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师父说

悲智一体-第980集





  法语:

  悲智是一体的,人有悲心就会生智慧。悲心是悲悯一切众生,想帮助一切众生,人只要没有自私自利,智慧就现前。悲愈重,智慧就愈大。愈是自私,智慧就愈没有。有悲的人一定有智,有智的人一定有悲。  

  节录:

  悲智是一体的,人有悲心就会生智慧。悲心是悲悯一切众生,想帮助一切众生,人只要没有自私自利,智慧就现前,什么道理?因为那个自私自利的观念是业障,是障碍,把你的智慧障碍住;我没有自私自利,一切能利益众生,自己这个障碍没有了,智慧就透出来,是这么一个道理。自己心性里面智慧光明往外面透,又得诸佛善神的光明的加持,所以悲愈重,智慧就愈大,道理在此地。愈是自私,智慧就愈没有,自己也透不出来,佛光也加不上。这是事实真相。所以有悲的人一定有智,有智的人一定有悲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260集) 1984/12  

  这两个东西是一体,是一个体一个用,悲是体,智是用;智是体,悲是用,可以互为体用,而不是哪一个一定是体,那个一定是用。那个才有障碍,才是两样,它是一个东西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274集) 1984/12  

  自己的真心、自己的本性。起作用的时候,「悲智并运」,慈悲心里面有智慧,智慧心里头有慈悲,智慧跟慈悲融成一体。凡夫不是,凡夫慈悲心里面是情识,感情用事,他有分别、有执着,这个人我喜欢他,那个人我讨厌他,虽然有慈悲,欢喜、讨厌,里面就有差别。如来跟诸菩萨没有,平等的,真平等。为什么真平等?这些见性的人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,统统是自性变现的,离开自性,无有一法可得。

净土大经科注(第442集) 2012/7/24  

  大慈大悲就是诸佛如来的根本。大悲从哪里来的?从大智来的,没有智慧就没有慈悲心。智慧是看破,确实通达明了宇宙之间万事万物的真相,他明白了,知道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,悲心流出来了。智慧、慈悲都是性德,都是本来具足的,不是从外头学来的,自性里头有。惠能大师说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说明自性具足无量智慧、无量慈悲、无量神通、无量相好、无量道力,一切都是无量,自性本具的,自性就是佛。
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127集) 2013/1/16  

  大慈悲心迷了的时候,就变成现在凡夫所讲的爱。这个爱的范围不大,完全是自私自利,只知道有自己、有家人,有你所爱的这几个人,除这个之外,你都不爱。所以大慈悲失掉了。如果你回归自性,你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,你这一点点的小爱就会慢慢扩大,扩大到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万物你都会爱。这桩事情一点都不稀奇,为什么?你本来是大慈大悲,因为障碍,它不起作用。现在障碍除掉,把自私自利放下,把我放下,回归到自性,回归到本来面目,回归到真我,真我就是佛陀。
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127集) 2013/1/16  

  自他不二,万物跟我是一体,从这个里面慈悲心生出来了。为什么?慈悲是自性第一德,就是爱心。中国五伦里头讲的父子有亲,那种亲爱生出来。你会爱一切人,这个爱里头是智慧的,不是感情的。智慧就是你爱他、你关怀他、你帮助他,你没有占有的念头,没有控制的念头,没有将来要他报恩的念头,没有。真的就同母亲照顾她的婴儿一样,无微不至,那是至心,那是真心。所以我们从年轻母亲照顾婴儿,你看三、四个月那个时候特别看得清楚。这是真正的慈悲心,从自性里流出来,能够把它保持这就是菩萨。

净土大经科注(第357集) 2012/6/1  

  佛之所行就四个字,智慧慈悲。有智慧没有慈悲不是佛行,有慈悲没有智慧也不是佛行。在大乘佛教里头常说,悲智平等,叫悲智等运,等是平等,运是应用在事相上,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佛是圆满的智慧,圆满的慈悲。这后头有,「故上句愿求佛智慧,此句愿求佛慈悲」,这下面说「智悲并运」,这是平等的,「圆契菩提」,圆满契入大菩提。「此二者如鸟之双翼,缺一不可」。缺一个不圆满,智慧不圆满,慈悲也不圆满。我们要证验自己的智慧跟慈悲是真的、是假的,这也是一个很好测验的方法。
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263集) 2013/4/16  

  佛是圆满智慧、圆满慈悲。慈悲,有很多人听不懂,换句话说,真诚的爱心。佛法是圆满的智慧、真诚的爱心,这个他容易懂。真诚的智慧也叫无量光,真诚的爱心也叫无量寿;换句话说,一个是智慧,一个是福德。圆满的智慧、圆满的福德都是人所希求的,佛统统具足,统统得到圆满。佛得到圆满,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得到圆满。能得到吗?能,真能,不是假的。为什么?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所以是真的不是假的,你本来是佛,只是现在迷失了。佛教导我们如何能恢复,把本有的统统找回来,这就是佛陀教育。
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263集) 2013/4/16  

