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师父说

四悉檀-第915集





  法语:

  摄受众生非常重要,如果不能摄受众生,就没办法帮助众生。可以用「四悉檀」的方法。第一种叫「世界悉檀」,就是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;第二步「为人悉檀」,就是念念都想到他的利益;第三步,帮助他改过自新,叫「对治悉檀」,劝导他什么是真正的利害是非;真正目标「第一义悉檀」,就是帮助他成佛。 

  节录:

  摄受众生非常重要,如果不能摄受众生,你怎么能帮助众生?佛法里面常讲普度众生,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普遍,普遍就是没有分别,度就是帮助,普遍无分别的帮助一切众生。那众生不接受怎么办?你去帮忙,他理都不理你,他根本就不领你的情,你怎么办?所以供养里面,就提出有摄受众生供养。摄受众生,这个话的意思要用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要把众生跟自己的关系搞好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1集) 1999/3/13  

  佛用什么方法,把这些众生关系搞好?佛有四个原则,叫「四摄法」,更殊胜的就是「四悉檀」。悉檀,这个名词是华梵合译,悉是中国字,檀是印度话,檀是檀那,就是布施。悉要在此地,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讲,悉檀意思就是圆满的布施,平等的布施,普遍的布施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1集) 1999/3/13  

  佛说法有四种:第一种叫「世界悉檀」。这都是讲摄受众生,你离开这四个方法,摄受众生做不到;也就是说,你想跟一切众生搞好关系谈何容易!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,父子已经没有亲,夫妻也不讲道义,这种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怎么去建立?可是我们想想,佛陀那个方式还是行,「遍施」,你要肯布施。所以这四条,第一条就是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。要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,那你一定要懂得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;你要不能恒顺众生,要众生顺着我,就难了,必须要知道自己去顺众生。佛做个榜样给我们看,先令他欢喜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1集) 1999/3/13 

  接着第二步,「为人悉檀」。这个意思就是说,念念都想到他的利益,人家当然欢喜,念念想着我自己的利益,你跟别人就很难处,大家就争利。我们能够放下,我们能够舍弃,满足一切众生的欲求,样样都为他;时间长了以后,他把你当作知心的朋友,看到你这个人在一生当中,他觉得很可靠,你给他建议,他就会听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1集) 1999/3/13  

  所以到第三步,这才帮助他改过自新,叫「对治悉檀」。在这种亲密关系之下,长久的交情,菩萨才开始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,因果报应的事实跟理论。劝导他,什么是真正的利?什么是害?什么是是?什么是非?是非利害才能谈,让他慢慢的醒悟过来,知道断恶修善,趋吉避凶,我们一般学佛人讲消灾免难,教他这个道理。这是初级佛法,这不是帮助他的真正目标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1集) 1999/3/13  

  真正目标在最后,「第一义悉檀」,帮助他成佛。做个好人,得人天福报不错,不究竟,人要死,活不长,你福享不久。怎样能够学到不死,不生不灭,怎样能够保持你的富贵,千年万世永远不衰?那就得要作佛;不作佛,这是做不到的。最后的目标,帮助他作佛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1集) 1999/3/13  

  佛用的方法多么巧妙!用这个方法来建立人际的关系,人与人的关系。他喜欢的我们随顺,不喜欢的我们避开,第一个阶段,佛菩萨帮助众生,那实实在在了不起。如果这个人一辈子都不能回头,那怎么办?佛有耐心等他来世,来世还不能回头,佛菩萨还有耐心等他后世。「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」,然后你才知道,佛陀对众生恩德之大无与伦比,没有人能够相比。佛对于任何一个众生,照顾你都是生生世世,从来不舍弃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1集) 1999/3/13  

  所以说到「摄受众生供养」,我们要晓得,知道佛的四个原则。四个原则里面还有方法,这个方法就是四摄法: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;世界悉檀里头有这四种法,为人悉檀里头也有这四种法,对治悉檀里头也是这四法,第一义悉檀里头还是这四法。你要会运用四悉檀、四摄法,我相信你在这个世间,跟任何族群,任何不同的文化,任何不同的族类,乃至于不同的宗教信仰,都可以建立良好的关系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1集) 1999/3/13 

  佛菩萨是应以什么身度化就现什么身。同样一个道理,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,要知道佛是普度一切众生,不分国家、不分族群、不分宗教,一律平等热心的教化。我们要是遇到一些障碍,也要学菩萨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,我们不能够变现形状,可是身分不要拘泥,拘束一定的身分就不能度第二种人。要明白这个,这叫善巧方便,回向偈里头,「巧把尘劳为佛事」,要活学活用。我们应该随顺人情世故,随顺风俗习惯,别人就欢喜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547集) 2006/5/16  

