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师父说

永远保持高度的学习兴趣-第916集





  法语:

  要把学习当作一生当中,唯一的一桩大事来看待,认真努力,活到老,学到老,还学不了。欲望应当是少欲知足,求学、求道可不能少欲知足,要不断的精进,永远保持高度的学习兴趣。  

  节录:

  我们求学,遇到善知识,善知识为什么那么爱护你?为什么特别照顾你、帮助你、成全你?是因为你有恭敬心,你真正想学,把学习当作一桩大事来看待,你很慎重、很认真。善知识一定要帮助你,他不帮助你,对不起你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9集) 1999/5/22  

  如果你对学习的态度,漠不经心,随随便便,善知识就不再照顾你。为什么?照顾你白费心力,没有用。所以印祖的话我们就懂得,你有一分诚敬,善知识对你照顾一分,你有两分诚敬对你照顾两分,不会多照顾,多照顾没用处,精神时间都浪费了。如果你有十分、九分的诚敬心,他要照顾你只有八分、九分,他对不起你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9集) 1999/5/22  

  所以我们自己求学,「恭慎保持」这四个字一定要具足,我们这一生才会有决定的成就。要把学习当作我一生当中,唯一的一桩大事来看待,认真努力。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,活到老,学到老,还学不了,来生还接着干,生生世世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9集) 1999/5/22  

  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,在佛经里面,大乘经里面常讲「无量劫」。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的时间,满足五劫;这个五劫是大劫,不是小劫。你不是发长远心,那怎么行?决定不能说,我修学,学个十年、八年,二十年、三十年,可以不必那么样认真了,你就错了。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,你能学几何呢?不可以得少为足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9集) 1999/5/22  

  欲望应当是少欲知足,求学、求道可不能少欲知足,一知足你就不能再向上提升。所以要不断的精进,一直到如来果地,那才是真正无学,等觉菩萨还要修学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9集) 1999/5/22  

  保持最好能做到任运自持,这个功夫才叫真正得力,也就是一丝毫勉强的念头都没有,永远保持高度学习的兴趣。可是要达到这个境界,又谈何容易?为什么佛菩萨能达到这个境界,我们不能达到?我们的学习没得受用,所以距离这个境界就有很大的差距。诸佛菩萨何以能达到这个境界?他的受用得到了。受用是法喜充满,智慧无量,慈悲无量。慈悲、智慧、法喜都是从内心里面,像泉水一样往外面涌现,他怎么会懈怠?他怎么会失掉?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9集) 1999/5/22  

  我们今天学习,这个境界没现前,学得很辛苦,学得很苦恼;放个假,非常快乐,今天可以不要学了,你说有什么法子?人家那个学习,学习有乐,世间什么样的快乐,都比不上学习快乐,所以才能够任运保持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9集) 1999/5/22  

  为什么人家学得快乐,我们学得不快乐?我把这个道理,跟诸位说出来。人家学习的东西,已经落实在生活里面,所以快乐。我们所学习的,跟我们的生活不相干,那个学了当然很苦;也就是说,学了你马上去做,认真做到,乐在其中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9集) 1999/5/22  

  你看看《论语》第一句话,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」!这是孔老夫子说的。你学,学了怎么样?落实,习就是落实。习,我们今天讲养成习惯,彻底的落实,真正的落实,时时刻刻都落实;时习之,法喜就充满。「说」,悦跟乐不一样,乐是外面的刺激,享受五欲六尘之乐,悦是从内心里面流出来的喜悦,不是从外面来的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9集) 1999/5/22  

  你能把学的这些道理,这些方法境界,全部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快乐了,快乐无比,法喜充满才能保持。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了解事实真相,认真努力去做,一定要把它做到。快乐就是健康,中国谚语常讲「人逢喜事精神爽」,他一天到晚都快乐,他的精神怎么会不好?身心健康,真的是快乐无比。人都喜欢要离苦得乐,这么快乐的事情他不要,天天要去搞苦事情,你不叫颠倒吗?佛法的修学,诸位在这个里面能够得大乐,你修学如法了,如理如法的修学必定得乐。得乐,就是离苦。你一定是智慧增长,慈悲心增长,叫破迷开悟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49集) 1999/5/22  

  古人有一句话说,「世味哪有法味浓」,世间这些滋味,无论是身摄取的,或者是心理享受的,精神的快乐,跟法味比差很远。这些事情,学佛的同学,真正用功的人都有。我们初学讲经,准备功课,要查这些资料,往往晚上没有事情,还清净,没有人干扰,好读书。愈查愈兴奋、愈欢喜,天亮了不知道,怎么天亮了?好像是二、三个小时,实际上工作七、八个小时,没有感觉到累,没有想到累,欢喜。

净土大经科注(第314集) 2012/4/28  

  从这个地方就能体会,经教没有入进去,入进去之味其味无穷,你舍不得离开它。一天不吃饭可以,一天不睡觉没有关系,一天不读经不行!这个法味滋养我们的身心,让我们真正喜乐。古人所谓「人逢喜事精神爽」,真快乐!这种快乐,必须深入经藏你才能享受到,你要不深入经藏你享受不到,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
净土大经科注(第314集) 2012/4/28  

