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师父说

不达到目标绝不罢休-第900集




  法语:

  修行为什么会退转?为什么功力这样的薄弱?外抵不过诱惑,内抵不过习气烦恼,原因在哪里?愿太小,愿不真,愿心不切,遇到境界,愿就退转了。祖师大德、诸佛菩萨的愿,坚定不易,不达到目标绝不罢休。发愿帮助一切众生,如果自己不肯断烦恼,不肯学法门,愿不可能落实。  

  节录:

  人不能没有愿,有愿必成。六祖要作佛,真的满他的愿,他作佛了。法藏要作佛,要超胜一切诸佛,他也满愿了,他真的超过。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正报比不上阿弥陀佛,依报也比不上阿弥陀佛,教授名字也比不上阿弥陀佛,三种庄严「都超胜无数诸佛国者」,他真做到了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5集)1999/4/17  

  我们要问,我们今天修行为什么会退转?说实在话,为什么自己功力这样的薄弱?外抵不过诱惑,内抵不过习气烦恼,原因在哪里?你立的愿太小了,所以起不了作用。你如果今天立个愿,我要度这个世界苦难众生。你要真有这个愿,这个愿产生力量,必定可以内伏烦恼,外面能够抗御诱惑了。愿太小,愿心不切,那个愿是会动摇的。遇到境界,愿就退转了,这怎么行?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5集)1999/4/17  

  我们看看祖师大德、诸佛菩萨那个愿,坚定不易,永远不会改变,所以他有成就。愿就是他有努力的方向,他有努力的目标,不达到目标绝不罢休。你要发愿,帮助一切众生,为一切众生服务,你要成就你自己的学问德行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5集)1999/4/17  

  四弘誓愿里面是断烦恼、学法门,你度众生的愿才能实现;单单有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自己不肯断烦恼,不肯学法门,那一愿是空的,不可能落实。这就说是你那个愿不切,你那个愿不真,你在这一生当中,无论修学,无论是工作,你是盲目的,没有方向、没有目标,到最后没有成就、没有结果。所以我们看看法藏,他给我们示现最好的模范。学佛,我们今天跟谁学习?向阿弥陀佛学习。我们今天在因地,因地学法藏,因果不异,在因地也学阿弥陀佛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5集)1999/4/17  

  我们要发愿,常常自己怀疑我发的愿,我这一生能不能做到?你看看世间自在王的开示,对我们也产生了信心。佛先以比喻说,譬如大海,一个人用斗量,海太大了,斗太小了,你能把大海的水量尽吗?在理论上讲是可能的。『经历劫数』,如果你真有这么长的寿命,你的寿命是无量劫,你天天去量,一定有把海水量尽的一天。这个比喻好,比喻里面暗示我们,要有毅力、要有决心,永恒不变,你就能成功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5集)1999/4/17  

  关键在「至心」。至心是真心,不是妄心,真心是智慧,妄心是情识,你要从真心,真心是永远不变的。《楞严经》上讲「常住真心」,从真心里面发心要求道,真心不会变,所以才会『精进不止』。「精进」两个字重要,佛在大乘经论上常讲,「菩萨善根,唯一精进」。菩萨的善根只有一条,我们世法善根里头有三条,三善根:无贪、无瞋、无痴。所以诸位要晓得,贪瞋痴断掉了,你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才是善行,无一不善。只要贪瞋痴没有断,你做的善都靠不住,未必是真善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5集)1999/4/17  

  精进,我们要特别注意,精是纯而不杂;进是求进步,要精进不止;不止就是不间断。法门无量无边,无量的法门就像一个圆球,球面上任何一点代表无量法门;任何一个法门,只要跟球面成直角,你一直往球里面深入,你一定可以达到球的圆心,我用这个来比喻精进。到你达到圆心,就是佛家讲的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5集)1999/4/17  

      所以任何一个法门都可以,只要功夫用得正确,你决定能见性。见性之后,你在圆心里面;所有一切,这个面上任何一点,都共同一个圆心;你只要掌握到圆心,球面所有一切法你都通达了。古大德告诉我们,一部经通了,一切经都贯通。你从这一部经里头见性,你从这一个法门见性,你从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见性,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,没有一法不通达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5集)1999/4/17  

  问题只要你角度对了,方向对了,持之有恒,精进不止,都会结果,都能成就,这一点我们要深思。世间人求学、修道,往往心太急了,希望侥幸速成。这个心理上,就犯了很大错误,古人常讲「欲速则不达」。认真努力学一段时期,还没有成就,放弃了,再去找个法门。这样常常换,换几次,年岁已经老了,结果是一事无成,一门都不能成就。世法跟佛法一样,你要想做出成绩来,一定是一门深入,精进不止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5集)1999/4/17  

  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代,无论做什么事情,不可能没有障碍,如果遇到障碍就退心了,决定不能成就。为众生,不是为自己。众生无始劫来造作种种不善的因缘,今天虽然有菩萨、虽然有人,想替他做一桩好事,也免不了魔障。魔障一定要有真善知识为我们做增上缘,佛力会加持,但是如果没有人努力认真去做,佛的力量加不上。总得有人去替佛办事,佛力才加得上;没有人肯办,佛菩萨再慈悲,再大的威神力量也落空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5集) 1999/4/17


心地清净自在,身体就不会有毛病-第112集


  身体的健康最重要是心理要健康,心理如果不健康,用什么样的饮食来调养,药物补品来调养,都是无济于事。这个道理,我们学佛的人懂得,深信不疑。心要清净,必须要将自己的欲望舍掉,对世间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要舍得干干净净,你的心就清净,心就自在了。心地清净自在,身体还会有什么毛病?佛在经论里面为我们讲得很多,依报随着正报转,心是正报。

