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语:
看到别人有好事,心里不太舒服,这就是嫉妒。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很小的事情,殊不知,积小过就变成大过,积小罪就变成重罪,一定要重视。修行就是要在微细地方,时时刻刻提高警觉。多数人都有个通病,以为小善无所谓,不肯认真去做,小恶也无所谓,也就疏忽了,这是修行不能够成就的重大障碍。
节录:
千万不要以为平常小小的不高兴,看到别人有好事,心里也有点不太舒服,不是嫉妒吗?以为这是很小的事情,都没有留意。但是你不知道,积小过就变成大过失,积小罪业就变成重罪,怎么能够不留意?怎么能够不检点?修行就是要在这微细地方,时时刻刻提高警觉。世间人,实在讲,多数人都有个通病,以为小善无所谓,不肯认真去做,小恶也无所谓,也就疏忽了,这是我们修行不能够成就的重大障碍。
大乘无量寿经(第48集) 1999/5/14
有些时候我们自己有瞋恚心自己都不知道。所以学佛的人头脑要清楚,时时刻刻要能观察到自己的生活行为。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情,心里有一点不耐烦,有一点不高兴,都是瞋恚心在起作用。不要看这个作用很小,这种作用很平常,不会有什么大的差错,你这样想就错了。从这一点点不平、忿恨,就知道自己瞋恚心的严重。
大乘无量寿经(第52集) 1999/6/12
如果每天都有个几次,你这一生当中累积下来可不得了,积小恶就成了大恶,将来堕落到地狱,还不知道怎么去的,你说冤不冤枉?所以佛教给我们断贪瞋痴,常常看一切众生的好处,常常想一切众生的善行,不要去想人家的过失,不要去记人家的恶行。你想这些、记这些,将来受害的是自己不是别人,为什么自己跟自己过不去?
大乘无量寿经(第52集) 1999/6/12
小善不可以不做,极小的善都不疏忽,莫以小善而不为。小恶都要戒除,积小恶就成大恶,我们今天是正好颠倒,以为小恶无所谓,可以造作,小善无所谓,何必去做它。我们是小善而不为,小恶是照做,所以道业不能成就,不能进步,原因就在此地。古时候人,他对小恶、小善很重视,小恶不做,小善肯做,所以人家成功是怎么成功的,我们要多想想。
地藏经玄义(第12集) 1998/12
修行的功夫全在日常生活,我们自己的毛病习气一定要知道,知道是觉悟,不知道是迷惑。就以日常生活来说,小小有一点不如意、不自在、不痛快,我们在习惯当中都觉得这个无所谓,都没有留意这些现象,哪里知道这些现象就是造业。不读佛经的人不知道,未能深解义趣的人不知道,为什么不高兴?为什么不自在?还不是分别执著。你要没有分别执著,你哪里会有这种心态?分别执著难断。
太上感应篇(第60集) 1999/7/23
前面我跟诸位讲过安世高那个同学的公案,宫亭湖的龙王,前世跟他是同学。龙王是畜生道,为什么一个修行人会堕到畜生道?就是小不如意,小不高兴。那个时候出家人是托钵,这个出家的法师修得不错,明经好施,经教很通达,讲经说法说得很好,又肯布施,法缘殊胜,这样的法师多难得!托钵的时候托到的菜饭不太合自己的胃口,心里有一点不高兴,就这么一点点不高兴,堕落在畜生道。
太上感应篇(第60集) 1999/7/23
我们想想,我们今天的德行比不上人家,我们的瞋恚心、分别心、嫉妒心、执著心不知道比他重多少倍,他还能做龙王,想想我们将来堕成什么?这都是事实。所以真修行人,就在这些境缘当中,立刻觉悟、立刻回头,修清净心、修平等心。清净心是道,平等心是道。
太上感应篇(第60集) 1999/7/23
所以修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,就在起心动念之处,要微密观照,我还有没有执著?还有没有分别?我们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还有没有爱好?还有没有嫌弃?顺自己意思的生欢喜心,不顺自己意思生瞋恚心,一丝毫的瞋恚,不想跟这个人往来,不想看他。我们错了,我们还有分别执著,我们还没有放下,心里面还有计较、还有是非、还有得失、还有好恶,这怎么得了?道道地地的六道凡夫。
太上感应篇(第60集) 1999/7/23
因此我们才体会到《地藏经》上所说的,「阎浮提众生,起心动念,无不是罪」,我们领略了这句话。没有这个微密观照,细心的反省,我们看经文上,总以为他讲得太过分了;细细一观察、一反省,经上讲的字字句句都是正确的,一点没错。真修行人、大修行人,就在境缘当中把这些烦恼习气洗除得干干净净,把这些棱角磨得光光滑滑,那是真修行,修行做功夫在哪里做?我们明白了。
太上感应篇(第60集) 1999/7/23
明白了要真做,在日常生活当中,对人、对事、对物没有别的,就是学一个看破、放下。有丝毫的意思起来,这个意思要放下,知道清净心中、平等心中、真心里面没有丝毫意思,有丝毫意思起来那就是无明起来,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。我们要不在这上用功夫,怎么可能成就?
