180集) 2006/2/23  

  有一样事情不放下,这一样事情就抓住你,就是你的绊脚石,就障碍你往生,彻底放下,连弘法利生都要放下。弘法利生是修善积德,这是属于法布施,是利益众生的。我们要以这个功德回向往生净土,不能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现前福报,那就完全错了。不求福报、不求利养,名闻利养都不求,只求往生,这样才对,这是真信、真愿。

净土大经科注(第358集) 2012/6/3  

  真正持名,持名就是为往生,持名就是为放下杂念、放下烦恼习气,我们用这一句名号来代替烦恼习气。烦恼习气才现前,「阿弥陀佛」,把它换过来,不让烦恼习气相续,这叫真正会用功。也就是用阿弥陀佛这一念代替所有的杂念,一切杂念都归一句阿弥陀佛,这就把它化解开掉了。平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,真修行,不论这个事情与我有干涉没有干涉,统统都是一句阿弥陀佛。

净土大经科注(第358集) 2012/6/3


一生只见一次面,为何不珍惜?-第109集


  如果我们走在路上,看到马路上这些人,你会不会想到这些人跟我们一面之缘,为什么不欢欢喜喜笑脸相迎?这种缘分,一面之缘,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。因此,明白了,觉悟了,就应当跟一切众生结善缘,结欢喜缘,不要结恶缘。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过不去,梦一场,假的,没有一样是真的,何必去计较?

善财童子参学报告(四)(第3集) 1999/4/8  

  你要了解的时候,对每一个人我们都笑脸。太难得了!一生当中见一次面,为什么不笑笑?为什么瞪眼睛?那叫处处都是佛法。这是教我们珍惜缘的稀有可贵,在在处处自己有警觉、有认知。他不晓得,我们晓得;他迷惑,我们清楚,我们笑脸相迎就是又结一个善缘。

华严经讲述菁华(第119集) 1998  

  我们在十法界里头,起心动念就是因,为什么不跟人结善缘?为什么要跟人家过不去?纵然过去生中有冤结,这一生当中遇到了,要把它化解。记住佛一句话,「冤家宜解不宜结」,不要跟人结怨,跟任何人和颜爱语,结法缘。为什么?说不定那个人将来成佛在我之前,我还要求他来超度我。这真的,一点都不假。

净土大经科注(第555集) 2012/10/9  

  人与人之间,纵然一生只有一面之缘,点个头笑笑,或者不高兴瞪他一眼,都是久远劫前有缘众生。没有缘你就没有感觉,所以要珍惜。人与人珍惜这个缘分,把不善的缘变成善缘,把善恶缘统统变成法缘,这是最殊胜的!

净土大经科注(第112集) 2011/12/31  

  普贤菩萨教导我们,跟一切众生不要结怨,要结缘,结善缘、结法缘,那就对了。怎么个结法?随喜功德。怨跟缘就在一念,一念觉悟,跟众生结了好缘,一念错了,跟众生就结下冤仇,实在讲这个事情太微细、太可怕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2092集) 2010/1/25  

  懂得遇缘重要,我们跟人结善缘不结恶缘,一个恶念都不可以有。我不跟人结怨,结法缘不结世间的情缘,情很麻烦,结法缘;契入佛法之后,把世间所有一切人看成菩萨,这就对了。

净土大经科注(第72集) 2011/12/8  

  所以人生在世,要懂得与一切众生广结法缘,我们的缘才殊胜。没有这个缘,到哪去找?结善缘、结法缘,绝不结恶缘,我们这一生当中障碍就少。所以能够信得过,一切法悉是佛法。

净土大经科注(第389集) 2012/6/21  

  用的是真诚心、清净心、平等心,能用这种心,我们常讲的五种,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,全是法缘。真诚不虚妄,清净不染着,平等无高下,把所有一切善恶缘全都变成法缘,我们要学佛菩萨这样的本事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437集) 2001/7/17



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