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语:
于一切人事要看得淡,「君子之交淡如水」,如水是平常心,交情才能长久,才能不变。如果堕在情执里,离开就痛苦了。要化感情为理智,分离的时候,心里不会有任何影响。所以对于顺境、爱缘要看得很轻,决定没有丝毫执着。对于逆境、恶缘,心地也要淡泊,不生怨恨。永远保持清净平等。
节录:
你有讨厌、有喜欢,是你迷了自心才会有这个现相;如果你觉而不迷,就没有这个现相。不迷,你一定看到所有境界是平等的,所有境界是清净的。自己到底是觉是迷,用这个角度来衡量,很容易观察出来。我修行的功夫有没有进步?如果有进步,我分别执着一年比一年轻,一年比一年淡薄,也就是心地一年比一年清净、一年比一年平等,这是有进步,这是很好的现象。虽然很用功修行,分别执着还是那么重,喜欢那个人仍很喜欢,讨厌的还很讨厌,虽然天天在念佛,没进步。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185集) 1984/12
觉才是进步,迷就是不进步。不进步,功夫用得再多,说老实话都是白用,没用处,充其量修一点来生的福报而已,这是六道里面的痴福,不是真正智慧。于一切人事要看得淡,不但佛法如此,儒家的教学也是「君子之交淡如水」,如水是很平常,这个交情才能长久,才能不变,这都是古圣先贤教给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原理原则。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185集) 1984/12
无论在生活,无论在学习,无论在工作,愈是艰难愈要有耐心,决定不能够浮躁,浮躁一定坏事,不能成就,小心谨慎、细心去处理,事情决定能做得圆满,做得成功。无论是对人、对事、对物都要培养耐心,对于顺境、善人,要有耐心,要能够忍,忍什么?不能堕在情缘之中,如果堕在情执里面,麻烦大了。到以后怎么?离开就痛苦了,爱别离,苦就来了。
大乘无量寿经(第68集) 1999/11/6
佛家讲要化感情为理智。经上讲情跟智是一个东西、一桩事情,迷的时候叫情,悟的时候叫智。智,分离的时候,心里不会有任何影响,情就有影响。所以对于顺境、爱缘要看得很轻,决定没有丝毫执着,不生情执。对于逆境、恶缘,恶人相处,心地也要清淡、淡泊,不生怨恨。顺境、逆境,善缘、恶缘,永远保持清净平等,没有忍耐的功夫你做不到。清净平等心是大道,是佛道,是菩萨道。
大乘无量寿经(第68集) 1999/11/6
交往一定用平常心。什么叫平常心?平是平等,常是永恒,跟一切人往来永恒存一个平等心,这叫平常心。平等心是佛心,平等心是真心;着了四相,就有你我他,就不平等。我总比你强一点,这是什么?傲慢,贪瞋痴慢。有我,执着这个身是我,有我决定就有贪心、有愚痴、有瞋恚、有傲慢,要知道这叫做轮回心。轮回心起作用叫轮回业,你怎么能出得了六道轮回?所以这些懂得之后,在日常生活当中,这叫真正用功,什么都看淡,什么都无所谓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465集) 2005/11/8
什么事情最重要?「清净平等觉」最重要。无论在什么环境里头,顺境逆境、善缘恶缘,如何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心,重要!为什么?六道里头没有清净平等觉,六道里头是贪瞋痴慢疑。所以细细想想,我们自己起心动念是清净平等觉还是贪瞋痴慢疑?如果是念念都没有离开贪瞋痴慢疑,六道轮回是决定出不去,念佛都不能往生。如果起心动念跟清净平等觉相应,那就恭喜你了,你念佛求生净土一定成功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465集) 2005/11/8
修行几十年到临命终时还起贪瞋痴,有没有?有。不但有,很多!临命终时还有贪瞋痴,还没放下。这样学佛,来生看他造的善恶业了。如果这个人一生行善,他又到人天来,出不了三界,也不能往生;如果他造作的是恶业,他就到三恶道去了,看他造作罪业的轻重,有畜生、地狱、饿鬼不同。这不能不知道,知道了,你才会用功,你才晓得怎么修行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465集) 2005/11/8
从一切事实真相来说,正如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虚妄的,不是真实的!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。佛在三千年前说的,三千年后这个世间最聪明的科学家把这个话证明了。在从前,都承认有物质,现在最新的科学家不承认了,这个世间没有物质。这些物象是什么?他们现在发现,这些物象是震动,就是光波波动的现象,不是实在的。如果说波动的现象,那不就是梦幻泡影!「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」,近代科学家发现的完全相同。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150集) 1984/12
所以这个世间一切人与事有什么好执着的?有什么好认真的?这全是假的不是真的。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你执着它干什么,应该要放下;放不下,这是烦恼习气,慢慢来,一天放一点,天天放,放到一定的程度就很容易,就不困难了。开头很难,突破这个瓶颈之后慢慢就容易了,往后愈来愈容易,到法身菩萨完全没有自己了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465集) 2005/11/8
我在哪里?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法不是我,我就是虚空法界的全体,我执破掉了,没有了。我执是执着这个身是我,除了我这个身之外都不是我,他不晓得尽虚空遍法界原来就是我。「我」有没有?有,有真我,真我是法身,没有一样不是的。一切有情众生是我,一切无情众生也是我,这就是彻底觉悟证得清净法身了。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185集) 1984/12
怎么会体认到尽虚空遍法界是你自己,这就要靠智慧。我们在做梦,一下醒了,「我刚才做了梦,梦里面所有统统是我自心变现的」,这有智慧,他晓得了。佛今天告诉我们,我们要往这上去体究,尽虚空遍法界确确实实是自己,是一个整体,在这一个整体里面确实是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,那是真的,是事实真相。为什么会有障碍?障碍就是一切众生虚妄分别执着,迷了才有障碍,悟了没有障碍。迷了处处成障,悟了的人是事事无碍。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185集) 1984/12
