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师父说

持戒的功德-第955集





  法语:

  心地清净一尘不染,戒行就具足了。戒律的功能一般讲有三条,第一是消除一切恶业。第二,能够灭除烦恼。第三,能帮助我们证得无为的涅槃果报。它有这三种功德,所以戒律有清凉的意思。  

  节录:

  心地清净、心地一尘不染,戒行就具足了。戒律的功能一般讲有三条,第一是消除一切恶业,这就是讲不好的行为,譬如像杀生、偷盗这些行为,戒律精神能够消除它。第二,能够灭除烦恼,烦恼是指我们内心的习气。第三,能帮助我们证得无为的涅槃果报。它有这三种功德,所以戒律有清凉的意思。

妙法莲华经(第9集) 1987  

  持戒的功德是清凉,身心自在,所去除的障碍是恶业。断一切恶,修一切善,这是持戒。在修行上讲,能得解脱。解脱就是自在,持戒的人才真正得自在。现代的人把放肆当作自在,经教统统解错了。这个解脱,解什么?脱什么?解除生死烦恼,脱离六道轮回,有这个功德。所以持戒是除恶业的,不能持戒,过去无量劫来跟这一生所造的恶业你怎么能除得掉?今天佛法要恢复起来,正法要能久住,从哪里做起?从戒律做起。

佛法兴衰之关键 2014/7/21  

  不能持戒,贪心去不掉,瞋恨心拔不了,痴慢心不能破除,你有三毒烦恼障碍你自性清净心,你的三毒烦恼阻碍你本性的智慧,同时三毒烦恼还能够障碍你的德能。换句话说,清净法身,三德密藏,都被贪痴烦恼障蔽了

五戒十善 1984/3/24  

  戒律的功能就是破除三毒烦恼的,我们要是不能够持戒,换句话说,烦恼是天天在增长,止都止不住,那经中的义趣你怎么会得到?纵然十方诸佛来给你讲,你也得不到。你所得到的是世智辩聪,真智慧不能现前。真智慧要现前,必须要将烦恼断尽,唯有心地清净,智慧才能增长。换句话说,烦恼去一分,智慧就增长一分;烦恼增长一分,智慧就减少一分,就是这么个道理。

五戒十善 1984/3/24  

  戒律是佛菩萨行为的规范。说实在话,在佛菩萨谈不上规范,人家一举一动就是这个样子。我们把它记录下来,称之为规矩、模范,那是我们凡夫眼光当中看的。所谓小乘戒律,在家同修五戒十善,这些是我们的私生活,佛菩萨的私生活就是如此。

五戒十善 1984/3/24  

  心里面有,叫做德,某人有德,有德性。德是什么?心里面有戒,这叫德。表现于外面,表现在事相当中,这是善行,也叫做功,所以功德是这么一个讲法。并不是说寺庙里面你出一点钱、出一点力,这就叫功德,那是假的,功德是要自己修的。内心里面没有戒定慧就是没有德,事相当中不能够表达戒定慧那就没有功,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,你才晓得怎样成就你的功德。

五戒十善 1984/3/24  

  如何修学功德?刚才说过,佛的心、佛的行为记录下来就是戒学。对我们凡夫来讲,我们凡夫在心里面没有德,与那个德恰恰相反,我们心里面充满贪瞋痴、贡高我慢,对于圣教疑虑不能深信,这叫根本烦恼。我们学戒,这个作用在教育上来讲确实有不可思议的功效。我们学佛菩萨要心里内在与外表同时并进,才能有成就。内里面我们要修定慧,外面我们要学戒律,表里一如,这样才能够收到效果,才能够迅速的得到真正的智慧、功德。

五戒十善 1984/3/24 

  由此可知,戒学也就是叫我们要勉强的去学佛菩萨的生活,人家的生活可以说是正常的,我们现在变成不正常。不正常要改为正常,当然初学的时候也有点难受,这个习惯突然改过来好像很不自然,为什么不自然?心没有变过来。心里面贪瞋痴果然拔除了,你的一举一动就自然合戒律,一点都不难。这样以戒律帮助定慧,以定慧帮助戒律,这样相辅相成才能够达到圆满究竟的佛果,这才叫做真正的学佛。

五戒十善 1984/3/24  

  持戒帮助我们恢复真心。从哪里做?五戒十善。佛在《无量寿经》上,跟我们讲三种净业,他把口业摆在第一,「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」。在一般大乘经里头,讲到这个问题都是身口意,是这个顺序,在我们这个经里头不是的,口身意,为什么?口是最容易造业的,从这下手。口业清净,则身业清净,不杀、不盗、不淫。讲求的什么?念头都不生,真清净。

二〇一四净土大经科注(第104集) 2014/9/5  

  根是意业,不贪、不瞋、不痴。贪瞋痴是三毒烦恼。贪里头最难断的是情执,情执里头最难断的是亲情。这是烦恼的根,贪里面的核心,要从这里下手。瞋恚的根是傲慢,有时候傲慢自己不觉得,要细心去观察,把傲慢的习气断掉。愚痴的根是怀疑,对自性不能怀疑,对圣贤教诲不能怀疑,对祖宗留下来的教训不能怀疑。累积怀疑就是愚痴,累积骄慢就是瞋恚,累积亲情就是贪欲,你不能不认识它,真正认识它,远离它,它障碍我们的道业。真正放下,菩提道上一帆风顺,没有障碍,才能得大自在。

