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语:
要真正想开智慧,要细心去观察佛菩萨的行谊,深深去领会,就会发现到那是真乐。身心自在,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。所以古德常讲,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少一事不如无事」。
节录:
一切众生在世间,哪一个不贪图享受?人为什么活着?为享受活着,这是实话。什么是真正的享受?真正的乐受?诸位只以为,自己得到五欲六尘的享受,财色名食睡的享受,以为这是真的。这不是真的享受,「财色名食睡」,佛讲是「地狱五条根」。你贪图这个享受,你就被「地狱五条根」牢牢的捆住了。试问问,你能享受几天?后面的苦果不堪设想,你有没有看到?圣人,有大智慧的人,彻底觉悟的人,告诉我们,真正的乐受是帮助别人,助人为快乐之本。
大乘无量寿经(第48集) 1999/5/14
所以,诸佛菩萨做给我们看,并不是故意装样子做给我们看,他是真的。自己生活过得很清苦,帮助别人得乐,那是大乐、大自在。我们凡夫不能够觉察,看不出佛菩萨、圣贤的受用,只看到世间享福的人,生活在所谓荣华富贵之中,不知道真正有学问、有智慧,他们那些人生活的乐趣,不知道!
大乘无量寿经(第48集) 1999/5/14
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这个世间,他的生活很清苦,三衣一钵,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那是福报、快乐达到究竟圆满之相。我们看了,这日子太苦了,我们不要过。真正的大乐,你不能理解,你不能接受,当然你也不会去学习。这就是凡圣、智愚的差别,不同的地方在此地。
大乘无量寿经(第48集) 1999/5/14
我们学佛,要真正想开智慧,要细心去观察佛菩萨的行谊,深深去领会,你发现到那是真乐。我在讲席里面也讲过很多次,身心自在,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。什么最快乐?心里头没事,快乐。所以古德常讲,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少一事不如无事」。凡夫是多事,二乘是少事,佛菩萨是无事。你怎么会体会得到?无事,天天为一切众生表演,为一切众生说法,还是无事。
大乘无量寿经(第48集) 1999/5/14
物质生活再苦,精神生活乐,物质也就不以为苦。世间人以为苦,那是以世间人自己的标准,他不是觉悟人的标准,觉悟人的标准跟我们的标准不一样,觉悟人的标准是「少欲无为,身心自在」,这里头有真乐。他看到我们世间人有房屋、有田宅、有妻子儿女,他认为这叫家累,这是累赘,这个苦!而我们世间人在苦里面,不知道这个是苦。
八大人觉经(第7集) 2002/11/4
我们看今天这个世界真的是这个样子,纵然有大福报的人,他并不快乐。实在讲,有亿万财富的人,有很高地位的人,没有一般人这么自在、这么快乐。他的苦我们不知道,你跟这些人接触,你就晓得了。他从早到晚多少操心的事情,我们今天所说的操不完的心,这个话不是夸张的,是真的。心的乐是没事,清净自在,这个叫真乐。身心都没有事,这是有福德的人。不缺吃、不缺穿,房子遮蔽风雨足够,身心自在,这个快乐无比!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5集) 2012/10/24
你心里面牵挂、忧虑的事情太多了。你牵挂什么事情?忧虑什么事情?众务,这个世间事情太多了,这一些事情都不能帮助你了生死、出三界。换句话说,它不能帮助你断烦恼、不能帮助你开智慧的这一些事情,都叫「众务」。众是众多的事业,要舍!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少一事不如无事,不要去找事。佛教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,生事找事就是攀缘,这个对于我们修学决定有妨碍。
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(第6集) 1996/10
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,遇到众生有困难,我要不要去帮助他?要。众生有苦难帮助他解决,不但帮助他离开苦难,而且帮助他得到幸福、回归自性,这就是有为。有为是不是有造作、有因果?没有。为什么?一切作为他没有放在心上,事做,做完之后心地干净,就像没做一样。如果做的好事,把好事放在心上,就好报,果报就有。所以无论行善、行恶,统统不着相,这叫无为而无所不为,无所不为而无为,这妙!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531集) 2013/12/6
真正觉悟的人是这样,他做一桩事情,利益众生的,没有成功、失败这个念头,事情做成了,众生有福,他们有福,于我不相干;没做成功,他们没福,于我也不相干。总是全心全力在做,不是看到不闻不问,不理会,那个不可以,那与性德不相应,那慈悲何在?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531集) 2013/12/6
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世间,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我们要问问他:他动了心没有?没动心,没有起念头。他说法了没有?他自己讲他没有说法,一个字都没说过;谁要是说佛说法,这叫谤佛。明明说法四十九年,讲经三百余会,怎么没说法?原来是说而无说、无说而说。说是什么?身在动,口在动,心没动;身跟口给你说法,心可没动。