所以什么事情都要看淡,都不要认真,把得失这个关要打破,绝对没有得失心,得到就像做梦中得到的,失掉也像做梦中失掉的,这样就好。有没有得失?有,得失不关心,与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,你的心怎么不清净?这时候念佛功夫才得力。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226集) 1984/12
菩萨有一法,能断一切世间苦-第165集
圣人的教诲纯净纯善,就像佛在《十善业道经》里面告诉龙王一样,「菩萨有一法,能断一切世间苦」,它这个一切世间是讲十法界,能断一切世间苦。这个法是什么法?常念善法,思惟善法,观察善法。用我们现在的话说,心善,常念善法,心善;思惟善法,思想善;观察善法,行为善。善的标准就是十善业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不离十善业,你就能离一切世间苦。
四书选读(第1集) 2005/9/7
更要紧的,是决定「不容毫分,不善间杂」,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善人。这样自然就能够断一切恶,就能够成就一切善。有这么一个基础,现在人讲条件,有这么个条件,你要是念佛求生净土,你决定得生。为什么?西方世界都是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」,我们心行不善,一天纵然念十万声佛号、二十万声佛号,也不能往生。你要问为什么?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诸上善人,你不善,你怎么能去?念佛也不能去。
大乘无量寿经(第87集) 2000/5/20
我们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决定不要给别人找麻烦;别人有惊慌、有恐怖,只要有丝毫这些念头,那我们就错了。从思想到行为怎样才能真正做到?那要记住世尊对我们基础的教诲,我们严格的受持,心善、念头善、行为善,这《十善业道经》上讲的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369集) 2000/10/18
起心动念不要想别的,念头生起都是想怎么样利益众生,怎么样帮助这些众生,帮助众生离苦得乐。苦乐是果报,果上不能解决问题,所以要懂得因。苦从哪里来的?从迷来的,从恶来的。乐从哪里来的?乐从悟来的,从善来的。由此可知,具体帮助众生离苦得乐,那就是要帮助众生破迷开悟,转恶为善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369集) 2000/10/18
菩萨用什么方法能离一切诸恶道苦?佛教导我们「昼夜常念善法,思惟善法,观察善法」,而且特别嘱咐「不容毫分不善间杂」,这个话就是《大学》里头讲的「止于至善」。《大学》里头四个字,《十善业道经》里头说了这么多,说得我们能听得懂;「止于至善」这一句话我们听到很含糊、不清楚,佛在经上讲得清楚。善法的标准是什么?「十善业道」,从这个地方下手。要很认真努力,真的去干,真的去学习。
大乘无量寿经(第112集) 2001/1/13
佛用什么方法教人永离这一切世间苦?佛用的是教学,教学里面顶重要的要好学,人不好学没有法子。好学的人一定是信解行证,好学的人一定能够放弃自己的成见,决定随顺善知识的教诲,我们才能离苦得乐,把离苦得乐的法子学会。《十善业道经》上讲的纲领好,「昼夜常念善法、思惟善法、观察善法,不容毫分不善夹杂」,这一句我们应当重复念诵千遍万遍,万万遍,为什么?我们没有落实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450集) 2001/10/26
落实之后还要天天唱诵,为什么?还有许许多多众生不知道,我们要做给他们看,我们要念给他们听,帮助他们觉悟,这才行。佛教众生真的是慈悲到了极处,不厌其烦多次重复,重要的教诲在经典里面我们所看到的,真的是千遍万遍,那个重要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450集) 2001/10/26
学佛没有别的,只是学做一个明白人而已,明白人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。别人对我好,我感激他的恩德,对我不好,我也感激他的恩德。对我不好是什么恩德?他替我消业障。这个恩德比对我好的那个人的恩德还要大。世间人哪有人懂?我们要不接受佛的教诲,我们怎么会知道?真了解了,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,特别落实在自己起心动念之处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724集) 2002/6/3
这是我常常劝勉同学们,我们修什么?修心地的纯净纯善。佛在《十善业道经》上所说的,「不容毫分不善夹杂」,我们援这个例子,「不容毫分不净夹杂」,自己修到纯善纯净,你就入华严境界了。华严境界是佛境界,换句话说,你过佛的生活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724集) 2002/6/3
我们跟大家相处,看这个人不顺眼,看那个人不欢喜,这个念头就让遍法界虚空界众生受苦,不仅仅是自己不高兴。如果我们用慈悲心、用清净平等心看一切众生,遍法界一切众生都生欢喜心。你是愿意跟大家和睦相处,还是愿意跟大家格格不入?都在一念之间,都在起心动念之处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413集) 2005/7/24
经论里面讲得很多,这种深义很少人能体会到,我们今天藉科学这个测验跟佛经两个对照,佛经得到了科学的印证,使我们对于经教有更深刻的信心,更坚定的信心,深信不疑。从今而后一定要放下一切恶念,放下一切恶行,向纯净纯善这个方向目标去迈进,这是成佛之道,这是真正离苦得乐之道。离苦得乐必然转迷为悟,自自然然转恶为善,这是佛菩萨在大乘教里面教导我们的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413集) 2005/7/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