  如果我们学佛的同学们,无论在家出家懂得四摄法、懂得四悉檀,佛法哪有不兴的道理!你的修行哪有不成功的道理!肯定像诸佛菩萨一样,应化在十法界,普遍受到一切众生的欢喜爱戴。所以四摄、四悉檀是诸佛菩萨摄受一切众生的原则。不只是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这样做,佛告诉我们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统统遵守,我们怎么可以疏忽?今天尤其讲化解冲突,促进和平,这个法子好极了,一定要从我们自己本身做起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547集) 2006/5/16



帮助别人若有所希求,就不是菩提心-127


  无条件、无希求的帮助众生,这是佛在经论上说得很多。帮助别人,对别人有所希求,这不是菩提心,这个心不清净。要完全没有希求的心,这也是一般世人不容易做到的,解得不够深,解得不够透彻,就难了!为一切众生能牺牲自己,牺牲生命都在所不惜,何况其余?

早餐开示1999/3/20  

  我们为一切众生,众生有需求的时候,我们要想成就他,要想满足众生的愿望,很不容易做到。什么原因?处处顾虑到自己的利益,虽然知道也想帮人,但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前面,帮助别人需要细细考虑一下我自己的利益,如果对自己的利益有重大的妨害,就不肯做了;或者是有小小的妨碍,帮助别人的愿心就退失了。这些事情,不必看别人,自己冷静反省反省就发现。

早餐开示1999/3/20  

  我也知道佛在经上的教诲是善的、是正确的,可是我们在生活行为里要想做,那考虑就多了,不能将佛的教诲百分之百奉行。追究起根本原因,不能放弃自己的利益,不能放弃自己对五欲六尘、名闻利养的受用,众生总是希望又可以帮助别人,又不失自己名利、五欲六尘的享受,一切兼而有之,这多么好!可不可能?给诸位说可能,但是决不是现前这个阶段,现前你是生死凡夫,你享受五欲六尘之乐,你决定会堕落。

早餐开示1999/3/20  

  利益众生的是善,利益自己的是恶,这是佛法讲善恶永远不变的标准。念念都为利益众生,这是大善,你的果报不可思议。凡夫愚痴,念念为自己,纵然想帮助别人,非常有限。能够将自己的利益分出十分之一、百分之一给别人,他就觉得我做了很多好事、做了很多善事。这是不错,是做了善事,能不能出三界?不能。为什么?把自利看得太重了。

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(第36集) 1989/1  

  存一个纯善之心,然后随分随力去做好事,你力量能做得到的尽量去做,做的时候要做得干干净净,绝不求果报。为了果报去行善,你的意已经不善,为什么?有条件的。无条件的善是真善,不求果报的善行,果报最殊胜。

太上感应篇(第23集)1999/6/10  

  真正觉悟的人,像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,觉悟的形象是什么?先利益众生。觉悟的人一定先照顾众生、照顾别人,帮助别人心得清净,帮助别人破迷开悟。所有一切作为是为众生的,今天讲的为社会、为大众,而不是为自己。自己确确实实肯牺牲奉献,奉献自己的体力,奉献自己的财力,奉献自己的精神、时间,为众生造福,这是觉悟的人。迷惑的人,念念为自己。这两种人差别在哪里?觉悟的人他的前途是光明的,他走的是佛道,他走的是菩萨道;迷惑的人他走三恶道,怎么回事情?大家很清楚,迷的人增长贪瞋痴,他增长自私自利。觉悟的人,增长戒定慧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566集)2002/1/8  

  如果我们对一切众生也是无条件的尽心尽力的帮助别人,我们与诸佛菩萨的感应就特别的显著。为什么?佛用这个心,我们也用这个心,心心相应,有特别显著的感应。

华严开敷夜神章(第9集) 1986  

  放下一切的欲望,放下自私自利。念念想众生,不要想自己;想别人的利益,不要想自己的利益;这个好,自己所得到的是不可思议的;念念为自己,所得到的非常有限。我们肯帮助别人,众神会帮助我们,感应不可思议,完全是一片真诚,我们得到的回报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401集)2001/3/16  

  但是我们并没有希求回报,我们念念只是帮助佛法、帮助众生,希望佛法能够久住世间,希望众生有机缘能够闻佛法;除此之外,我们没有其它的念头。所以一切都得到诸佛护念,都得到龙天善神的护持,得到他们帮助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401集)2001/3/16  

  看到众生有苦难,我们帮助他离苦得乐,这个心叫菩提心。菩提心是纯净纯善之心,清净平等觉是纯净,大慈大悲是纯善,帮助别人,惠以真实之利,不求报偿,这是纯善。帮助别人有报酬、有条件不叫纯善,是善,不能叫纯,无条件的帮助别人,这叫纯善。由此可知,菩提心就是纯净纯善的心,菩萨行就是纯净纯善的行为,这是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。
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534集) 2011/8/11



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