  我听佛菩萨的教诲,已经渐渐觉得觉悟了,明白过来。我悟了,才能帮助别人,没悟,帮不上忙。悟了之后,不再干傻事,跟人家对立就是傻事,头一桩傻事,头号傻事。不跟人对立了,知道自他不二,尊重他就是尊重自己,帮助他就是帮助自己。这个道理、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这叫大智大悲,在日常生活当中悲智等运,生活在这个里面多快乐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615集) 2006/8/22



断恶修善,从这个地方做起-第192集


  我们中国古人教我们「隐恶扬善」,看到人家的恶事绝口不提,别人讲是非,我们把耳朵塞起来,不听!看人家的善,听人家的善,我们的心里面充满了纯善,没有恶。你要是天天听是非,你不就是把自己的心地污染了?我们天天听善,天天见善,你那个心就是善心,你的善心增长。天天听是非,天天看别人的过失,你的恶意恶念增长,与别人毫不相关,对自己关系太大了。断恶修善,要从这个地方做起。

早餐开示 1999/9/3  

  看到人家不好的那一面不要放在心上,不要放在口上,心里面不去想,口里也不可以说。看到人家好的地方,我们要记在心上,要常常宣扬,对自己有好处,什么好处?断恶修善。断恶修善要从这里做起,你不从这个地方做起,你的恶断不掉。天天想着别人的恶,天天看到别人的恶,你的恶怎么能断得掉?这是断恶修善最好的方法。你再能够宣扬别人的好处,劝导社会大众都向他学习,以他做榜样,这叫扬善。我们诚心诚意这样去做就是积功累德,积累你的善心。

华严经讲述菁华(第69集) 1998  

  人人都存这个心,人人都如是修行,社会也就善美端严,你说这个功德多大。我们要想净化人心,要想造福社会,多看别人的好处,多看别人的善处。一切众生都有他善的一面,也都有恶的一面,六道众生总是善恶混杂,找一个纯善无恶找不到,找一个纯恶无善也找不到,只不过或是善多、或是恶多。

华严经讲述菁华(第69集) 1998  

  恶多的人也必定有他善的一面,我们只要记取善的一面,学习善的一面。实在讲恶的一面我们见到了,自己警惕反省,看到别人的恶,想想看自己有没有,如果有,赶紧要改过;如果没有,要勉励自己不可以犯这个过错。这样一来,一切众生善恶两面,对我们修学都有真实的利益。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知道学习的。

华严经讲述菁华(第69集) 1998  

  我这一生对这点知道保全,别人讲是非我赶快离开,我听都不想听,听了怎么样?心地被污染。别人有破坏我的,有说我是非的,有同修拿着这些录音带,或者记下来一些文字拿来给我看,我从来没有看。录音带把它拿去录别的东西,文字的部分丢到垃圾桶里去,不希望阿赖耶识里头落下这些种子,这不好的种子。别人造谣生事、毁谤是冤家,冤家宜解不宜结,让他去造作去,我们不要听。

太上感应篇(第68集) 1999/8/1  

  我们只记别人的好处,不要记别人的缺点;只听别人的善行、善事,不闻别人的恶言、恶行。这不仅是修清净心,也是修自己的厚道。人在一生当中,常常保持清净、保持厚道,你的物质生活纵然再缺乏、再辛苦,精神生活丰富,会过得很快乐,理得心安,道理明白了心安。

太上感应篇(第68集) 1999/8/1  

  佛在《十善业道经》里面教我们,菩萨转恶为善的方法,非常强调「昼夜常念思惟观察」,观察一切善法,不要去看不善法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《坛经》里面告诉我们,「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」。世间人有没有过失?没有,一切人事物里头都没有过失,这个话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
太上感应篇(第194集) 2000/4/19  

  蕅益大师在《灵峰宗论》里面也说得很多,他说:「境缘无好丑」,境是物质环境,缘是人事环境,我们讲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「境缘」两个字都包括了,这里头没有善恶,没有好坏,确实是清净的、是平等的。「好丑起于心」,这个好丑、善恶从哪儿来的?是我们自己的心动了,我们以为它好、以为它丑,实际上不是这样的。所以自己要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,这个世界是美好的,这个世界是一真法界,这个世界是极乐世界。原本是一真法界,原本是极乐世界,搞成这个样子,都是自己妄想分别执着在作祟。

太上感应篇(第194集) 2000/4/19  

  《无量寿经》佛教导我们,「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」,不但不能说,决定不能把别人的恶放在自己心上。把别人的恶要放在自己心上,我们的心就坏了,这很冤枉的事情。我们心原本是善的,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,现在我们的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?绝不可以怪别人,怨天尤人这个罪过太大了。怪自己不好,为什么把其他人这些不善的事情,要把它放在自己心上?没有人叫你放,是你自己放在心上,把自己纯善的心变成不善。

太上感应篇(第194集) 2000/4/19  

  觉悟之后,就把这一切恶因,从今天起断掉。从什么地方断?从心地上断掉。「罪从心起将心忏」,要在心地上断恶修善,这叫真正修行,从心地上下功夫。见到果,立刻就想到因。见到善的果报,就想到它那善因,我们努力的要修学;见到恶的果报,立刻想到这个恶因,我们决定要把它断除。所以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,就是我们修心的时候,这个地方一定要提高警觉,古德所谓是「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」,念念要觉,不能迷。

华严经大愿精进力夜神章(第12集) 1987



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