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师父说

一切法不离自性-第901集




  法语:

  要想求无上道,到哪里去求?自性当中求。与自性不能相应,就决定不能满愿。「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」,向自性里面求,就有求必应,向外面求未必会应。一切法不离自性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念佛成佛也是根据这个道理。  

  节录:

  你要想求无上道,你要想求依报、正报,教化众生的方法,这三种庄严超胜诸佛剎土,到哪里去求?自性当中求。佛讲的是真话,离开自性,与自性不能相应,你就决定不能满愿。佛法里面所说,「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」,为什么说得这么肯定,有求必应?向自性里面求,就有求必应,向外面求未必会应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5集)1999/4/17  

  谚语常讲世间有二难:求人难,上天难。向自己求就容易了,你向世间自在王求也不行,他也帮不上你忙,他只能教你,你一定要自己去求。佛法里常讲,一切法不离自性,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所说的「心作心是」。念佛成佛的原理,就是《观经》这两句话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根据这个道理念佛成佛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5集)1999/4/17  

  你要真的明白这个道理,是心是菩萨,是心作菩萨;是心是人,是心就作人。什么是人?五戒十善是人,你在十法界里,那个心就变成人,就作人。是心是鬼,是心就作饿鬼。鬼是什么?贪心。人贪心重,我们都说他那个人鬼头鬼脑,这个心已经作鬼了,将来他到哪一道?饿鬼道去。如果这个心要有瞋恚,嫉妒瞋恚,是心是地狱,是心就作地狱。一切万法不离自心,佛给我们说这个道理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5集)1999/4/17  

  因此我们十法界这因与缘都具足,现在你要到哪个法界去,你就要控制哪一个缘。我现在想成佛,那么你就把佛这个法界,你把它掌握住,不要把它失掉,念念当中与佛法界相应,相应久了,自然就成佛了。所以念佛成佛就是这么个道理,它都有个理论存在的,《楞严经》上说: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,必定见佛。见佛就是成佛,不成佛不会见佛的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43集) 1984/12  

  『无量清净平等觉』,就是阿弥陀佛的别号,也是弥陀尊号之一。不但无量寿是阿弥陀佛的德号,清净平等觉也是佛的德号。无量寿是从果上说的,清净平等觉是从因上说的,修因证果。我们知道,我们自己修净土,正是经上所说的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专念这一句佛号,念这一句佛号的目的何在?就是要恢复自性无量清净平等觉,这样自佛与他佛就相应了。自他不二!这是念佛功夫达到最高的境界,正是念佛成佛。

大乘无量寿经(当生成就第一法门)(第19集) 1990/7  

  六祖开悟的时候,向老师提出报告,他只说了五句,老师就说:不必说了,我知道了。第一句说:「何期自性,本来清净」,这句话就是自性本来清净,在凡不减,在圣不增,不增不减,本来清净。又说:「何期自性,本来具足」,具足世出世间一切法。他要不具足就不能变现,他具足。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?当然有,具足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149集) 1984/12  

  如果自性里面没有西方极乐世界,西方极乐世界从哪来的?自性里面没有山河大地芸芸众生,这山河大地芸芸众生从哪来的?全是自性变现出来的,自性里头本来具足,没有一法不具足,尽虚空遍法界统统是自性里面含藏的。后头又说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,因为自性具足,一遇缘它就变现出来了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149集) 1984/12  

  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」,一样都不缺,你自性里本来具足的。从什么地方显现?从清净心显现,所以才晓得这个清净心重要。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很明白,「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」,实相是什么?实相就是智慧德能,般若智慧万德万能。只要循着这个原则去修行,这是真正的佛法;离开这个原理原则、离开这个方向目标,就不是佛法,无论你用什么功夫,不是佛法。

无量寿经(二次宣讲)(第49集) 1990/4  

  因此佛教导一切众生,教什么?教我们见性而已,换句话说,教我们恢复自性本有的功德宝藏。我们自己的功德宝藏,跟十方一切诸佛的功德宝藏是无二无别,诸佛不比我们多,我们不比他少,但是佛得到用处。我们自性功德宝藏完全是埋藏在自性里头,不起作用,虽有等于没有。佛教给我们修行,修什么?去掉自性的障碍而已,除障,障碍除了之后,我们性德就现前。

大乘无量寿经指归(第32集) 1996/4  

  我们怎么修法?有标准,佛的经论就是最好的标准。一切经里面,尤其是本经与《无量寿经》,就是大、小二本,《无量寿经》是大本,《阿弥陀经》是小本,大、小二本是佛法里面最殊胜的标准。依这个标准来修,一生决定成就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217集) 1984/12  

  我们现在的心就是妄想分别执着,把它换成阿弥陀佛。怎么换?我们不要打别的妄想,不要分别其它的,不要执着其它的,专门对准了阿弥陀佛,我就分别阿弥陀佛,我就执着阿弥陀佛,我就跟定了阿弥陀佛,就行了,心里头除阿弥陀佛之外,什么也没有。不知道阿弥陀佛就是自性、就是真心的名号,真的找对人了。

