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语:
《弟子规》儒家的,《感应篇》是道家的,《十善业道》佛家的。这是儒释道三个根,这三样东西不能不学。没有这三样东西,念佛往生都靠不住。这个基础学到家,百分之百实现了,念佛往生真有把握。经本上的「善男子善女人」有你的分。
节录:
我常常劝勉同学,做古圣先贤、诸佛菩萨的私淑弟子,学孟子、学蕅益大师,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还是有指望。那就是德行的基础不能不奠定,没有德行就不会有学问,这肯定的。换句话说,人都做不好,你怎么能作佛、作菩萨?哪有这种道理?要想学圣、学贤、学佛、学菩萨,先把人做好。存好心、说好话、行好事、做好人,我常讲的四好。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110集)2010/8/12
这个好有标准,标准一定要记住,很简单不麻烦,《弟子规》是儒的标准,《感应篇》是道的标准,《十善业》是佛的标准,这三样东西不能不学。没有这三样东西,念佛往生都靠不住,没把握。能有这个基础,这个基础学到家,百分之百实现了,人家问你,念佛往生有没有把握?你真有把握。真正的是经本上一翻开,「善男子善女人」有你的分。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110集)2010/8/12
真正落实你会法喜充满,确确实实像孔子所说的,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」,真正得法喜,真正得快乐,你得做到。你做不到你有烦恼、你有忧虑、你有痛苦,你做到就没有。所以一般人学佛、学道、学儒,都把这个根疏忽掉,好像没听说过从前人学这个东西。其实那是我们误会了,一个世纪以前的中国人,母亲怀孕的时候就在学,他怎么没有学?他们在学的时候你没看见。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110集)2010/8/12
三个根的教育什么时候教的?母亲教的。从出生到三岁这一千天是扎根教育,中国古谚语里有一句话说,「三岁看八十」。这句话现在听不到人讲,我们小时候常听说,就是说明三岁这一千天扎的根,八十岁都不会变,这个根扎得多深,这个根扎得多牢。所以他要是遇到缘,他学儒他成圣人、成贤人,他学道他成神仙,他学佛他会成佛、成菩萨,这真的不是假的。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110集)2010/8/12
儒释道三个根必须扎稳。这个东西不是念的、不是背的、不是讲的,是要落实,把它变成我们实际生活习惯,变成生活习惯,那真的就是圣贤了。古人读圣贤书,这个圣贤的根柢全部落实在生活。你会说、你会写,你没有做到,你的生活跟一般人一样,人家不要你、不理你,你是假的,你不是真的,必须要老老实实做到。
净土大经科注(第152集)2012/1/22
在最近这十几年,我们倡导勉励同学们,要扎儒释道三个根,这三个根就是基础戒律。我们用儒的《弟子规》,道的《感应篇》,佛的《十善业》,是有根据的,根据什么?根据《观无量寿经》佛所说的净业三福,特别是讲净土宗。实际上佛也说得很清楚,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。这范围就大了,三世是讲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换句话说,所有菩萨修行成佛都要遵守戒律。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521集)2013/11/29
净业三福第一条有四句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这四句。孝亲尊师,我们把它落实在《弟子规》,《弟子规》要不能做到,孝亲尊师就没有了,这是根本。中国传统文化、大乘佛法根在孝、在敬。所以佛经是以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为孝经,大乘从哪里开始?从《地藏本愿经》开始,扎根。首先有地藏的孝敬,再提升为观音的慈悲、文殊的智慧,普贤的实践就是落实,落实在生活,落实在工作,落实在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这大乘。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521集)2013/11/29
慈心不杀,我们把它落实在《感应篇》,道家的,在这个基础上面,才能够修十善业道。所以十善业为什么没人学了?学经教的人有,学戒律的人没有了,因为十善业需要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的基础,没有这个基础,十善业做不到。所以我们提倡儒释道这三个根是有根据的,不是随便说的,这个基础扎稳了,才能学佛。三福第一福是人天福,换句话说,人天的德行具备了,才可以学佛。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521集)2013/11/29
十善业道有了,这个像盖房子一样,《弟子规》是第一层,《感应篇》是第二层,《十善业道》是第三层,有十善业必定有前面一、二层,有第一层未必有二、三层。《弟子规》是根本的根本、基础的基础,比什么都重要,一千零八十个字,一百一十三桩事情,一定要做到,做到不吃亏。人真正把《弟子规》做到,来生可以不失人身,你来生还是到人道,不会堕三恶道。也就是你是个好人,好人的标准是《弟子规》。落实三皈、五戒、十善业道,是大好人,这样的好人有资格学佛。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521集)2013/11/29
戒律能够帮助你断烦恼。你不用这个方法你断不了,你的烦恼习气永远断不掉。我们今天想学佛,从哪里学起?从《弟子规》学起,从《感应篇》学起,从《十善业道》学起,儒释道三个根;如果出家还要加上《沙弥律仪》,四个根。像一张桌子一样四个腿,四平八稳,你才能成就;如果你没有这四个根,你怎么样勇猛精进搞一辈子都落空。为什么?烦恼习气断不了,心浮气躁,没有定功,不开智慧,将来在六道里头随业流转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727集)2007/4/11