早餐开示 1999/4/24  

  欲望不是好东西,什么是欲?佛经常讲的五欲六尘,五大类,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这五大类叫五欲,统统要能舍弃。七情五欲全放下,知道七情五欲是障碍我们往生的,是障碍我们清净心的,有这个东西心就不清净,必须把这个东西放下,我们的心才能回归到清净平等觉。清净心,平等心,觉而不迷,是我们的本心、是我们的真心。用这个真心来念佛,用这个真心来发愿求生,没有一个不往生,而且往生的品位非常之高,出乎你想象之外,什么原因?你用真心。

净土大经科注(第332集)2012/5/11  

  能量的消耗,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消耗在妄想上,妄念多的人、欲望多的人、贪求多的人,他必须要大能量去补充。心地清净、没有欲望、没有所求,心是清净的,他消耗的能量很少,所以一点点的饮食,他就能维系,就很正常,他活得很幸福、很快乐,这是一般人不能理解的。劳心、劳力消耗能量非常有限;「妄想」可不得了,从早到晚,昼夜不间断,尤其是自私自利、损人利己,这种念头消耗的能量最大。懂得这个道理,佛在经上教导我们「知足、安贫、乐道」,你才真正能体会得、你才真正能向往、真正想学着去做,对自己带来大利益。

八大人觉经(第7集) 2002/11/4  

  如果你妄想没有,心地清净,给诸位说,你饮食也少,你一天吃一餐够了,一天睡四个小时够了,心地清净,身心健康,那才叫正常人。佛在世僧团里面的大众,才是一个正常健康的人。我们晓得我们的毛病发生在哪里?妄想。妄想太多,烦恼太多,杂念太多,我们要把这个统统放下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35集) 1998/8/2  

  世俗之间算命看相的都常说「相随心转」,那个相就是身体、身相,身相好不好、健康不健康,随心转,所以心理健康,你的身体一定就健康。心没有毛病,什么是心的毛病?迷惑是心的毛病,妄想是心的毛病,烦恼是心理的毛病。你能把这些毛病统统放下、统统舍弃,你的身体无需要任何刻意的保养,自然健康,顺乎自然就是健康。

早餐开示 1999/4/24  

  再跟诸位说,内外都要放下,内把妄想分别执着烦恼放下;外缘如果不放下,麻烦,外缘常常在勾引你,你能不受诱惑吗?外缘是五欲六尘、名闻利养,统统放下。所以从前出家人什么都没有,三衣一钵,过最简单的生活,他有最健康的身体、有最端庄的容貌,心清净,相随心转,体质也随心转。所以财色名食睡统统要放下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35集) 1998/8/2  

  大乘知道万法唯心,一切法唯心所现,身体是心现的、识变的。保养之道,也就是今天讲养生之道,养生得先会养心,为什么?身随着你的心念在转变,心理健康比什么都重要。心理健康,身体焉能不健康吗?哪有这个道理!心不健康,想身体健康非常困难,这个道理学大乘人的懂。心健康是什么?心清净,心里没有烦恼,没有杂念,没有忧虑,没有恐怖,心地清净,心地平等,觉而不迷,这个心是最健康的。
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399集) 2011/5/6  

  健康的心就带动健康的身体。纵然这个身,身是物质现象,物质现象的基础是心念。所以,心念好,物质的身体纵然染上病毒,它能够自然的恢复正常,正常就是健康。所以佛法中叫修心,断恶修善,所有一切不好的病毒你就不会感染;改邪归正,纵然有病毒,它会恢复正常,改邪归正;端正心念,最好的心态,身心健康,这个不能不知道。所以,贪着自身是错的,怎么样保养都不行,身心是病态。
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399集) 2011/5/6  

  心本来是空的,我们的心现在不空,一些拉杂事情,是非人我、贪瞋痴慢、分别执着,统统都装在这个心里头,心就不空了。它是个空的东西,一放到、装到这么多东西在里面,它就不灵了,心坏了。心坏了,那它的运动当然就不灵活了,我们这个身体就出毛病,就不健康了。我们的色相、体质随着心在变,心地清净,相貌是清净的;心地慈悲,面孔是慈悲的,相随心转!心里面贪瞋痴慢,那相就不好看了。身体的体质、形色、健康,哪一样不是随心在那里转变?这个道理我们要懂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839集) 2002/9/4  

  佛教导我们的原则,自己真正发愿舍己为人。我活在这个世间不为自己,没有自私自利,放下名闻利养,舍弃五欲六尘的享受,贪瞋痴慢虽然不能够断尽,务必要把它控制住,决定不能让它增长,这样的心行是健康长寿之道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913集) 2002/12/14  

  一生不求名闻利养,求名利不如求智慧。所以这一生追求的是戒定慧,把世间的名闻利养舍弃掉,才是方老师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,那是什么?心地清净。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名闻利养,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,放下贪瞋痴慢,这是最高的享受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2083集) 2009/12/6  

  佛家教人养生,这是一切众生,可以说是不分族类、不分宗教,最关心的事情,怎样保持健康长寿,幸福快乐,养生!要想身体好,健康长寿,最重要的就是慈悲心,这是许多人疏忽了,心地清净慈悲就不会生病。所有一切病痛、烦恼从哪里生的?我们要细心去观察,从污染生的,这个道理不难明了。

太上感应篇(第39集) 1999/6/26

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