华严经讲述菁华(第84集) 1998
心清净之乐我们一般人不容易体会,为什么不容易体会?因为我们的心从来没有清净过。你心有一分清净,你就有一分快乐;你有两分清净,就有两分快乐。那个快乐,别人没有办法猜测的,唯有自己去修。正如禅宗所谓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,你也说不出来,说出来,别人也不能体会。心地清净是真乐,所以佛在经上常常讲到快乐,都用比丘入灭尽定来形容。所谓入灭尽定就是烦恼断得干干净净;烦恼没有了,心就清净了。所以灭尽定就是心清净的快乐。这个快乐,佛说这是最上快乐。
大乘无量寿经(当生成就第一法门)(第12集) 1990/7
自度与度他-第119集
大乘经上常说,人必须自度而后才能度他,佛讲的话句句都有很深的意思,可是有些人断章取义,把佛的话误会了,于是急着先自度,然后再度他。把自度、度他分成两桩事情,错了,佛讲的是一桩事情。
早餐开示1999/4/30
众生包括自己,自己是众生之一,不能度众生,说实在话就不能度自己。所以诸位要晓得,度自己跟度众生是一桩事情,不能把它分作两桩事情来看,分作两桩事情来看那就难了。须知自他不二,度众就是度自己,度自己就是度众生,是一桩事情。日常生活行为自己以佛做榜样,向佛学习,这是度自己;自己做得跟佛一模一样,给一切众生做榜样,这就是度众生。自度度他是合起来的,分不开的。现在人学佛他之所以不能成就,是把度自己跟度众生划得清清楚楚,两码事情,结果自己也度不好,也没能度众生,毛病出在这里。
金刚经讲义节要(第18集) 1995/2
为什么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?因为自他是一体,哪有自他?自他真的是一体。可是初学没有这个境界,妄想分别执着很重,不可能承认自他是一体。经虽然听得很多,他也会说,但是事实上,他自他还是分得很清楚,没法子契入。这什么原因?我问过章嘉大师,他老人家告诉我,总是知之不究竟。这个话说得好。你知道得不彻底,你是一知半解。你要是真知道了,真知道了就是佛知佛见,《法华经》上说的「入佛知见」,你真知道了,决定没有疑惑。事上痕迹都不着。知跟行是一桩事情,能知哪有不能行的!能行哪有不能知的!能知不能行,知不究竟。
净土大经科注(第151集)2012/1/21
化他就是自度,自度就是化他,自度、度他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,这也是大乘法里面常讲的「入不二法门」。这个道理我们要很细心去体会,为什么?不是自己的境界。自己的妄想、分别、执着总是去不掉,只要有分别执着,那就不是我们境界。所以要常常作如是观,我们从这里下手,从这里入门,《楞严经》上讲的「最初方便」,这就是最初入门之处,我们一定要看别人的利害就是自己的利害,要从这个地方下手。别人有难就是自己有难,别人有福就是自己有福,所以这一句「于诸众生,视若自己」,我们应当从这个地方学习。果然要是会了,利益无量无边,真正是说之不尽。
大乘无量寿经(第24集)1998/9/5
『拯济负荷,皆度彼岸』,这两句是讲我们因地当中所发的大愿兑现了。我们有使命有责任,为什么说你有责任有使命去度化众生?因为你在因地曾经发了愿。现在我们念佛的同修,哪个人没有在佛面前唱一唱四弘誓愿?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不管你有心、没有心,你在佛菩萨面前表示我发了这个愿,发了这个愿要兑现。所以帮助一切众生,你就有责任,你就有使命有义务,你应该要做。「拯济负荷」,你要把度众生这个担子、这个责任担当起来。末后这是目标,不是度一个、两个,是普度。
大乘无量寿经(第24集)1998/9/5
菩萨自行化他是一桩事,自己修行就是教化众生,教化众生就是自己修行,是一不是二,《华严》说的不二法门!菩萨怎样提升自己?教化众生,所谓是教学相长,自己必须要在人事物这个环境当中去磨炼。磨炼什么?磨炼不执着,磨炼不分别,磨炼不起心、不动念。你不在境界上你怎么修法?所以大乘的修学比小乘快速。为什么?小乘尽可能避免历事炼心,避免这些事情,那么他进步就很慢很慢。大乘人是主动要接受考验,天天在考,就像念书一样,每天都参加考试,进步很快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389集)2005/5/15
自己心地清净这是自度,帮助一切众生而不着相,才能真正度他,自他两利,自他是一不是二。帮助别人成就自己,成就自己的清净、平等、觉,帮助别人的时候不执着,心地清净平等一念不生。
早餐开示1998/8/8
为一切众生,为一切苦难众生,这就行菩萨道;没有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夹杂在其中,这就是净行,这就是净愿。以这个净愿、净行,回向求生净土,就是念佛。所以这样的修行,自利利他完全融合在一体,自利不碍利他,利他不碍自利,自利就是利他,利他就是自利,这是《华严》圆顿的教学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68集) 1999
我们的忧虑、疑惑就断得干干净净,清净心就现前。不要以为,我自利就没有办法利他,利他就妨碍自利,你始终有这个疑惑,你把自利、利他分成两桩事情,不知道它是一个整体。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整体,哪有自行化他不是一体的道理?明白这个道理,你就心安理得,你就能契入大自在的境界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68集) 199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