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师父说

「功德」如何修?-第1040集



「功德」如何修?-1040

  法语:

  「功德」,功是功夫,德是收获。无量的寿命、智慧、才艺、能力,一切的无量,统统都可以得到。得到是果,功是因。「功」要怎么修?依照戒定慧来修学。持戒要是得定,戒就是「功」。修定要开悟,若不开悟,不能够出三界。如果开悟了,明心见性,就是超越三界,「德」就大了。  

  节录:

  「功德」两个字我们要搞清楚,功是功夫,德就是收获,「德」跟得到的「得」是一个意思,是指我们能够得到些什么。功德里面所说的「德」,得到的是「圆满」,换句话说,无所不得。我们求无量的寿命,寿命可以得到。我们求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才艺、无量的能力,一切的无量,统统都可以得到。得到是果,功是因。修功,后面就得果,这是「功德」。

无量寿经菁华(第4集) 1993/8  

  「功」要怎么修?佛法里面教给我们三个原则,「戒、定、慧」,叫做「三无漏学」。依照这三样东西修学,这叫「功」。但是诸位一定要知道,持戒要是得定,戒就是「功」。为什么?因为你有所得。你得到了什么?得到定;有「功」有「得」。修定开悟了,那这个定就是「功」,开悟就是「得」。

无量寿经菁华(第4集) 1993/8  

  持戒若不能得定,持戒不算功德,为什么?有「功」没有「得」。没有得,戒是不是白持了?给诸位说,也没有白持;此时戒就变成福德了,持戒变成来生得人天的福报。诸位要晓得,人天福报的「得」太小了;要是得定,「得」就大了。

无量寿经菁华(第4集) 1993/8  

  修定要开悟,修定若不开悟,「德」也小。修定不开悟,得的是什么?果报是色界天、无色界天,这是修定的人去往生的。但是,没有能够出三界,所以「德」就小。如果开悟了,明心见性,就是超越三界,「德」就大了,所以「功德」要清楚。

无量寿经菁华(第4集) 1993/8  

  「功德」上加个「无量」,无量的功德是成佛,佛果才是「无量功德」。「成就」,就是你得到了,这是果报,是我们学佛终极的目标;学佛就是希望将来自己要成佛。怎样才能够成就无量功德?前面这一句重要,这一句就是修因,要「舍离一切执着」。由此可知,我们之所以不能成就,就是我们的执着放不下,这是病根的所在。执着上加个「一切」,换句话说,不但世间法不能执着,出世间法也不能执着,因为「一切」里面包括了出世间法,能够把一切妄想、执着统统舍掉,就「成就无量功德」。

无量寿经菁华(第4集) 1993/8  

  戒定慧怎么修法?我告诉诸位,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修法,就是读诵经典、执持佛号,你这样去做,戒定慧三学统统具足。譬如说我们每天念经,把经本展开,从头到尾念一遍,这念一遍,戒定慧三学都在里面。戒律的精神是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,我们念经的时候,心里头没有妄念,这就是诸恶莫作,心里恶念都没有。

无量寿经(第5集) 1989/4  

  经典,尤其是这部经,是十方一切诸佛共同赞扬的,真是善中之善,我们念这部经,那就是众善奉行,戒就完全具足。念经的时候专心,专心就是修定,这是定学。念的时候,从头到尾字字分明、句句清楚,没念错,没有念颠倒,这就是修慧。所以,当我们念经的时候,是戒定慧三学统统都有。

无量寿经(第5集) 1989/4  

  但是诸位要知道,你念经的时候不要去想经里头的意思,你想经里头「这是什么意思」、「这一句怎么讲法」,那好了,三学都破坏掉。心不清净,打妄想,戒没有了;心动了,定没有了;在那里起分别执着,慧也没有了。所以念经的时候只管念,不要分别它,不要去想它的意思,这样念经就是修行,就是修戒定慧三学。

无量寿经(第5集) 1989/4

  跟我们普通一般读书不一样,一般读书可以研究,读经不可以,读经一研究就把佛法当作世间法来看待,就不是佛法。念佛号也是如此,执持名号,所谓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当然这也是三学圆满。这是最普通、也是最方便,实在讲也是最殊胜的修学方法,修积功德的方法。

无量寿经(第5集) 1989/4  

  我们每一个人自性里头,确实具足无边的真净功德,无量的智慧,无量的德能,无量的相好,不要向外求,外面是假的不是真的,自性里头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所以真正学道的人向内求,不向外求。佛陀教我们怎么做,我们就认真去做。把错误的行为、错误的思想、错误的言语修正过来,叫修行。正的标准是什么?经论所说的就是标准。用戒律修身,戒律是身的标准;经论是意念的标准,不要有不善的念头,起心动念都跟佛经上讲的相应,这就对了,不相应的赶紧改过来。
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170集)2010/10/18  

  闻阿弥陀如来,就是南无阿弥陀佛,这是弥陀「至德名号」,这四个字非常重要,这个德包括弥陀的性德以及修德,性德、修德都达到究竟圆满,所以称之为至德。于是我们能体会到,世出世间一切法,佛菩萨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要断恶修善、要积功累德。恶怎么断,善怎么修,功德如何积累?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。
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396集)2013/8/17  

  你念六个字可以,南无阿弥陀佛,念四个字也行。断恶,就用一句名号,念这句名号无恶不断;众善奉行,也这一句佛号,这一句佛号无善不包,都包括在这名号当中;积功累德,还是这一句名号,一句名号全包了,到哪里去找!这么简单,这么容易,消无量劫的罪业,修究竟圆满的善法,累积像阿弥陀佛一样的无量无边的功德,性德、修德都这一句名号,为什么不肯念?干什么样的好事都不如念一句阿弥陀佛,这还得了!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名号。
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396集)2013/8/17  

