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师父说

愿力跟业力差别在哪里?-第923集





  法语:

  愿力跟业力差别在哪里?差别在愿力来受生的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,这个人才是真正乘愿再来的。如果我们见色闻声,还有分别,还会有念头生起,是业力。换句话说,愿力来的是真看破了,真放下了;业力是没有看破,也没放下。  

  节录:

  所谓是「不如意事常八九」,这个世间种种法不是你想象的,自己完全做不了主宰,也不是佛菩萨给我们做主宰,也不是上帝作主,是业力作主。业力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它做主宰。六道凡夫没有一个人不是受业力支配的;不受业力支配,六道里头没有。最低限度,六道之外的四圣法界,这些人确实证得正觉,向正等正觉这个目标迈进,他们可以说不随业力,就是佛家常讲的「乘愿再来」,他们可以随愿力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53集) 1999/6/19  

  愿力跟业力差别在哪里?差别在愿力来受生的,真的像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「外不着相,内不动心」。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《金刚经》上讲「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」,这个人才是真正乘愿再来的。如果我们见色闻声,还有分别,还会有念头生起,是业力,不是愿力。换句话说,愿力来的真看破了,真放下了;业力是没有看破,也没放下,这是不相同之处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53集) 1999/6/19  

  佛教给我们要有智慧,要能观察到这个世间所有一切现象是怎么回事情。诸法实相就是教你看破,唯有看破的人才能真正放下,为什么?全是假的。任何一法决定不可能占有,决定不可能说「我得到」,决定得不到的。你能把占有的心、得到的心、控制的心,这个念头全部放下了,你就得大自在,放下是放下这个。你要不能看破事实真相,你如何能放下?放下的人不造业,不但恶业不造,善业也不造了。为什么?造业的念头没有了。

地藏经玄义(第24集) 1998/12  

  可是事情做不做?做,事情还是断恶修善,只是没有做这个心。没有这个心,断恶没有断恶的念头,修善没有修善的念头,就是善恶都不造了。善恶都不造,不是说善恶事情都不做了,还是照做。这个做就完全是利他,这就是菩萨示现,游戏神通。佛家常讲「乘愿再来」,这个人就是再来人,为什么?没有自己了,完全为众生。还有一念为自己不是再来人,决定没有一念为自己,念念为众生,决定没有念念为众生的执着分别,这个心才叫清净心。

地藏经玄义(第24集) 1998/12  

  乘愿再来,他是愿力身,他不是业报身;乘愿再来的人,决定不造业。我们可以从这个地方来观察,他是累积修福慧而来的,还是真正乘愿而来的。如果还有恶念、还有爱憎,他不是乘愿再来的;乘愿再来的人,情转变成智慧了,所以说决定没有感情起作用。他处事待人接物是真实智慧,决定不是感情;还有情,这是业报身,随业流转。

佛说十善业道经(第79集) 2000/9/29  

  佛家法相宗的「转识成智」,「识」就是情识。所以说转八识成四智,四智菩提,这是乘愿再来人;没有能够把心心所转变成四智菩提,他是六道凡夫。六道凡夫福报再大,做到摩酰首罗天王,福享尽了,还要往下堕落;换句话说,决定逃不出轮回。

佛说十善业道经(第79集) 2000/9/29  

  转变最重要的枢纽,就是看破、放下,凡夫想转转不过来,关键就是放不下、看不破,这个障碍还是自己本身的,不是外来的;换句话说,你放不下、看不破,你依旧是业力主宰着你。我们真正把业力放下了,看破就是事实真相明白了,一切罪障习气统统改掉了,放下就是改过,愿力的身就现前了。

早餐开示 1998/4/15  

  愿力之身自在!来去自如,这个世间还有缘,可以多住几天,我们本愿就是帮助众生。众生不接受帮助,不相信了,随时可以走!这就是佛家常讲「生死自在」。实在上讲,生死是一般人讲的,我们明白应当这个字要调过来,「死生自在」。死生跟生死意思不一样,生死是一个阶段完了!死生是循环的,永远无尽的,死了底下就生了。这个意思它是活的,讲生死,死就断掉了;讲死生是活的,死生得自在。

早餐开示 1998/4/15 

  『血肉之身』,是我们现在这个身体。这个身体因为没有办法离开妄想分别执着,因此都落在数里头,所以用术数能够推断你的一生吉凶祸福。如果人要想超越命数,要从心理上做一个改变,把从前不善的观念、行为都能够改正过来,与义理相应,这个身就称为『义理之身』;在佛法里面讲愿力。血肉之身是业力,业力变现的。

了凡四训(第4集) 2001/4/16  

  如果我们的愿力大过业力,在佛法里面就叫做乘愿再来。这里面我们必须要了解,那就是血肉之身没有离开自私自利,义理之身是大公无私,不再为自己的利益着想。生在这个世间,这个身体是为社会、为人民、为众生服务造福的一个工具,跟自己的业力完全脱离关系,这个身就称为义理之身,这个身就称为乘愿再来。