佛教给我们持戒念佛,那个戒很清净,戒都做到,这点要紧。我们今天讲的扎三个根,这三个根就是戒,这三个根扎好了,为什么?你就是经上所说的「善男子善女人」,你有分!你是善男子善女人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佛一定来接引你,这个道理要懂。佛念得再好,念得再多,古人讲念到什么程度?风吹不入,雨打不湿,念到这样的功夫,如果你戒没有,还是不能往生,为什么?你不是善男子善女人。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29集) 2010/5/4
爱,一生不变-第174集
中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,源起,源于父子有亲。父母对儿女那个亲爱是天性,在佛法讲是自性,这比什么都重要。这不是哪个人教的,没有任何力量压迫你的,全是自动自发,这天性。古人有智慧,这是好事,怎样把这个亲爱,这种天性的亲爱,保持一生都不变,那就要靠教育。教育教什么?就是这个爱心永恒不变,而且发扬光大。从爱父母,扩大,爱兄弟姐妹、爱祖父母、爱堂兄弟、爱族兄弟,爱这个家族,然后再扩展,邻居、邻里乡党,到最后,凡是人皆须爱。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169集)2013/2/9
从什么时候教起?从怀孕那一天教起,胎教。小孩一出生,父母给他做最好的榜样,身教。这小孩还不会说话,但是他已经在学了,他会看、他会听,他已经在模仿。所以《弟子规》是父母做出样子来给婴孩看的,父母的父母还在,父母二、三十岁,他的祖父母也不过五、六十岁。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171集)2013/2/10
在家里,把孝做出来、把悌做出来,把伦理道德,也就是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,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出来给小孩看。这婴孩从出生到三岁一千天,他看了一千天,根深蒂固。所以古人有个谚语说「三岁看八十」,这个根扎下去,八十岁不会改变,无论顺境逆境不会动摇,这叫根深蒂固。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171集)2013/2/10
中国人教育的理念就从这里发生的,所以中国传统教育以这个为第一个目标,如何保持父子亲爱一生都不改变。第二个目标是把这种亲爱发扬光大,从爱父母,延伸到爱兄弟、爱祖父母、爱你的家族,由家族再扩大,爱社会、爱民族、爱国家,最后推展到「凡是人,皆须爱」。所以中国几千年的教育,它是爱的教育。
净土大经科注(第433集)2012/7/17
传统讲五伦、五常,五伦是讲关系,人与人的关系;换句话说,一家人。「凡是人,皆须爱」,这是关系讲到极处!五常,常是永远不能够失掉的,做人基本的德行。仁爱是推己及人,想到我自己同时一定想到别人,这个意思很重要。「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」,我自己不希望别人加于我的,我就不可以对待别人。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512集)2011/7/24
老祖宗教千年万世的后代,归纳起来的德目不出十二个字,「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、仁爱和平」,把中国传统文化全部都包括了。你看这十二个字,十二个字的核心就是爱,这十二个字每个字都从爱里头流出来的,它的本体就是个爱。所以中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,这个我们要懂,你爱人你就不会害人。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115集)2010/8/14
然后把这个爱扩大,能够爱一切众生,这就变成佛道。将这种亲爱,扩大爱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,那是性德圆满流露,这是佛法里面讲的慈悲。从父子那个亲爱一增上,往上提升就是慈悲,再提升,大慈大悲,性德圆满流露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190集)2003/12/18
佛法里面讲,包括树木花草、山河大地,整个宇宙跟我们是一体。所以大乘佛法的那个爱是没有边际、没有分别的,叫「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」。无缘是没有条件的,爱是没有条件的;悲是怜悯,怜悯苦难众生,他跟我是一体。换句话说,他有苦难,我必须要帮助他,帮助他化解,帮助他恢复幸福美满,没有任何条件。
教学为先 政之本也2012/9/12
所以佛法伦理非常广大,你关系要搞清楚。什么关系?同一个自性,你看这关系多密切,这佛说的。关系搞清楚了,你的性德自然就流出来了,什么德?「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」,无条件的那种热爱、爱心,对人、对事、对物、对天地鬼神,真心发出来了。这就是大乘教里头「发菩提心」,这种真心生活、工作、待人接物,那就是菩萨道,自自然然的一丝毫勉强都没有。
对净宗学院同学的谈话(第3集)2010/3/17
我们学佛,我们希望什么?我们希望到极乐世界去。真的,极乐世界是我们的老家,每个人都有分,不是说哪个可以去、哪个不可以去,每个人都有分。阿弥陀佛对待一切众生是平等的,是无尽的慈悲、无尽的关怀,我们明白之后就要感恩。我们要发大心。大心是什么?大心就是大爱,要跟阿弥陀佛学,阿弥陀佛爱一切众生,我们也要爱一切众生,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、同德同行,那就对了,就没错了。
念佛共修开示(第5集) 2015/1/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