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语:
「修习功德」,修是修正错误的行为,习是已经完全落实,养成正确的习惯。修行有功,而后必有所得。功德是修行的功夫,是戒定慧三学,一定要自己修,唯有功德才能解决问题。我们把这些事实真相搞清楚,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「修习功德」。
节录:
『修习功德』。「修习功德」是利他,「恭慎保持」是自利,能自利而后才会利他。这四个字,修行发愿,再以行践愿,这个愿不是假的,是真的。「习」,还是从深一层的意思上说,已经完全落实,已经养成一种新的习惯,古大德所谓「生处转熟,熟处转生」。
大乘无量寿经(第49集) 1999/5/22
凡夫熟处是造恶,身语意造作十恶业,熟!不要人教,他就会做。现在佛教导我们,十恶业是错误的,要把它转过来,转过来就是十善。十善我们就不熟,听佛教导我们来学习,很生疏,但是你能够很认真、很努力,锲而不舍,把生处慢慢养熟了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跟十善业道相应,你就熟了。从前与十善业道相违背,那个十恶业的心,十恶业的行为,现在渐渐疏远了,不再造作,那就熟处转生。这是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,这叫「修习」。
大乘无量寿经(第49集) 1999/5/22
修是修正,修正错误的习惯,养成正确的习惯;正确的习惯,就是五戒十善。修学时候有功,功是我们讲的功夫,你就修行有功;有功而后必有所得。五戒十善修行有功,德是什么?不堕三途,这是你得了。以这个功,来生得人天殊胜的果报,这叫德。如果再提升一级,修学大乘,破迷开悟,这要有定、要有慧。前面五戒十善,那是有戒,你所得的果报是人天福报。假如你要能修定、修慧,你的果报就更殊胜;定慧是功,果报是色界天、无色界天,更殊胜。可是你还没有出离六道。
大乘无量寿经(第49集) 1999/5/22
我们的福报可以给别人共享,功德没有办法,功德各人修各人得。诸佛如来所修的功,我们没有办法得到,只有他得到,所谓是「公修公得,婆修婆得,不修就不得」。不像福报,福报我有的,我可以送给你,我有钱可以送给你用,我有房子可以送给你住,那是福报。功德是什么?是修行的功夫,是定是慧,戒定慧三学,这个没有办法送给别人的,一定要自己修。唯有功德才能解决问题,福德不能解决问题,这一点诸位同修必须要清楚。
大乘无量寿经(第49集) 1999/5/22
福德,佛在经论里面,跟我们讲得很清楚,只能够招来果报里面的满业,这是福报、福德。功德是引业,引导你到哪一道,那是功德。你到这一道里面去受生,你这一生的受用,这是满业。可是功德里面具足福德,福德里面不具足功德。我们把这些事实真相搞清楚,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「修习功德」。从最浅近的处所来说明,利益众生是功德。但是利益众生,不着利益众生的相,这个功德就殊胜,果报不可思议。如果我们做利益众生的事业,着相布施,着相去做,完全是福德。
大乘无量寿经(第49集) 1999/5/22
佛怎样说,我们就怎么样做。行是行为,包括我们思想见解、言语造作,身语意三业的行为,我们三业行为跟佛讲的不一样,那自己就要明了,佛所讲的是正确的,我们跟佛不一样一定是错误的,要依佛所说把它修正过来,这叫修行。所以修行是修正错误的行为,我们想错了要修正过来,我们看错了要修正过来,我们做错了要修正过来,我们讲错了也得修正过来,依照佛经上的标准,如说,用这个标准来修正我们身语意三业错误的行为,这叫如说修行。
金刚般若研习报告(第28集) 1995/5
修行最重要的那个字就是习,习是什么?练习,在生活上练习,在工作里面练习,在处事待人接物之处练习。经里面所讲的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,经里面所有的教训变成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,全用上了,自然不知不觉的就契入佛的境界,把阿弥陀佛的本愿、功德全自己受用,变成自己的。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32集) 2011/4/12
学佛的人总算是觉悟了,知道回头,回头就是修善,真的要积累功德。功是指修行的功夫。学习经教,明了经教,依教修行,这是功。德是什么?德是结果,我依照这个修行,我得到什么结果。功德这个德跟得失的得是同样的意义,我修功,我就有所得。得到的是什么?开悟。佛经上常讲烦恼轻,智慧长,这是你得到这个。附带的你身心健康,你快乐自在,这都得到了。
净土大经科注(第76集) 2011/12/12
福德不能了生死,不能出三界。正像《六祖坛经》里面所讲的,生死的大事,福不能救。福德没有办法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,所以一定要功德。通常我们讲持戒是功,定是德,修定是功,开智慧是德,戒、定、慧!