  一句名号,不但统摄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、修行证果的法门,都不能超越,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学、所修、所证,无论是性德是修德也不出这一句名号,这一句名号真正不可思议的功德。我们这个世间人福报不够,不能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时不中断的听闻。到极乐世界就办到了,极乐世界一切时一切处你都能听到这句佛号,这句佛号在极乐世界永远没有中断。佛无量寿,名号无量寿,众生听闻无量寿,所以那个地方成佛容易、成佛快。

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(第396集) 2013/8/17


慈悲喜舍要建立在定慧的基础上-第252集


  慈悲喜舍是性德的自然流露,但是性德流露还要靠修德的帮助。修德功夫不到家,性德不会现前!性德流露了,当然就是此地所说的『哀矣不伤,乐而不泆』。这两句都是讲慈悲喜舍得其正,不会产生流弊,不会产生副作用。这两句话在此地用意很深,也非常的重要。我们佛门常讲,佛法是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,可是佛门也盛传,「慈悲多祸害,方便出下流」。有很多人他学佛法学呆了、学死了,佛法教他要大慈大悲,他很好,一天到晚都慈悲,惹了一身的麻烦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154集) 1984/12  

  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,不择手段的去欺骗人,那个慈悲的人就太好骗了。你已经被人家骗了,自己还以为自己在修慈悲,这个冤枉!所以慈悲喜舍要建立在定慧的基础上。这两句顺序不能颠倒,为什么先要讲止观双成定慧,然后才讲慈悲喜舍?你没有定慧的基础,那个慈悲喜舍麻烦就大了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154集) 1984/12  

  你明白这个道理,修学的次第就知道了,我现在是先修止观要紧。我定慧没有成就,我的慈悲喜舍是有限度的;定慧成就之后,这个慈悲就变成大慈大悲,为什么?你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,你有神通、有慧眼,你把这个世间一切人与事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谁也骗不了你,谁也瞒不了你,这个时候才能行大慈悲、大喜舍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154集) 1984/12  

  慈悲跟方便都要以定慧为基础,他有定、有慧,那个慈悲、方便就能够摄受教化一切众生。由此可知,定慧没有成就,哪来的慈悲、方便?没有。慈悲是感情用事,方便是不守法度、不守规矩,那哪叫方便。所以一定要懂得,佛门的慈悲、方便是定慧成就之后,定慧的起用就是慈悲方便。

普贤行愿品疏(第31集) 1986/1  

  慈悲方便是建立在戒定慧,慧学的基础上,这才行。如果不是慧学基础上生的慈悲方便,那个后果就不堪设想。心是好心,但是事情做错了。这个事情做错了,还是一样要负因果责任,不能说我不负责任,这个不可以的。由此可知,慈悲方便我们今天讲到最低的程度,是讲到感情与理智,不要太感情用事,要理智。

无量寿经玄义(第4集) 1989/11  

  恒顺众生、随喜里头一定要与性德相应,也就是说与定慧相应,与净念相继相应,与都摄六根相应。色见不见?见;声闻不闻?闻,见色闻声不为所动,不是不见,不是不听,你一见一听,叫随喜、叫恒顺。见色闻声与定慧相应,那就是功德,决定不生烦恼,决定不被它所转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88集) 新加坡净宗学会  

  『大慈大悲喜舍声』,这是起用,自性起用。慈悲称大,后头「喜舍」也大,大慈大悲、大喜大舍。之所以称大,就是用的是清净心、平等心;如果慈悲喜舍里面有分别,就不大,那就是世间人的慈悲。佛菩萨慈悲没有差等的,没有分别的,没有执着的,心地永远清净平等,所以这个慈悲就称之为大,这是自性的大用。

无量寿经(二次宣讲)(第63集) 1990/4  

  佛法崇尚戒定慧三学,自己能够守住戒定慧,慈悲就没有问题了。这个慈悲是跟性德相应,方便也不违背道德。在中国,守住五常八德,那个慈悲跟方便就得其正用,不会产生副作用。我们前面也跟诸位说过,心是孝悌忠信,这要记住,心是孝悌忠信。你是什么心?孝悌忠信的心。身是礼义廉耻,行是仁爱和平,这样你随缘就没问题,恒顺众生、随喜功德就没有问题,这是要懂得的。

种性(第2集) 2009/11/14  

  释迦牟尼佛是全世界古往今来最好的榜样、最好的模范。他没有休假,他没有求报酬,他的工作是尽义务的,他没有要报酬。推动他工作的力量是一片爱心,「于一切法增长爱乐故」,这个力量在推动他,他不是名闻利养推动,这就是佛法常讲的「慈悲为本」,慈悲在推动。他所作所为那是「方便为门」,我们佛门里面讲的善巧方便。表现在外面是善巧方便,里面的动力是大慈大悲,大慈大悲就是此地讲的「于一切法增长爱乐」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692集) 2002/5/2  

  你能对一切法真正生起爱心。心里头贪瞋痴慢从这个地方才能够显示出真的没有了,贪瞋痴已经融化了,变成戒定慧。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,对一切人事物就是慈悲、就是善巧方便,佛法讲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。这两句话从哪里说出来的?为什么有这么两句话?这两句话我们听了几十年,自己也会说。这两句话从哪里来的?我们现在才搞懂,现在才明白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692集) 2002/5/2

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