经教是帮助你明了事实真相,也就是章嘉大师所说的看破。真正看破之后你才能放下,放下什么?放下烦恼、放下忧虑、放下业障。这个东西统统放下,你能不快乐吗?这个东西统统放下之后,一心念阿弥陀佛,法喜充满。你要知道,声声佛号都跟阿弥陀佛连线,一念相应一念佛,念念相应念念佛,这还得了吗?这不得了!真可惜,知道这桩事情的人确实是太少了。真正知道,你就看,决定他法喜充满。他那个欢喜,不受我们这个世间任何境缘干扰,无量的身心欢喜他都现前。

净土大经科注(第314集) 2012/4/28



天天读经就是依靠佛菩萨提醒我们-第128集


  我们生在这个时代,这个时代福很薄,障缘太多,稍不小心决定堕落,外面的诱惑力量太大了。内里面烦恼习气重,外面诱惑的力量很大,你怎么会不堕落?学佛也难保不堕落。我们今天小有成就,得力在哪里?得力在天天读经,天天闻法,用这个来薰习。

佛说十善业道经(第65集) 2000/9/4  

  薰习的力量能够跟烦恼习气平衡,还不能够保证往生。必须薰习的力量超过烦恼习气,也就是说,烦恼习气确实你能够把它伏住,叫「伏烦恼」。一切时、一切处烦恼习气不会现行,外面这些外缘,无论是顺境、逆境,善缘、恶缘,六根面对都能够不受影响,你就有把握往生。

佛说十善业道经(第65集) 2000/9/4  

  佛菩萨在哪里?佛菩萨在经典里面。我们今天看这些形像,不懂经论的道理,对于佛像你也一无所知,社会上人说我们拜偶像、说我们迷信,我们听了点点头,没错,我们是迷信。学佛,佛是什么不知道,那你不是迷信吗?

华严经讲述菁华(第306集) 2000/5/24  

  佛法是教学,佛法是教育,佛教育里面所有一切的设施都是教导我们的。我们见到佛菩萨的像,你们看看佛像、看看菩萨像,他多么安详,从这个造像里面,我们就能够体会到戒定慧三学,它完全表露在这个像上,我们应当要学习。

华严经讲述菁华(第306集) 2000/5/24 

  我们塑造佛菩萨的形像,是让这尊像时时刻刻提醒我们,见到佛像如同真佛在,想到佛在经典上的教诲,是提醒这个意思。不见到佛像,佛讲的道理忘掉了,提不起来;一看到佛像就想起来,佛教给我们应当怎么做法,菩萨教给我们应当怎么做法,这个功德利益就很大。供佛像是这么个意思,决定不是迷信,我们要清楚、要明了。

华严经讲述菁华(第25集) 1998  

  所以我们一天都不能离开佛菩萨,佛菩萨在哪里?佛菩萨在经典里面。不离开佛菩萨,不离开佛经,佛经天天要念,天天要思惟经典里面所说的道理。经典的义理无有穷尽,我们一生一世都体会不尽的,每读一遍有一遍的悟处。

善财童子参学报告(十三)(第3集) 2000/2/26  

  经典是佛说的,我每天读经,亲近佛陀;每天研究注解,亲近古今的善友。他们帮助我们解释经典,我们多看、多听,开自己的智慧。天天增长智慧,这就不容易堕落了。古人有所谓:「三日不读圣贤书,面目全非。」这个话我们现在听起来感觉到一点都不过分,如果我们三天不读经、不读注解,把佛法放在一边,烦恼习气都现行了,我们决定没有能力抵挡这个社会上许许多多的诱惑,我们没有办法伏住自己的烦恼习气,这就堕落了。

佛说十善业道经(第66集) 2000/9/5  

  如果知道自己有过错,过错不怕,哪个人没有过错?谚语所谓「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,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」,要紧的是要懂得改过,懂得自新。我们读经,经文每读一遍就认真反省一遍。经是一面镜子,知道我们过失了,佛教我们做的没做,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做了,这就是过失。不读经没有觉察到,这一读觉察到,觉察到赶紧改过来,改过自新就好。

大乘无量寿经菁华(第6集) 1998/7  

  决定不能够间断,天天要反省,天天要忏悔,天天要改过自新。一天不改过,你的过失在累积,那就不是积善,是积恶;恶积不得。天天要反省,诸位要知道,反省就是我们佛家讲的开悟。自己晓得自己有过失,知道之后改过,改过是真功夫、是真修行。不知过,过从哪里改起?改过一定要从知过改起,所以反省就非常重要。天天要反省,天天要改过,天天要读经,经典提醒我们;不读经忘掉了。读经是天天提醒我们,天天在真干,你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,这是人生的大自在、真快乐,佛家讲离苦得乐,一点都不假。

善财童子参学报告(二一)(第2集) 2001/4/24  

  不读经你不明理,你不知道怎么修行。天天读经,天天对照,我今天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跟佛经上讲的相不相应?如果相应,好,那太好了,要保持;如果不相应,赶快改,应该忏悔,誓不更造。天天读经,天天思惟,天天改过,天天自省,这个人决定得生净土,决定亲近阿弥陀佛,我们就成就了。
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578集) 2014/1/11


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