了凡四训(第4集) 2001/4/16  

  阿弥陀佛是个标本,是个样子,我们要照这个样子来塑造自己,把自己改变成跟阿弥陀佛一模一样,心一样、愿一样,你想想,你不能往生谁能往生?决定往生。心愿相同,然后言阿弥陀佛之言,言语相同了,平常处事待人接物念念不忘阿弥陀佛,念念不忘劝人念阿弥陀佛,这就是言阿弥陀佛之言,行阿弥陀佛之行,我们的身语意三业都像阿弥陀佛,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,就是阿弥陀佛乘愿再来。

了凡四训(第3集) 1990/1  

  这是即身成佛,成了阿弥陀佛,你看把我们凡夫身摇身一变,变成阿弥陀佛再来的,本来我们是业报身来投胎的,现在一变变成阿弥陀佛再来的,乘愿再来。这个是改造命运最殊胜、最上乘的改法。

了凡四训(第3集) 1990/1


事事都要看淡一些-第135集


  真正念佛的人,真正想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,必须平常处事待人接物样样都要看淡一些,别认真,什么事情得过且过。要紧的是什么?在人事当中,不动贪瞋痴的念头。你能有这个把握,你将来往生会减少许许多多的障碍,这一点很重要,千万不能疏忽,不能大意。因为你一生的功夫就在临终一剎那做最后的决定,你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还是又回到六道轮回?就在那一剎那之间,这是平常不可以不留意的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131集) 1984/12  

  从哪里修?就是从生活上修,每天接触到这些人事物,就从这里修,看看自己面对着现前的境界,还会不会起心动念。依旧会起贪瞋痴的念头,这就糟了。佛念得再好、经念得再多,没用,都无济于事,一定要把这个念头断掉。这才是真实的利益。

大乘无量寿经指归(第51集) 1996/4  

  所以放下要在平时,平时要看淡,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看淡,能舍真正是福,不造罪业。造罪业要知道,决定是障碍,叫罪障。所以念佛人在紧要关头时,业障会现前。我们在人间能住多久?纵然你寿命长,活到一百岁,一百岁才不过三万六千日。由此可知,人命短促。我们在这个世间是在这里旅游、过境,哪个地方是家?哪个地方是自己的?什么都不是,一定要觉悟。你真正觉悟,不造罪业了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235集) 1984/12  

  贪瞋痴慢这些烦恼要断。纵然不能断,一定要一年比一年轻,一年比一年淡,你的功夫就在增进。怎样才能成就?自古以来,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,对于这个世间一切人、一切事物要看淡,要看破、要放下。看破就是把它看淡一点,放下就是不要再执着、不要再计较,什么事情得过且过,不要去认真、去计较,不要去执着,这样就好,对于我们往生净土就不会造成障碍。我们对这个世间逐渐逐渐没有贪恋,统统能够放下、能够舍弃。

观经善导疏菁华(第18集) 1993/11/10  

  平时用什么功夫?看破、放下。也就是说,我们在这一生当中,对于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要看淡一点,不要太执着,凡事要学大而化之,不要斤斤执着,我们这个功夫才会得力。样样都很认真,样样都计较,这个很糟糕,你要想达到这个功夫境界,相当不容易。什么事情马马虎虎,有也好,没有也好,吃亏也好,上当也好,占便宜也好,什么都好,不要去计较,不必去过问,真的是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少一事不如无事」,一切随缘度日就好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21集) 1998/8/15  

  慢慢放,看淡一点不要太认真,不要过分的分别,不要过分的执着。常常学着恒顺众生、随喜功德,这个好,不要坚持自己的成见、执着,这是最糟糕的。

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(第20集) 2003/6/3  

  每天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,把什么事情看淡一点就提升,烦恼轻、妄念少,就是提升。不管什么事情,不要与人认真的去计较,就能把境界提升,为什么?晓得身心世界都是虚妄的,不可得!不可得,你要认真计较,你是迷惑颠倒。晓得一切都不可得,我统统放下就得自在,境界就提升。

大方广圆觉经(第24集)  

  世缘要淡薄,纵然放不下,要看淡。最后临终一念要放下,平常看得很淡,放下比较容易。如果平常对这些很计较、很执着,临终放下非常困难;换句话说,你念佛就去不了极乐世界,这样的念佛人比例很大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858集) 2007/10/29  

  如果你很用功,每天读经、念佛,但是你对于世缘还是看得那么重,还是那样的分别、执着,那你是毫无功夫。你的经是白听了,你的佛也是白念了,只是跟佛法结一点缘而已,这一生不得受用。这样的情形,我们知道我们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如是。如果过去生中修学功夫得力,你早就往生,你怎么还会跑到这儿来?过去错了,希望这一次不要错了,这个很重要。

学佛答问 2004/7/23  

  你把世缘看淡了,你不再分别、不再执着了,一心向往西方极乐世界。我在这个世间是做客的,是来观光、旅游的,我何必认真?过几天我就走了,我到极乐世界去了。自然看淡了,看淡了你什么都放下了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545集) 2001/12/26  

  世间法得过且过,不要认真去计较,要认真的是念佛、想佛,「忆佛念佛」这个要认真,要真正做到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我们这个功夫才能成就,这一生才不至于空过,决定得生净土。

观经善导疏菁华(第8集) 1993/10/31


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