太上感应篇(第60集) 1999/7/23
净宗用功确实比其他的法门方便太多,净宗是提起一句佛号,才起心动念,自己觉察,古人所说的「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」,念头才一起你立刻觉察到,第二个念头阿弥陀佛,把这个念头换掉,换成阿弥陀佛,这叫做念佛,念佛原来是这个念法。这一句阿弥陀佛,就把你这个念头摆平,把这个念头打下去,这个念佛功夫才叫得力。我们今天有人说功夫得力,未必,错会了意思,什么叫得力,这两个字他没有搞清楚、没有搞明白。功夫真正得力,念念息灭贪瞋痴,念念息灭是非人我,念念息灭四相,这功夫才得力。
太上感应篇(第60集) 1999/7/23
祸、福就在一念之间-第116集
你有财富是福报,你会用财富是智慧,你有福报没有智慧,你这个福报,福会变成祸害。老子曾经说过,「福兮祸之所伏」,这个话讲得很有道理。你有福没有智慧,不能善于运用你的福报,后来就变成灾难,这个事情我们从历史、从现实的社会冷静去观察,太多太多了。
华严经讲述菁华(第94集) 1998
福是什么?过去生中修的福。因为现在享福,享福你的心态是贪瞋痴慢,你在享福里面就造很多罪业;福享尽了,罪报就现前,福变成祸,就是这么个道理。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315集) 2011/3/4
财富,这个我也讲得很多,财富是你的吗?不是。那个财富是从你面前过一下,就像流水一样。在你面前过一下,你有机会去处理它,你处理得适当,你修福;处理得不当,你造罪业。祸跟福,一念之间。
金刚般若研习报告(第120集) 1995/5
善心生福,恶心生灾难,所以祸福一念之间。《感应篇》说得很好,「祸福无门,唯人自召」,你看中国古圣先贤造字,所以中国的文字可不能更动,那个文字是智慧的符号,你一看你会觉悟!你看祸福,祸的写法跟福的写法很像,你要不谨慎,你会把祸当作福,把福当作祸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387集) 2005/5/12
祖宗造字的时候就在这里提醒,要你要清清楚楚,搞清楚「福」跟「祸」真的是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。从这个符号里提醒你,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哪个是福?哪个是祸?你有能力辨别,你才能够趋吉避凶,才能够享福避祸,远离祸害,祸福真的是一念之差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682集) 2002/4/23
你一念正,祸变成福,一念邪,福变成祸。你懂吗?觉悟是真的,迷惑是假的;慈悲是真的,自私自利是假的。你要有能力辨别真假,要有能力辨别邪正,要有能力辨别是非,要有能力辨别利害,这叫有一点小智慧,你不愚痴。愚痴就是没有能力辨别,往往把是看作非,把非看作是,颠倒!这一颠倒,祸害就临头,自己完全不知不觉,真正可怜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177集) 2003/12/6
大乘是智慧,你有了智慧,你的思惟是纯正的,你的言行是合情合理合法的,你不会做错事情,那你就享福了。中国人真有智慧,你看中国人「祸」跟「福」很像,这两个字非常接近,只差一点点。这就是告诉你,祸、福只在一念之间,一念为自己,自私自利,祸就来了;一念为人,福就来了。为人才是真正为自己,为自己是真正在害自己,这个道理要懂。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75集) 2010/7/10
所谓祸福相倚,福中有祸,祸中有福。祸福两个字在中国文字上很相像,到底是福是祸完全在你自己。你自己用清净心,祸变成福;你自己用妄想分别执着,福就变成祸,会变的。中国文字的妙就妙在这个地方。这两个字时时刻刻在提醒你,「祸福无门,惟人自召」,是福是祸由你自己,你用什么心态去对它。用善心,全是福,祸就没有了;用恶念,全是祸,福没有了,这不就是相随心转吗?境随心转,相由心生,把这个道理讲透了。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315集) 2011/3/4
真正一个觉悟的人、明白的人晓得,过失是自己的起心动念,吉凶祸福在一念之间。说到究竟处,你是作佛,你还是作凡夫,也在一念之间。一念觉,众生成佛;一念迷,你就变成众生。讲到枝末,那就是我们眼前的吉凶祸福。你一念明白了,化凶为吉;一念迷惑的时候,把福就变成祸。中国福跟祸的写法很接近,告诉你那只差一点点。随顺烦恼习气,福就变成祸,吉就变成凶;要随顺你的性德,我们现在俗称随顺你的良心,随顺你的本善,祸就变成福,灾就变成吉祥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820集) 2007/9/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