无量寿经玄义(第2集) 1994/10
得的是什么?没有胡思乱想,心清净了,可见得心清净就是德。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那就开智慧,所以那个德是讲的定与慧。你捐了一点钱,你想想看,你有没有得定?有没有开智慧?与定慧毫不相干。所以戒定慧三学,戒是功,定慧是德,功德是这个修法的。
无量寿经(二次宣讲)(第75集) 1990/4
什么是功德的根本?换句话说,就是修学的关键,我们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,要把它抓到。这个地方讲的功德「本」,就是一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的名号。你们想想看,它是不是戒定慧三学的根本?这一句名号念好了,戒定慧三学统统具足了,它是功德本。如果喜欢研经的人,这一本《无量寿经》就是功德本,千经万论都离不开这一部经所讲的原理原则,这一部经是一切经的精华。《华严》上讲,一即一切、一切即一,这一部经真正是参透了,一切经都通达了,所以这是功德本。认清楚,才晓得这一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。
无量寿经(二次宣讲)(第75集) 1990/4
「信愿行」集合成一体,信心才会坚定-第126集
真正的信心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、行为的基础上。佛法称之为正信,如果对于理论不清楚,行为没有落实,这种信都是迷信,都是勉强的信,信心当然很容易动摇。我们曾经见到过,一生吃斋念佛,到晚年改变了,或者是改变修学其它法门,或者是改变信仰其它的宗教,这些事情并不少见。
早餐开示1999/3/20
这什么原因?信心动摇了。佛法所说的道理,他没有明了、没有透彻,佛教导我们的生活,教导我们应当怎样处事待人接物,他没有落实,所以才会有这些现象。因此「信愿行」必须集合成一体,那个信心才会坚定。
早餐开示1999/3/20
信的标准是什么?信的标准一定是力行,你不认真努力去做,你就是不信。所以信愿行是一而三、三而一,一体的。你说信了,愿力不强,不肯去做,那个信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真正相信,还要人去劝吗?还要人去督促你吗?自动自发,自自然然,他认真如理如法的他去做,那才叫正信,没做到就是不信,这是我们自己要警惕的。如果我们信心没有建立,我们想建立信心,从哪里建起?解门。你信心为什么生不起来?你了解认识不够。如果真的明白了,真的了解,那哪有不信的道理!
华严讲习(第六集)1998/4/13
信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。假如对西方极乐世界认识不清楚,了解不够透彻,这个信心就很难生起,必得要依靠大乘经典。大乘经典我们读多了,仔细去研究思量,把这个道理明了了,我们的信心才能够建立。从信心生起愿力,我们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愿是从信心里面生的。一心称念这个动力又是从愿心里面发出来的。所以因信这才发愿,因愿这才立行。
无量寿经(第36集) 1992/6
正信是要理解,是要能真正懂得教理,不至于把它曲解,不至于把它讲错,这个信才叫正信。正信也不过就是有个理论依据而已,不是自己的境界;换句话讲,虽然信,它是有理论依据,事实上呢?事实上还不晓得,还不太可靠,里头还是有怀疑。因此正信之后,要依教修行,要入这个境界,入了境界的时候,这个信叫真信,这是真的了。
阿弥陀经要解(第59集) 1984
为什么?事上也得到了,理没错,事也见到了,确确实实是事实,不是虚妄的,这是真信。可是诸位要晓得,信心要提高到这个层次,里面一定要有愿、要有行,单有信没有愿与行,这个信心是提不上来的;换句话说,这个信心就不坚固,不坚固他就会变质、就会退转,他就不能够契入。
阿弥陀经要解(第59集) 1984
这个道理明白了,清楚了,你在佛法修学才建立真正的信心,所谓是断疑生信。你搞清楚、搞明白,疑惑没有了,你能够生起真正的信心,「信为道元功德母」,你修学的脚跟站稳了。从这个基础再往上提升,境界就愈来愈好,这是个基础,信心是基础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03集)1998/12/18
换句话说,你现在为什么还会有烦恼?你为什么不自在?你为什么不安乐?都是对于事实真相没搞清楚。真正搞清楚,我们功夫不到,那个没有关系,自己会有信心,我努力一点,早晚我一定能达到这个境界,自己会有信心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03集)1998/12/18
「信愿行三,缺一不可。」真正求往生,这三个基本的条件必须要具备,少一个都不能够成就,这是我们特别要注意到的。我们在讲堂里面研究经论,它的目的是让我们明白这个道理、明白事实真相,我们的信心才能够生的起来;换句话说,信心建立在理论与事实的基础上,这个信心才是真实的。愿是依信而起的;换句话说,愿是建立在信心的基础上;行,这又是建立在愿望的基础上。所以课堂里面的研究讨论,都是帮助建立坚定信心而设施的。
无量寿经(第12集) 1992/6
真正认识清楚,这种信心才会坚定,那个愿才恳切,这种信愿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第一个条件。蕅益大师说得好,能不能往生,决定在信愿之有无,你真有信愿,你就取得往生条件;至于念佛的功夫,那是往生到那边品位高下。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478集) 2011/7/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