净土大经科注(第62集)2011/11/26  

  名号功德不可思议,这一部《无量寿经》从头到尾都是讲名号功德,你真的参透了,都搞明白了,你会死心塌地执持名号。烦恼再多,不放在心上,别去理它,没事,罪业再重,也别管它;烦恼不消自然没有了,罪业再重,也自然不见了,真妙!所以一切诸佛都赞叹,这不是没有道理。阿弥陀佛第一个提出这种方法,十方诸佛都鼓掌、都称赞,太妙了!所以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称为妙音,妙在哪里?烦恼不断自消了,业障不断自然化解了,这叫真妙。

净土大经科注(第62集) 2011/11/26


让自己身心轻安自在,功夫才能得力-第113集


  我们学佛首先要明白道理,然后了解事实真相,如何调心,如何调身,让自己身心轻安自在,功夫才能够得力,才能真正得到法喜充满。世出世间一切法,展现在面前,你确确实实感觉到,这东西都不需要了。真的放下了,完全放下了,有这个身体在,一天三餐饭吃得饱,穿的衣服注意保暖,还有一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,足了!还有什么要求?还有什么需要的?没有了,有多余的都是累赘。

早餐开示 1999/4/24  

  所以,不能不放下!放下名闻利养,放下五欲六尘,放下贪瞋痴慢,放下对一切人事物的控制,放下对一切人事物的占有,你的身心多么自在!这是真正调身、调心的秘诀,身轻安快乐,心真诚清净,调身、调心的秘诀就是放下,清凉大师讲的「舍」。统统放下与性德相应,与大自然的原理、原则相应。大自然无争无求,大自然里头任何一物也是无争无求,所以,自然永远是和谐的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179集) 2003/12/7  

  首先要把我们的心调好,身调好,这是个样板、招牌,人家一看到这个,信心就生起来。饮食起居要如法,不要勉强,最重要的还是修清净心,心安住在弥陀圣号之中,念念为一切众生服务,把无上的法门介绍给大家,推荐给大家。

早餐开示 1999/4/24  

  这个法门实在讲,真正是方便,真正是简单,不拘形式。你念佛,你经行念,经行就是散步、绕佛,绕佛是散步。你拜佛念,拜佛念不要出声音,出声音伤气,心里面默念。坐着念可以出声音。用这个方法,身不容易疲劳。心在昏沈的时候,要用什么方法对治?昏沈的时候我选择拜佛。昏沈时候坐在那里会打瞌睡,我来拜佛,或者绕佛,精进,法喜充满,精神就提起来了。如果心里面妄念很多,我就要放下,把一切的事情暂时放下,什么都不要想,专注在佛号上,或者坐在那个地方用观想,观佛也好,观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都好,把妄念息掉,这就是调适身心。

佛说清净心经 1992/1  

  功夫成片是最浅的念佛三昧,不难得到。你得到的时候,自在随缘你就体会到,身心轻安、快乐。不会说念佛愈念愈辛苦,愈念愈辛苦是功夫不得力;愈念愈快乐,功夫得力,愈念精神愈好,这是功夫得力的现象。愈念愈提不起精神,愈念愈想打瞌睡、愈想睡觉,这是没有契入境界。证明什么?证明你的妄想杂念很多,你有昏沉、掉举这两种障碍,障碍你念佛,这是业障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52集) 1998  

  但是这个业障不要怕它,一定要突破,不是不能突破的,知道这个障碍是决定可以突破的。在初学这个障碍是决定有的,你怕什么?每个念佛人都是通过这个关口的,我们也要把这个关口突破,突破之后就自在了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52集) 1998  

  所以诸位要记住,念佛没有一定的仪式,没有一定的方法,但是它有一个原则,一定要念到自己心很安静,妄念不生,这是念佛的目的。我念佛心愈念愈清净,烦恼、妄想愈念愈少,愈念愈有智慧,这就对了,这个念佛功夫就看见了。假如念佛,愈念愈烦恼,愈念妄想愈多,那就错了。绝对不是佛号有问题,是你念的方法有问题,你不会调心、不会调身。所以要着重调身、调心,心要安、要静,身要活活泼泼、要健康,身心要健康,这个很重要。

无量寿经(二次宣讲)(第38集) 1990/4  

  哪一种方法有效我们就采取哪一种,没有一定的方法。个人体质、善根、业习都不相同,所以确实「佛无有定法可说」。我们修行也不能执着一个方法,常常要知道调节身心,使身心轻安,功夫就容易得力,这样就好。但是原则不能舍弃,原则就是信、愿、执持名号,这是不能舍弃的。至于用什么方法来念,可以随时调节的。

势至圆通疏钞菁华(第3集) 1993/12  

  一个人有进步的时候,身体一定愈来愈好,光色也愈来愈好,身得轻安,心生欢喜,这是明显感觉。业障重的时候,身体像千斤一样,很重,走路都很困难;现在身体轻了,走路很轻快。从前心忧虑,牵肠挂肚的事情很多,现在没有了,常生欢喜心。这些都是什么?功夫得力的象征。这种现象现前,自己要增长信心,更加努力,那我们的进步就愈来愈明显、愈来愈快速,对于往生净土充满了信心。

净土大经科注(第574集) 2012/10/19  

  自己能够时时刻刻提得起佛号,而且念得很欢喜,念得法喜充满,身心轻安自在,这是业障轻,功夫得力。真正念佛人念个三、五年一定会到这个境界,烦恼渐渐少了。烦恼少,就是分别执着这个念头比从前少,比从前减轻了。心开意解,自自然然能得到轻安,能得到自在,这是念佛的好境界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40集) 1984/12

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