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「般若」是智慧,智慧就是理智,不要感情用事,处事待人接物我们都有理性,而不是感情。这样子我们一生当中决定是幸福的,决定是美满的,决定是快乐的,现前就能得到好处。
无量寿经(第8集) 1989/4
人有智,要用理智,不能用感情,用感情就到三恶道去了。理智超过感情,好,你来生能得人天身;如果情执盖覆了理智,这个人就是三途,他的思想、他的言行一定跟道德相违背。古圣先贤的教育以这个为主,我们这一生很好,来生比这一生还好,这叫善;这一生不错,来生不如这一生,这就错了。智慧的人要有前后眼,要能看到过去,要能看到未来,这就是人,超过畜生,超过饿鬼、地狱,道理就在此地。
净土大经科注(第138集)2012/1/14
佛法是以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,这是佛法。可是又说,「慈悲多祸害,方便出下流」,这是什么?慈悲、方便里头会有副作用,为什么会产生副作用?感情用事,问题就出来。所以要用智慧,文殊的智慧,就不会出问题。都是教导我们,在日常生活当中要理智,不能用感情,用感情往往就偏差,用智慧就不会有偏差。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111集)2010/8/12
在一般人心目当中,爱里头有情、有执着,有情执。慈悲是爱,慈悲是基于理智的,智慧,不是情执,就是不是感情用事,它是真实智慧。真实智慧里面的爱就叫慈悲,阿赖耶识里面的爱才称之为爱。在相上讲是相同的,在根源上不一样,一个是出自自性,一个是出自阿赖耶。我们简单的讲,理智的爱叫慈悲,慈悲里头带着有感情,就叫做爱,这个大家就好懂。所以这才晓得,佛法里头对于一切众生的爱,对于一切众生的关怀、照顾、帮助,都是基于真实智慧,他不是感情用事,所以他能够永恒不变。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293集)2011/2/20
头脑要清楚,不要感情用事,依智慧不依感情。感情决定是麻烦,感情后头的主宰是魔王,因为你有情,你会被他利用;智慧,魔王没有,智慧后面是佛菩萨。我们只要有欲望,会冲动、会烦躁,就很容易被魔利用,魔帮助你造业、帮助你堕落,这个很可怕。我们用智慧,我们不用感情,我们的心量拓开,能包容、能忍辱,魔不得其便,他没办法。
二〇一四净土大经科注(第11集)2014/3/23
对于一切人事物不起心、不动念,不分别、不执着,这是定。这个定应用在生活当中、应用在工作里面、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;外面事情清清楚楚,明明了瞭是慧,照见,内里头如如不动。所以处事就不是用意识,是用智慧,智慧来处事,哪有不圆满的,哪里会有过失!凡是感情用事,感情就是烦恼,贪瞋痴慢,这个东西用事才有过失。智慧,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理智,理智处事不会有过失,这叫禅定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927集)2003/1/8
别人以贪瞋痴对我也好,无论什么样恶劣的态度对我也好,我们要学着温和,要显示出定力,在境界里保持如如不动。他说话粗鲁、粗暴,我们说话柔和,这就是度化众生。让他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,我们在行菩萨道。不必跟他讲什么大道理,就是这些态度,久而久之他会觉悟,他能够回头。不能说是他粗暴,我也粗暴,那就完全错了;他用情、他用烦恼、他用习气,我们用智慧,我们用理智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0集)
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,你用理智,不要用感情。用理智就是观照,你用感情那就是佛家讲失照,你把观照失掉,感情用事;感情用事生烦恼,观照用事是生智慧,不一样,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。真正会用功,要懂得这个原则,一定要遵守这个原则,在日常生活当中,从早到晚对事、对人、对物不用感情,用智慧、用理智。你用理智,分别执着也不妨碍,那正是像永嘉讲的「分别亦非意」,他在观照里头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60集)1998/9/16
要怎样才能让理智现前?这是一个很严肃的课题,如果我们有私心、有自利,智慧就不能现前。换句话说,我们常讲这个人丧失理智,会做错事。什么人能够经常保持理智,不至于感情冲动,感情用事?在一般讲,自私自利的这个念头很轻,头脑很清醒,有耐心,有定力,才能把感情冲动伏住。时时刻刻是理性站在前面,处事待人就能避免过失,这在世法里面讲也是高度的修养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048集)2003/5/12
要学佛用真实智慧对自己、对大众,换句话说,日常生活当中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我们现在一般人所说「理智」,我们要理智,不要用感情。这是讲得很浅,讲得很粗,我们从这个地方学习就好。决不要感情用事,时时刻刻保持头脑冷静,冷静的头脑来观察一切人事物,佛跟大菩萨是这样做,绝不动感情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0集)
处事待人接物不是感情用事,有理性,这就对了,这样你一生一定会非常幸福、非常快乐,你不会迷失自己,不会迷失方向。自己用这个方法修行,也用这个方法帮助别人。『教化安立众生,住于无上真正之道』,无上真正之道,在本经里面讲就是西方极乐世界。我们只要把这个心安住在六字洪名上就对了。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无上真正之道。
大乘无量寿经(当生成就第一法门)(第9集) 1990/7