二〇一四净土大经科注(第104集) 2014/9/5  

  持戒念佛没有一个不往生。持戒就是放下,放下身心世界,对于身心世界这些假相再没有贪染,这才容易超越。如果五欲六尘、财色名利、七情五欲还是放不下,能持净戒,这变成人天福报。如果能把这些烦恼习气统统放下,完全变成无比殊胜的功德,这个功德帮助你往生提升品位,全在自己一念之间。所以必须看破,假的,没有一样是真的。知道一切是假的,对它毫无留恋,不会分别,如果能做到不起心、不动念就成功。这就是华严三昧,这就是念佛三昧。

二〇一四净土大经科注(第104集) 2014/9/5


格物致知-第167集


  「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」,这是把修身的功夫,修身的先后次序,讲得清清楚楚。那么我们就晓得,修身的根本在格物,格物是什么意思?宋朝司马光说得好,司马光他是学佛的,他用佛法来解释,他说「格」是扞格,扞是捍卫、保卫,格是格斗,「物」是欲望,他说欲望。我们要想修身,首先要跟物欲来打一仗,决定不能让物欲战胜,物欲战胜那我们就被它迷了。这个说法说得很好,印光大师在《文钞》里头常常讲的,跟司马光说的意思完全相同。印祖常说「革除物欲」。

四书选读(第2集) 2005/9/7~/10/5  

  人的智慧不开,什么原因?被物欲迷惑了,物欲锢蔽真智,蒙蔽了我们自性本有的智慧,就迷失了自性。因此格物,用我们佛法来讲,离妄想分别执着这叫格物,我们佛门祖师大德这样替我们解释。也就是说,你要真正修身从哪里修起?从断烦恼下手,格物就是断烦恼,物欲是烦恼,你要从这下手。烦恼轻,智慧就长了,致知是智慧生起来,烦恼轻智慧长。

四书选读(第2集) 2005/9/7~/10/5  

  智慧不开,那什么原因?你的欲念太多,所以要格物。我们从哪里干起?从格物干起。物是什么?就是物质的欲望,也包括精神欲望在里头。欲是欲望,格是格除,换句话说,你得把欲望放下。这个东西,综合起来讲,就是里面有贪瞋痴慢疑,外面有财色名食睡,你要把这个内外都要放下。内是烦恼,外是诱惑,你统统放下,智慧就开了,就格物而后致知,智慧就现前。
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189集) 2010/11/8  

  物放下了,智就现前了。智是本有的,是自性里头本有的智慧,如来的一切智、无师智、无碍智,统统都起来了。现在起不来,就是迷惑,紧紧抓住不肯放下,就这一点。所以我们要想成就,不从看破放下是决定做不到的。

会客谈话(第3集) 2018/8/25  

  格物是放下,致知是看破。致知是什么?智慧现前,明白了,不再迷惑。怎么明白的?放下明白的。你现在为什么不明白?你妄想很多,杂念很多,分别很多,执着很多。所以,这叫道道地地的六道凡夫,这个麻烦大。

二〇一四净土大经科注(第358集) 2016/7/21  

  格物是断烦恼,是消业障。物是物欲,欲望,欲望要把它断掉。格是格斗,这自己跟自己打仗,把自己的欲望战胜。战胜之后,智慧就开了,这个东西是障碍智慧的。烦恼、业障消除之后,自性智慧就开了。智慧开了,你的意才诚,你的心才会正,然后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

净土大经科注(第385集) 2012/6/19  

  格物而后致知,致知是开悟,真实智慧现前。所以你只要有物欲横在心里,你的心就不会开窍,你的心只会生烦恼,不会生智慧。你要想象惠能大师一样,「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」,这很令人羡慕。他为什么常生智慧?他心里没有烦恼、没有自私自利、没有名闻利养、没有五欲六尘、没有贪瞋痴慢,这个心就常生智慧。我们要不把这些东西拔除,智慧怎么会现前?这是修行的根本,从根本修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290集) 2000/3/29  

  烦恼轻的时候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有悟处,那就是智慧,不用学,一看就明白,一听就明白,不需要学。这是智慧,这不是知识。智慧管用,能解决问题,这叫致知,你看格物、致知。

无量寿经菁华(第17集) 2010/1/10  

  烦恼轻智慧长,你的烦恼习气一年比一年轻,一月比一月轻,能够发现到自己一月比一月轻,你就有相当的进步。如果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你有把握了,月月不一样。如果到天天不一样,那就恭喜你,你爱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,你真的得大自在,你想在这个世间再住多少年,没有关系,你生死自在。

善财童子参学报告(第2集) 2001/7/23  

  修行,智慧透出来才算是成绩。佛门常说,烦恼轻、智慧长,我们的妄想、烦恼一年比一年轻,智慧一定是一年比一年增长。烦恼跟智慧就像光明跟黑暗一样,光明多一分,黑暗就少一分;黑暗多一分,光明就少一分。烦恼多,智慧就少;智慧多,烦恼就少,一定的道理。从这个地方能够测验自己修行的成就,果然是烦恼一年比一年少,妄想少了,牵挂少了,忧虑少了,心得清闲自在,智慧增长,功夫得力的现象,这是好境界。如其不然,要回过头来认真去检点、去反省,一定修行修错了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263集) 1984/12

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